1总 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可燃气体长输管道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促进企业提升应对可燃气体长输管道事故的能力,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指南。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南。
1.3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企业编制可燃气体长输管道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也适用于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应急工作时借鉴和参考。
1.4 编制原则
1.4.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认真做好预防事故工作,切实加强员工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乘客伤亡和财产损失。
1.4.2 积极应对,立足自救。努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体系,准备充分的应急资源,落实各级岗位职责,做到人人清楚长输管道事故特征、类型、原因和危害程度,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迅速采取正确措施,积极应对、立足自救。
1.4.3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应急救援指挥部在总指挥统一领导下,负责指挥、协调处理突发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有关部门和各班组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1.4.4 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遵循科学原理,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现科学民主决策。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的方法、装备、设施和手段,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1.4.5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做好事故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应对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做到常备不懈。将日常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援技能。
2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1.1 可燃气体长输管道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由使用单位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办公室、专家技术组、现场应急指挥部组成。使用单位可根据具体管理的区段设立多级应急管理领导小组。
2.1.2 应急领导小组由使用单位领导、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是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
2.1.3 现场应急指挥部是应急响应启动后由应急领导小组向事故现场派出的指挥机构。现场指挥部下设抢险救灾组、疏散警戒组、医疗救护组、通信联络组、后期保障组及善后工作组等。应急组织机构见图1。
2.1.4 应急办公室是输气管道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在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应设在本单位安全管理部门或生产运行管理部门。
2.1.5 地方政府启动应急预案后,现场应急指挥部应接受上级应急部门的指挥和领导。
2.2 应急救援岗位职责
2.2.1 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组织制订可燃气体长输管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批准应急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3)确定向上级应急领导小组和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申请救援或配合开展应急联动工作。
(4)负责人员、资源配备,应急队伍的调动。
(5)确定现场指挥部人员组成。
(6)接收突发事故的报告,持续跟踪事故动态,及时向上级应急领导小组汇报,接受并传达指令。
(7)统筹内部相关技术专家和应急资源,联络系统外部的技术专家和应急资源。
(8)管道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9)负责应急预案演习方案策划与实施。
