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和照明保持原有状态,各生产人员坚守岗位。
(6)迅速进行抢险,控制事故扩大。当事故得到控制,应尽快实现生产自救,组织抢修队伍,尽快实施,恢复生产。
(7)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查明原因,总结教训,落实“四不放过”原则。
急救措施:
根据现场污染物情况,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6.2.5放射源
为了安全生产,便于操作控制,在合成氨生产装置中使用有放射性同位素料位计。公司现有钴-60料位计5套13枚放射源,铯-137皮带秤一枚源。主要是为防止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外环境的核泄漏对本区域的核辐射及不可预见的突发性核辐射污染事故。
应急措施:
(1)疏散人员,封锁保护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
(2)对可能受放射性污染或辐射受伤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护措施,在采取有效个人防护措施情况下,对受辐射人员进行去污,并根据需要实施其他医疗救护及处理措施,确定辐射等级。
(3)组织专业人员清除污染,整治环境,在污染现场没有达到安全水平前,不得解除封锁。
(4)保护现场,相关部门立案侦破工作。对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或检查发现之日半年内,仍未追回丢失、被盗的放射源或仍未查清其下落的,由负责侦查的公安部门做阶段性报告。阶段性报告应当详细记述侦查工作情况,说明未追回所丢失、被盗的放射源或仍未查清其下落的原因。
急救措施:
(1)如果事故已导致或怀疑导致人员的衣服和皮肤受到污染,最简单易行的防护行动是脱去被污染的衣服、采取适当的洗浴方法去污(不应将浴池浸泡或全身淋浴作为初始去污措施,因为这样处理常常会使污染扩散)、换上清洁的衣服。应当将脱下的被污染或怀疑被污染的衣服暂存起来,以便晚些时候作检测和处置。个人应当在开始清洗去污前,自行采集鼻擦样品,供可能的内污染检测之用。如果发现较高水平的皮肤污染,则应在医疗和辐射防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皮肤去污。
(2)对于受到或怀疑受到急性辐射损伤的人员,应迅速送往专门的辐射损伤医疗单位进行诊断或治疗。事故单位应向医疗单位提供就诊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或估计结果以及他们的受照情况。
7. 应急响应
7.1当发生污染事故发生时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7.1.1最早发现者应立即向公司总调度室,消防队报警并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
7.1.2总调度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车间,要求查明事故发生的部位和原因,下达应急救援预案处置的命令。同时发出警报通知指挥部成员及消防队和各专业救援队伍迅速赶往事故现场。
7.1.3指挥部成员接到报警后,应立即通知所在处室按专业对口迅速向上级主管公安、劳动、环保、卫生等领导机关报告事故情况。
7.1.4发生事故的分厂,应迅速查明事故发生源点,事故程度和原因,凡能通过自身努力消除事故的,则以自救为主。如事故自己不能控制,应向指挥部汇报并提出消除事故的具体措施。
7.1.5消防队到达事故现场后,消防人员要配戴好防毒面具,首先查明现场有无中毒人员,以最快速度将中毒者脱离现场,严重者尽快送医院抢救。
7.1.6指挥部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做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应急救援队立即展开救援。如事故扩大时,应请求支援。
7.1.7生产部、环保部门到达事故现场后,会同发生事故的单位,在查明事故部位和范围后视能否控制,做出局部或全部停车的决定,若需紧急停车则按紧急停车程序通过三级调度网,即公司调度员---车间值班长---班长迅速执行。
7.1.8治安队到达现场后,担负治安和交通指挥,组织纠察,在事故现场周围设岗,划分禁区并加强警戒和巡逻检查。如当毒物扩散危急到厂内外人员安全时,应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协助友邻单位、厂区外过往行人在上级指挥部协助下,向上侧风向的安全地带疏散。
7.1.9医疗救护队到达现场后,与消防队配合,应立即救护伤员和中毒人员,对中毒人员根据中毒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伤员进行清洗包扎或输氧急救,重伤员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7.1.10事故处理的有关单位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当时风向、风速、判断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必要时根据指挥部决定通知扩散区域内的群众撤离或指导采取简易有效的保护措施。
7.1.11抢修队到达现场后,根据指挥部下达抢修指令迅速抢修设备,控制事故以防事故扩大。
8、应急结束
当事故得到控制后,立即成立二个专门工作小组:
(1)在生产副总经理指挥下,组成由公司纪委、环保部、武保部、生产部、机动部、工会和发生事故单位参加的事故调查小组,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2)在设备副总经理指挥下,组成由机动部、机修、精工、电气和发生事故的单位参加的抢修小组,研究制定抢修方案并立即组织抢修,尽快恢复生产。夜间发生事故,由公司值班领导及总调度室按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指挥事故处置和落实抢修任务。
(3)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事故情况由公司安环部组织上报,对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总结。