(10)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图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图
2.2.2 现场应急指挥部职责
(1)根据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指令,负责现场应急指挥工作,针对事态发展制定和调整现场应急抢险方案,防止次生灾害事故发生。
(2)如地方政府启动应急预案,配合和协调地方政府应急救援工作。
(3)收集现场信息,核实现场情况,保证现场与应急领导小组之间信息传递的真实、及时与畅通。
(4)负责整合调配现场应急资源。
(5)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地方政府汇报应急处置情况。
(6)按应急领导小组授权,负责现场有关的新闻发布工作。
(7)收集、整理应急处置过程有关资料。
(8)核实应急终止条件并向当地政府、单位应急领导小组请示应急终止。
(9)向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现场应急工作总结报告。
2.2.3 应急办公室职责
(1)负责24小时应急值班值守。
(2)突发事件时接受报告、信息报送。
(3)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4)负责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专家库与日常管理。
(5)组织联络应急状态下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
2.2.4 专家技术组职责
(1)组织专家针对管道突发事故应急工作,提供应急处置方案建议和技术支持。
(2)参与制定应急方案和(或)参加现场处置工作。
2.2.5善后工作组职责
主要负责现场恢复工作,在指挥部确定现场已无人身危险的情况下,组织抢修人员对现场其他危险设施、损坏设备进行排险抢险或抢修,尽快恢复正常生产。负责事故善后处理、损失评估、保险理赔等工作。
2.2.6通信联络组职责
(1)建立有效的通信网络,危险区域内提供防爆型通信器材,现场禁止使用手机等非防爆型通信器材。
(2)保障现场救援通信联络以及对外通信、联络的畅通。
2.2.7后勤保障组职责
后勤保障组主要负责抢救抢险、生产恢复、事件调查的后勤保障工作。具体包括:车辆保障、接待上级、指挥部人员生活后勤保障和抢救抢险所需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疏散人员、避难场所安排等。
3 单位资源和安全状况分析
3.1 使用单位基本情况和安全状况分析
3.1.1 长输管道概况
(1)性质、隶属关系、管道走向、里程、场站位置及周边交通环境状况。
(2)当地的气象、环境资料,经过区域的地质、地貌、自然灾害、环境敏感区域等介绍。
(3)管道重要穿跨越、交叉相遇状况以及与重要交通、电力、化工设施交汇情况等情况。
(4)其他需要列表说明的事项:管道经过区域、周边人口密度与数量、周边主要建筑物性质(学校、村庄、居民区、工矿企业、易燃易爆场所、有毒有害环境、重要基础设施等),与周边建筑物的距离等情况。
3.1.2 管道设施基本参数
管道设施设计规格、长度、材质、介质、设计压力、设计输量、输送气质、防腐类型、维修记录、建设时间以及现在运行压力、输气量、温度等。可列表说明。
3.2 救援资源
3.2.1 可按应急专业队伍和不同地区及区段的应急救援活动需要的资源类型(装备、资金和物资供应)、配备救援设备及物资。
3.2.2 根据长输管道及场站可能发生事故的性质和后果分析,确定应急物资与装备。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一般包括:抢险设备及工具、检测仪器、交通工具、气体防护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以及其他保障物资等,各保管单位或人员要定期检查、维修与更新。具体见附件5。
3.2.3 根据长输管道及场站可能发生事故的性质和后果分析,确定应急救援的人力资源配备。急抢险队伍配置,人员分工与分布。参与的应急专业队伍应取得相应的行政许可,救援人员应当进行培训,并有相应的上岗资格。
3.2.4 国内长输管道专业抢维修单位企业、管道周边可以借助的社会资源分布状况、联系方式。
4 危险辨识与灾害后果预测
4.1 危险源的管理
4.1.1 危险源管理单元划定
为便于安全分析,应对可燃气体长输管道系统进行划分。可按长输管道场站段划分若干个管理单元。
4.1.2 危险源基本情况
(1)设备情况:使用登记的管道单元内的管道名称(编号)、规格、操作压力、温度,介质,管道材质、防腐类型、场站设备安装布置情况、安装修理改造情况、在线巡检情况、定检结果、存在的缺陷等。
(2)介质情况:理化特性,燃烧爆炸特性,有毒危害。
(3)环境情况:管道周围民居、学校、工矿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存储单位、重要基础设施情况,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距离),管道穿越道路、河流、跨越等以及被建筑物占压情况,管道敷设地区气象、地质情况(可能发生的基础沉降、滑坡、塌方、洪灾、泥石流等)。?
(4)运行情况:管道运行情况,日均供气量,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等。
(5)事故情况:事故(未遂事故)情况,造成的危害,处理情况等。
(6)安全防护情况:设备安全保护装置数量及运行情况,危险场所安全防护措施、安全标志,安全管理情况等。
4.1.3 管道安全状况评价
根据设备情况、介质特性、环境因素、运行情况、事故情况、安全防护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各危险单元的管道安全性能,对其安全状况进行评价。
4.1.4 危险区域划分
按已划分的管理单元,将每个单元中的燃气管道作为危险源,以危险源为核心加上安全防护距离确定危险区域。
4.2 危险辨识与灾害后果预测
4.2.1 引起管道泄漏、火灾、爆炸及人员伤亡事故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有:
(1)管道设计缺陷造成管道及附属设备的损坏;
(2)管道制造缺陷及焊缝缺陷;
(3)管道设施安装缺陷、压力控制和泄压设备、密封圈和O型圈、泵密封失效;
(4)管道内腐蚀、外腐蚀及应力腐蚀开裂;
(5)违章作业、误操作等;
(6)第三方损坏(含恐怖袭击、打孔盗气、违章占压、施工作业);
(7)管道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山体滑坡、黄土失陷等)造成的管道断裂。
4.2.2 危险源分析(事故灾害后果预测)
(1)管道事故主要包括泄漏、爆炸、着火、中毒及由此带来的人员伤亡、环境污染、影响社会大范围生产生活等事故类型。企业应当对危险源进行分析,对一旦发生事故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和预测。
(2)为了突出重点,便于控制管理,根据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大小、控制难易程度、事故可能造成损失情况、灾害影响的地理范围和人口数量及管道的安全状况,可将各危险单元进行危险源综合分级,对事故灾害后果进行预测,以便提出相应的措施。
4.2.3 应急计划区域(灾害影响范围)
要求有相应资质的评价单位对管道进行风险评估,模拟计算管道设施在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状态下的最大影响半径,并以此作为相应事故状态下的应急计划区域。
(1)若泄漏的可燃气体没有燃烧,以喷射弥散方式扩散稀释,则在泄漏方向上可形成一定范围的可爆云气区域,应根据输气管道的工作压力、流量、管道破坏程度等条件,估算各种情况下的应急计划区域。
(2)若可燃气体被直接点燃,则距火源中心点一定距离的热辐射影响区域为应急计划区域。
(3)管道发生严重变形或严重破坏,但未出现天然气泄漏,需做换管处理时,应根据作业范围、危险地质灾害影响区域、现场地理条件等来确定应急计划区域。
(4) 应急计划区域的设定,还应考虑事故发生地当时的天气状况、大气压,发生地点的地理条件等因素。
5 预防和预警机制
5.1 预防
5.1.1 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可燃气体长输管道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
(1)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或者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2)可燃气体长输管道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3)使用登记、定期检验制度。
(4)企业日常(巡线)检查制度。
(5)事故隐患消除制度。
(6)作业人员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
(7)事故报告制度和突发或相关事件信息收集上报制度。
(8)制定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
(9)地方政府、用户、周边群众等相关方的应急衔接与规定。
(10)与有关单位签订的互援协议。
(11)管理位置明示管道设施运行参数,妥善保存相关设计、施工资料。
(12)编制并严格执行管道设施安全操作规程、说明书。
(13)定期分析管道安全状况,完善事故应急预案。
[NextPage]
5.1.2 定期研究长输管道安全抢险应急工作,建立和完善抢险应急组织机构及抢险应急队伍,加强长输管道安全的宣传教育及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5.1.3 定期检查抢险专业人员、交通、通信工具、救援装备和物资、抢险器材设备及抢险工具是否落实;对抢险救援装备、器材等进行定期维护保养,确保随时处于完好状态。
5.1.4 长输管道使用单位负责区段内管道系统运行的日常监控,确定监控方法与工作内容,建立和落实巡管检查制度。
5.1.5 结合可燃气体长输管道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管道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定期检验和安全评估,掌握管道的安全状况,及时处理事故隐患。
5.2 预警
5.2.1 明确事故预警级别的确定原则、条件。
预警机制应当与确定的危险源的危险级别、危险状态、危险区域相联系,制定企业不同事故的预警级别。
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对可燃气体长输管道突发事件在较短时间得到有效处置,并未造成生产设施停产的事故;对社会安全、环境造成轻微影响的事故;易燃易爆介质少量泄漏,可以在线处理的事故等,应纳入预警程序,以便及时启动企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5.2.2 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划分预警的区域和范围,对专线、部分管线集中区域、重点防护位置及核心控制区域,明确报警责任岗位、人员和报警方式。