(4)应急救援指挥部向上级事故调查组移交相关事宜。
9.善后处置
9.1根据现场污染物情况,由环保部、生产部、机动部负责,相关生产分厂配合,做好污染物消除、处置,现场清理等工作。
9.2由环保部、生产部、机动部、财务部负责,相关生产分厂根据污染情况,做好污染损害评估、补(赔)偿工作。
10.事故报告
10.1一般事故: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或首先发现者根据事故的情况口头向现场生产调度人员汇报,进行生产调整,避免影响生产。
10.2生产事故: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或首先发现者根据事故的情况口头向生产调度人员汇报,由调度安排紧急调整生产,避免出现更大的生产事故,同时向车间汇报,尽快控制事故的扩展。车间向分厂厂长和主管职能部门汇报。出现废气大量泄露导致群众疏散或事故废水排入河流应及时通知当地环保部门。
10.3伤亡事故:在逐级上报的同时,本着尽快抢救伤员、控制事故的原则,特殊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10.4重大伤亡事故: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报县级以上政府安全、环保监管部门。
10.5重大危化品泄露导致的环保事故必须在第一时间上报当地环保部门,事故原因查清后,将事故报告上报当地环保部门。
11.保障措施
11.1 资金保障
设立专门的应急资金账户,由公司财务部负责对应急资金的落实,保证应急资金专款专用。
11.2通信与信息保障
公司救援信号主要使用电话报警联络,由电气分厂负责通讯与信息的畅通。
公司火警电话:119(内线)
气体防护站电话:6326
公司调度室电话:6414、6415
公司消防队电话:6326
市消防火警电话:119(外线)
市政救护电话:120(外线)
11.3物质与装备保障
按照任务分工做好物质器材准备,如必要的防护装备,指挥通讯,报警,消防,抢修等器材及交通工具,上述各种器材应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检查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状态,各重点目标救援器材柜、专人保管,以备急用。
11.4建立完善各项相关制度:
(1)值班制度,巡检制度,干部现场检查制度,以及综合性安全检查
(2)急救小组接到事故报警后,立即全副着装出动急救车到达污染区,按指挥实施抢救等项工作。
(3)检查制度,每月结合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定期检查应急救援工作落实情况及器具保管情况。
(4)例会制度,每月的第一周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和救援小组负责人会议研究应急救援工作。
(5)车间生产安全操作规章制度 。
(6)外单位人员进厂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7)危险品、安全标志牌制度。
(8)总结评比工作,与安全生产工作同检查、同讲评、同表彰、奖励。
12.宣传、培训
12.1职工宣传教育
通过报纸、广播等各种形式,向职工公布本企业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报警电话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职工的防范能力。
12.2培训
对参与日常管理和现场处理等应急机构的领导、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常规性培训及相关专业培训。
合成氨企业主要危险性物料性质及防范措施表
序号 | 名称 | 常温常压下 状态 |
危险性 | 毒性类别 | 防范措施 |
1 | 氨 | 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 有毒气体、易燃气体 | Ⅳ级(轻度危害)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150米,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
2 | 一氧化碳、煤气、天然气 | 无色无臭气体 | 易燃气体 | 一氧化碳是Ⅲ级 (中度危害)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
3 | 甲醇 | 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 易燃液体 | Ⅱ级(高度危害)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4 | 硝酸 | 工业品浓硝酸和发烟硝酸因溶有二氧化氮而显棕色,有酸味。 | 酸性腐蚀品 | 属高毒性物质 | 现场人员应根据泄漏量、扩散情况以及所涉及的区域建立警戒区,并组织人员进行警戒,警戒区内的无关人员应沿侧上风方向撤离。 在消防或环保部门到达现场之前,如果手头备有有效的堵漏工具或设备,操作人员可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堵漏,从根本上控制住泄漏。否则,现场人员应撤离泄漏现场,等待消防队或专业应急处理队伍的到来。 小量泄漏时,可用干土、干砂或其它不燃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冲洗水稀释后(pH值降至5.5~8.5)排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时,可借助现场环境,通过挖坑、挖沟、围堵或引流等方式将泄漏物收容起来。建议使用泥土、沙子作收容材料。可将硝酸废液加入纯碱-硝石灰溶液中,生成中性的硝酸盐溶液,用水稀释后(pH值降至5.5~8.5)排入废水系统。 |
5 | 硝酸铵 | 无色无臭的透明结晶或呈白色的小颗粒,有潮解性化学物品。 | 具刺激性。 氧化剂,助燃,环境温度下,非常安定。但是,如果有纤维素之类的有机物存在,分解显著。 | / |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或金属粉末接触。小量泄漏:小心扫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下一篇:电工设备开业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