5.2.3 明确预警启动程序、预警程序启动者、启动方式;明确报警、接警、处警及事态发展超出控制能力时外部报告的部门和第一响应队伍,明确其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和落实情况的监督措施。出现事故征兆,导致有可能发生一般级以上事故时,必须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
5.2.4 预报和预测
应急办公室和分公司机关职能部门应通过以下途径,获取预报信息。
(1)通过生产运行监控、超限报警、自控联锁等先进的管道设施反馈的信息及巡线检查等方式发现的事故或事故隐患。
(2)经风险评估得出的可能发生的重特大突发事件。
(3)下级单位上报的预警信息。
(4)通过政府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预警信息。
(5)政府主管部门告知的预报信息。
5.3 预警信息报告
5.3.1 明确事故发生后的内、外部报告程序,明确报告的上下接口与方式,明确需要报告的政府机构、部门和相关应急机构(队伍)。根据现场险情的不同程度等级逐级报告。
(1)确定管道系统本身的报警及响应系统和程序。
(2)确定管道报警方式及电话,确定位置、覆盖范围。
(3)明确现场及应急抢险人员紧急求援的方式。
5.3.2 明确报警的基本原则,即最先得到事故信息必须在第一时间报告。报告内容应当客观真实。根据报警或现场事故报告,应当尽快判断事故类型,迅速报告有关应急机构、上级主管部门、政府。
5.3.3 报告内容
(1)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事故性质(泄漏、火灾、爆炸等)、输送介质、管道设施受损情况。
(2)事故的简要经过。
(3)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判断。
(4)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5)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6)事故对生产可能造成的影响。
(7)需要有关部门协助抢险支援的有关事宜。
5.3.4 预警处置
(1)应急办公室接到事故隐患、征兆或事故发生报警后,接警人员首先问明事件基本情况(如有无漏气、着火、爆炸等及事故隐患、征兆的严重程度)、报险人姓名、联系电话,做好记录,同时立即报告预警程序启动者,由其决定启动预警的级别,情况危急严重时,由应急指挥部下达预警指令。同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紧急处置,消除或减少事故发生灾害。
(2)根据已预警突发事件的情况变化,企业应急领导小组可适时宣布预警解除。
(3)预警处置结束后,应在事故现场范围内进行全面检查,避免留有安全隐患。
(4)认真如实填写预警处置记录备案。
6 应急响应
6.1 响应分级
6.1.1 应急响应级别一般按预警级别处理。对企业可控的事故或事故趋势征兆,应当立即启动企业响应程序。对发生的事故可能超过企业预警范围或有扩大趋势的,应立即报告政府和相关部门,由上级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
6.1.2 使用单位预案启动的应急响应程序
(1)应急办公室接到事故报警后处理报警信息,初步判断响应级别,向应急领导小组做出报告。
(2)进入上一级事故应急预案启动的准备状态。
(3)按照事故级别的要求,本级向上一级报告。
(4)经应急领导小组决策,立即启动对应级别应急预案,应急组织机构到位,下达应急指令,应急办公室开展事故信息收集、分析与续报,现场应急指挥部率相关队伍立即赶赴现场展开应急救援行动。
6.1.3 发现危险状态(事故临界状态)时,事件现场(车间)最高职务人员是现场抢险指挥,有权决定现场抢险指挥事宜,并向上一级领导紧急报告,启动现场紧急处置程序。当应急指挥部到达后,进行指挥权移交。
6.2 事故确认、分析和救援程序
6.2.1 事故确认的内容包括事故地点、影响范围、事故类型及技术层面的要求;分析和救援程序的内容包括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初步分析事故趋势,确定应急迅速启动的程序。
6.2.2 接到事故隐患、征兆或事故发生的警报后,接警人员首先问明事件详细地址、事件基本情况(如有无泄漏、着火、爆炸等及事故隐患、征兆的严重程度)、报险人姓名、联系电话,做好记录,同时立即报告企业应急指挥部,由其决定启动响应的级别,并迅速通知应急响应队伍出动,采取相应的预防或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或升级。情况危急严重时,由应急指挥部直接启动应急预案。
6.2.3 应急响应队伍接到报警后须迅速调动抢险车辆,携带抢险设备、通信设备、检测仪器、防护用具、消防器材等装备,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迅速对事件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发展,同时查明事态严重程度、事态发展趋势,判明对事态的控制能力,预计灾害后果及对周边的影响并立即由现场指挥人员报告应急指挥部。
6.2.4 应急指挥部根据现场事态情况,决定启动相应级别应急预案。当本级、本部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认为需要支援时,请求上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协调。
6.2.5 响应处置结束后,应在事故现场范围内进行全面检查,避免留有安全隐患。后续工作如需移交其他部门,则须后续人员到达现场后,详细移交现场情况,在交接工作完成后,方可撤离现场。
6.2.6 认真如实填写应急处置记录备案。
6.3 事故外部报告程序
6.3.1 事故确认后,企业在自身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还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地向可燃气体长输管道设施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相应应急指挥中心等有关部门报告。
6.3.2 当涉及到公共安全时,企业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县级(或乡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立即通知周边单位及人员,配合疏散事故点周边群众,同时向上级单位应急办公室报告。
6.3.3 突发Ⅰ级、Ⅱ级事故以及涉及公共安全需要紧急转移安置事故发生地附近居民时,企业应当立即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有关安全监察机构接到报告应当按规定立即以快报形式,将突发事件的情况报上级以及省(直辖市、自治区)有关部门。
6.4 事故监控措施
包括监控和分析事故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事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有扩大危险趋势。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配合应急处置机构,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监控,及时提供准确信息。
6.5 事故现场的警戒要求与人员疏散
6.5.1 包括救援现场的警戒、设置现场警戒标识,救援队伍、物资供应、人员疏散的路线以及警戒开始和撤消步骤。
6.5.2 事故现场无法控制或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时,站场人员应逆风或侧风向全部撤离到应急计划区外,初步判断事故可能威胁到泄漏点周边区域时应立即通知并组织应急计划区内的群众撤离。
6.6 应急救援中的医疗、卫生服务措施
可按照企业所在地政府和企业总体预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编制。
6.7 保护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的准备和规定
6.7.1人员进入和离开现场的程序。
6.7.2根据事故性质,使用正确、合理的个人防护设备。
6.7.3应急救援人员在各种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措施。
6.8 处理公共关系和求助程序
6.8.1应急过程中对媒体和公众的发布程序和原则。
6.8.2请求有关部门或救援队伍帮助程序。
使用单位预案启动准备状态、预案启动状态的应急响应程序,见附录A。
6.9 现场恢复
6.9.1撤离救援和宣布应急结束程序。
6.9.2重新进入和人群返回程序。
6.9.3 现场清理和设施基本恢复要求。
6.9.4对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要求。
6.10 主要用户燃气供应保障措施
建立当地用户减供和停供应急程序,并列出名单、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保证能够根据预警或事故的具体情况及时通知与调整供应。
6.11 现场消防措施
可燃气体长输管道多地处偏远,一旦发生事故,对灾害处置较为艰难,应当注重消防力量覆盖的能力,包括消防通道、消防器材、人员救护、消防技术措施等。
7 应急作业技术和现场处置措施
7.1 人员疏散、撤离程序
当可燃气体长输管道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危及到现场及周边人员安全时,立即拨打119、110、120求助,并按事故上报程序迅速向上级部门报告,启动疏散程序。该程序的启动是在应急救援部门未到现场前采取的应急行动。当应急救援部门到达现场后,按照地方救援部门的救援程序实施人员疏散、撤离。
7.1.1 站场人员紧急疏散、撤离程序
(1)本程序第一负责人:现场总指挥;第二负责人:现场安全管理员。
(2)站场现场人员应按照站场标明的逃生路线,撤离到站外紧急集合点,并对人员进行清点。一方面报告使用单位应急办公室,同时向安全地点转移。
7.1.2 附近居民紧急疏散、撤离程序
(1)通知地方政府,通告并指导附近居民进行疏散。疏散通知应包含内容:事故地点、事故种类、目前状况、疏散路线、第一集合点、疏散注意事项;若地方政府到现场,告知危险区域范围,由地方政府进行人员疏散、隔离、警戒。
(2)疏散路线应最大限度的避开危险源,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和火灾事故的疏散集合点应确定在泄漏事故点的上风口。
(3)疏散时撤离应迅速有序。若条件许可,疏散前应关闭可能造成危险的电源、气源等,组织群众疏散时,应告诫群众熄灭火种。若遇有毒性可燃气体,还应指导防护措施及自救、互救方式。
7.2 可燃气体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一般处理程序
(1)迅速切断可燃气体来源,封锁事故现场和危险区域。车辆熄火,迅速撤离、疏散现场人员,设置警示标志,同时设法保护相邻装置、设备,应杜绝火源、切断电源、防止静电火花,并尽量将易燃易爆物品搬离危险区域,防止事态扩大和引发次生事故。
(2)迅速组织事故发生地周围的群众撤离危险区域,维护好社会治安,同时做好撤离群众的生活安置工作。
(3)事故现场如有人员出现伤亡,立即调集相关(外伤、烧伤、硫化氢中毒等方面)的医疗专家、医疗设备进行现场医疗救治,适时进行转移治疗。
(4)设置警戒线和划定安全区域,对事故现场和周边地区进行可燃气体分析、有毒气体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和气象预报。
(5)及时制定事故的抢修维修方案(灭火、堵漏等),并组织实施。
(6)现场救援人员必须做好人身安全防护,避免烧伤、中毒、噪音等人身伤害。
(7)保护国家重要设施和目标,防止对江河、湖泊、交通干线等造成重大影响。
7.3 可燃气体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应急处理技术
确认发生站场或管道可燃气体泄漏事故后,安全、生产运行管理部门立即通知单位应急领导小组,启动事故应急预案。
7.3.1 分析判断事故管段位置,通知有关场站操作流程,关闭事故管段两端阀门,启动相关场站、阀室紧急放空泄压,减少事故段天然气泄漏量;站场泄漏可启动越站输气。
7.3.2 使用单位应急领导小组立即通知地方政府、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等部门协助抢修、人员疏散、警戒、消防监护。
7.3.3 运行部门要立即通知供用气单位、上级管理部门和本单位领导,及时启动气量调配应急方案。
7.3.4 根据现场提供的情况,根据管道泄漏的特点,(腐蚀穿孔、应力开裂、爆管或开裂)制定停输或不停输的抢修方案。抢修单位应有不同条件下管道及站场的事故抢修预方案。
[NextPage]
(1)当管线穿孔时,管道压力较低,在能够确保施工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可直接使用抢修卡具进行封堵和补强焊接。当管线压力较高,施工人员无法进行操作时,管线应作降压处理,直至满足操作条件,再执行上述过程。焊接前用测厚仪测量管线壁厚,避开腐蚀点。焊接时,使用低氢焊条、直流反接、控制好焊接电流及焊接速度。
(2)当管线开裂或爆管时,可先将管道压力降低后,用机械卡具对管线进行临时抢修,后根据现场及输气的要求,采用停输或不停输封堵的方法进行换管。
7.3.5 动火前清理现场易燃物并用气体检测仪检测周围环境,确认安全方可动火。若施工现场可燃气体含量过高,将采用强制通风的方法控制空气中可燃气体含量。动火期间按规定间隔定时抽查,并间插不定时检查。动火必须在指定范围内进行,不得擅自扩大动火范围。
7.3.6 抢修后的管道要进行检测和试压,进行惰性气体置换,并要修复管道防腐层,完毕后恢复现场,恢复输气,同时作好记录并整理归档。
7.3.7 抢修实施程序框图见图2。
7.4 应急抢险的其他工作
7.4.1 严格保护事故现场,采取拍照、摄像、绘图、采样等方法记录事故现场原貌,妥善保护事故现场物证。
7.4.2 抢险人员应佩带职责标志;抢险现场应根据可燃气体泄漏程度确定警戒区并设立警示标志,并随时监测周围环境的燃气浓度,无关人员不应入内;在警戒区内应交通管制。
7.4.3 操作人员进入警戒区前应按规定穿戴防静电服、鞋及防护用具,并严禁在作业区内穿脱和摘戴。作业现场应有专人监护,不应单独操作。
7.4.4 警戒区内应无烟火;不得使用手机等通信工具及非防爆型的机电设备及仪器、仪表等;夜间抢险现场照明须采用安全照明灯。所有车辆必须佩带防火帽,除抢险车辆外其他车辆一律不许进入现场。
7.4.5 应对作业点进行燃气检测。当可燃气体浓度在爆炸极限和中毒浓度范围以内时,应强制通风,降低浓度后方可作业。作业现场应保证人员疏散通道及消防通道畅通,灭火器材到位,并且有专人负责。
7.4.6 开挖时须派专人密切关注地下管网情况,防止机械开挖时破坏燃气管线和其他管线、电缆等。
准确判断出事故位置
抢修队伍到达现场
判断事故性质
腐蚀穿孔或裂纹
腐蚀严重
开挖作业坑
开挖作业坑
确定准确漏点
确定准确漏点
剥离防腐层
作临时抢修处理、恢复输送
停与不停输开孔、封堵
剥离防腐层
采用卡具处理并进行补强焊接后恢复输送
切除事故管段
焊接新管段
防腐层修复和回填
抢修处理
使用单位签收
图2 抢修实施程序框图
8 保障措施
8.1 天然气供应保障
针对管道事故可能发生地段及事故类型等情况,制定各种事故条件下主要用户减压停气、气量调配应急计划。
8.2 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警报等手段,保障报警、通信器材完好,保证信息渠道24小时畅通。明确规定各级应急组织机构与事故现场的联络方式、手段,建立与当地政府、专业应急队伍、消防、公安、特种设备管理、安监、医疗等部门的联系通道。
8.3 救援装备和物资保障
8.3.1 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与物资列表。要求明确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
8.3.2建立设备、物资(经费)支持工作程序。
8.4 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本企业各专业应急队伍及负责人的通信联络方式,要求附人员联络表。
8.5 经费保障
在编制预案时应当明确应急所需专项经费来源,规定使用范围和管理监督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应急经费及时到位。
8.6 培训与演练
8.6.1应急救援培训
(1)制定培训计划及落实的措施。
(2)应急救援人员定期接受救援程序、救援方案、救援工具使用、紧急救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3)全员培训,提高应急意识、自我保护和参与救援的措施。
8.6.2 演习(演练)
(1)研究制定应急预案演练的计划,按计划组织实施。
(2)检验应急行动与预案的符合性,对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缺陷进行评估。
(3)每年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对此项工作新的要求和应急预案的演练实践对《预案》进行改进和完善。
8.6.3 所执行的法律规范目录
(1)国家关于事故应急救援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
(2)国家关于安全生产和输气管道设施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
(3)相关的通用型易燃易爆介质压力管道设施安全技术规范。
8.7 其他保障
8.7.1建立应急抢险专家库,包括管道专家和当地地质、地震、水文环境监测等相关行业的专家信息。
8.7.2需要请求援助的外部机构和组织的名单和联络方式。
8.7.3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9 预案编制、管理和更新
9.1 预案编制一般步骤
9.1.1编制准备
(1)成立编制小组,其组长应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
(2)制定编制计划。
(3)收集资料,主要是本单位基本情况和输气管道设施基本状况。
(4)安全状况分析和重大危险源分析。
(5)资源和自身救援能力分析。
9.1.2编制预案
9.1.3审定和演练
9.1.4改进措施
9.2 预案编制的格式要求
9.2.1格式
(1)封面。包括标题、单位名称、预案编号、实施日期,编制、审核、签发人(签字)、公章。
(2)目录。
(3)总则(引言、概况、目的、原则、依据)。
(4)预案内容。
(5)附件。
(6)附加说明。
9.2.2基本要求
(1)使用A4纸打印文本。
(2)正文采用仿宋四号字,标题采用宋体三号字。
9.3 应急预案的制订与发布
应急救援指挥部组织应急预案编写、修改、验证。预案编制后组织或邀请专家进行审定,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发布、实施。
9.4 预案的演练和更新
9.4.1预案在发布后应组织预案所涉人员学习贯彻、演习演练。
9.4演习演练至少一年一次,根据演练的情况,对预案进行更新。.2
9.4.3根据人员变动、设备参数改变、演习演练验证结果、新经验新教训,以及法律法规、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求的改变等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更新和修订。
9.5 预案上报
预案发布或更新后报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备案。
9.6 监督检查
依据《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本预案的制定、完善、演练进行监督检查。
10 事故调查
10.1 事故现场的保护
10.1.1 事故现场保护措施。
(1)强调除因抢救伤员和控制事态发展外,在事故调查尚未进行之前,任何人不得破坏和改变现场。
(2)输气管道设施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及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保护好事故现场。
(3)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恢复生产、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写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10.1.2 事故相关的证据收集与保全。
10.2 事故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1)成立事故调查组,确定调查组成员组成。
(2)了解事故概况。听取事故情况介绍,初步勘察事故现场,查阅并封存有关档案资料。
(3)确定事故调查内容。
(4)组织实施技术调查。必要时进行检验、试验或者鉴定,注明检验、试验、鉴定的机构。
(5)确定事故发生原因及责任。
(6)对责任者提出处理建议。
(7)提出预防类似事故的措施建议。
(8)写出事故调查报告并归档。
10.3 情况调查
向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其相关人员询问关于事故发生前后及事故过程的情况,主要内容有:
(1)有关人员基本情况。
(2)管道及站场运行是否正常,是否有超压、变形、泄(渗)漏、异常响声、安全附件及保护装置失效等异常情况。
(3)运行管理及作业人员的操作情况。
(4)现场应急措施及应急救援情况。
(5)其他情况。
10.4 资料调查
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当主动提供事故发生前后压力管道及附件的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下同)、检验、使用等档案资料、运行记录和相关会议记录(包括工作日记)。调查组重点查阅以下资料:
(1)输气管道设施的生产档案资料。管道设施检修、投产试运方案;管道设施结构、强度、材料的选用情况;管道设施及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和制造质量情况;型式试验、安装、改造、维修质量情况,并对管道设施损坏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2)输气管道设施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定期检验情况及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
(3)安全责任制、相关管理制度、应急措施与救援预案的制订和执行情况;设备及使用登记、作业人员持证情况;运行中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或者误操作情况,运行相关记录情况,运行的参数波动等异常情况。
(4)使用单位对存在事故隐患的整改情况。
10.5 现场调查
事故现场的调查应当收集较完整的原始客观证据,数据要准确,资料要真实。
10.5.1 事故现场检查的一般要求。仔细勘察记录各种现场,并进行必要的技术测量。记录管道设施的承压部件、事故发生部位及周围设施损坏情况,要注意检查安全附件及安全保护装置等情况。
10.5.2 人员伤亡情况的调查。包括事故造成的死亡、受伤(重伤、轻伤可按GB 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界定)人数及所处位置、伤亡人员性别、年龄、职业、职务,从事本职工作的年限,持证情况等。
10.5.3 事故现场破坏情况的调查。主要包括设备损坏的状况,设备损坏导致的现场破坏情况与波及范围,拍摄现场照片,绘制现场简图,记录环境状态。如属泄漏着火事故,应当收集泄漏口管道设施部件及着火源;如属爆炸事故,应当寻找爆炸碎片及其残余部件。
10.5.4 设备本体及部件损坏情况的检查。主要包括:部位、形状、尺寸。
(1)注意保护好严重损伤部位(特别注意保护断口、爆破口),仔细检查断裂或者失效部位内外表面情况,检查有无腐蚀减薄、材料原始缺陷等。
(2)应当测量断裂或者失效部件的位置、方向、尺寸,绘出设备损坏位置简图。
(3)收集损坏碎片,测量碎片飞出的距离,称量飞出碎片的质量,绘制碎片形状图。
(4)对无碎片设备,应当测量开裂位置、方向、尺寸。
[NextPage]
10.5.5 安全保护装置、附属设备(施)损坏情况的调查。
(1)安全附件。主要包括:安全阀、压力表、测温仪表、爆破片(爆破板、爆破帽)安全联锁装置、紧急切断装置等。
(2)安全保护装置。主要包括:超温超压报警或者保护装置、泄漏监控联锁保护装置、紧急切断装置等。
(3)事故涉及管道的附属设备(施)。主要包括:支吊架、阻尼器、减震器、疏水器、阻火器、静电接地装置、阴极保护装置等。
10.5.6 事故发生过程中采取的应急措施与应急救援情况。
10.5.7 需要调查的其他情况。
11 附则
11.1 名词术语
编制应急预案时,涉及到的专用或专有名词术语应当进行定义。
(1)可燃气体长输管道
指商品气气源输送到城市、工厂等用户的长距离、大直径输送管道。一般管径在400mm以上,输送距离从上百公里至几千公里不等,输送压力在4.0MPa以上。
(2)可燃气体长输管道设施
包括管道、输气站、清管站、压气站、终点配气站、阴极保护站、线路截断阀室、穿跨越构筑物等。
(3)应急计划区域
指在长输气管道及其场站,一旦发生天然气泄漏、着火或爆炸形成危险,并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紧急应对行动的区域。
11.2 预案的实施和生效时间
11.3 制定与解释
明确本应急预案负责制定与解释的部门。
12 附件
12.1 相关的图表
(1)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相关人员岗位组织图。
(2)输气管道设施基本情况统计表。
(3)输气管网及场站分布图
(4)Ⅰ、Ⅱ级事故危害影响范围预测图。
(5)应急组织机构、队伍、人员通信联络表。
(6)应急装备、设备、物资表。
(7)疏散线路图和安置场所分布图。
12.2 外部机构通信联络表
(1)政府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输气管道设施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急主管部门和相应的应急中心及联络方式。
(2)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医院、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及联络方式。
(3)应急物资供应企业名录及联络方式。
(4)经协议可求助的救援单位及联络方式。
12.3 其他附件
附录A 使用单位预案启动准备状态的应急响应程序
A.1 应急办公室接到事故报警后立即进入上一级事故应急预案启动的准备状态。
A.2 处理报警信息,初步判断响应级别,向应急领导小组做出报告。
A.3 按照事故级别的要求,本级向上一级报告。
A.4 使用单位应急领导小组决定进入应急预案启动状态。
附录B 应急组织机构人员通信联络表(略)
附录C 专家咨询联系表(略)
附录D 外部应急机构与协作单位联系表(略)
附录E 事故信息快报
汇报单位 |
|
汇报人 |
| |||
汇报时间 |
年 月 日 时 分 | |||||
事故级别 |
Ⅰ级( ) Ⅱ级( ) Ⅲ级( ) IV级( ) | |||||
事故基本情况描述: | ||||||
已联系的机构: 企业内部单位: 外部、专业机构及队伍: 地方应急管理部门: 备注:填写相应的机构名称,如未联系则不填写。 | ||||||
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及需要救援内容: | ||||||
预计事故事态发展情况: | ||||||
信息接收人(签名) |
|
接收时间 |
|
附录F 应急抢险设备设施明细表
序号 |
名称 |
规格型号 |
数量 |
功能 |
完好情况 |
储存地点 |
一、 |
保障设备 |
|
|
|
|
|
1 |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
|
|
|
|
|
2 |
便携式充气泵 |
|
|
|
|
|
3 |
易燃易爆介质体检测报警仪 |
|
|
|
|
上一篇:易燃易爆压力管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