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液氯容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014-07-04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液氯容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促进企业提升应对液氯容器事故的能力,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指南。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南。

  1.3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企业编制液氯容器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也适用于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应急工作时借鉴和参考。

  1.4  工作原则

  1.4.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员工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1.4.2  积极应对,立足自救。准备充分的应急资源,落实各级岗位职责,做到人人清楚事故特征、类型、原因和危害程度,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迅速采取正确措施,积极应对、立足自救。

  1.4.3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在组长统一领导下,负责指挥、协调处理突发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有关部门和各班组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1.4.4  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遵循科学原理,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现科学民主决策。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的方法、装备、设施和手段,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1.4.5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做好事故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应对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做到常备不懈。将日常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援技能。

  2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岗位及职责

  2.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1.1  企业应成立液氯容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可以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实行分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协调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应由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担任。

  2.1.2  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事故应急办公室、现场指挥部、专家技术组、抢险救灾组、后勤保障组、警戒保卫组、医疗救护组、通信联络组、善后工作组等,见图1。

  图 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图

  2.1.3  应急救援岗位设置、人员组成及组织结构图应在应急救援预案中明确。

  2.1.4  企业在编制液氯容器相关管理、操作岗位职责(或工作标准)时,应明确其职责、技能和工作内容,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2  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岗位职责

  (1)组织制定液氯容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备,应急队伍的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事故状态下设立的现场指挥部、警戒保卫组、抢险救灾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通信联络组、善后工作组等内部机构的工作职责及各级人员的职责。

  (7)液氯容器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8)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物证、资料。

  (9)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10)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2.3  相关操作岗位职责

  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

  (1)现场指挥部人员岗位职责。

  (2)抢险救灾人员岗位职责。

  (3)警戒保卫人员岗位职责。

  (4)医疗救护人员岗位职责。

  (5)后勤保障人员岗位职责。

  (6)通信联络人员岗位职责。

  (7)善后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3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状况分析

  3.1  单位的自然概况

  3.1.1  性质、隶属关系、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周边人口密度与数量,纵、横距离及周边交通环境状况。

  3.1.2  生产规模、人员数量和有关生产工艺状况。

  3.1.3  周围建筑物性质(民居、工矿企业、易燃易爆场所、有毒有害环境、重要基础设施),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距离)。

  3.1.4  当地的气象、环境资料。

  3.2  液氯容器的参数

  3.3  应急救援资源

  3.3.1  本单位应急救援的人力、装备、资金和物资情况,具体数量以及保障措施。临近同类企业应急救援资源情况、通信联络方式等。

  3.3.2  对照现有资源,提出资源补充、合理利用和资源整合的建议方案。

  4  危险辨识与灾害后果预测

  4.1  介质特性

  液氯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化工、水处理等行业,属高度危害类。

  4.1.1  理化特性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高度危害气体,液氯由氯气压缩或低温液化而成。液态氯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标准状况下氯气密度为3.214kg/m3,相对密度(空气为1)2.48,易溶于水和碱溶液。

  液氯的体积膨胀系数较大,液氯容器超装极易发生爆炸等事故。

  4.1.2  危险特性

  氯气本身不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汽也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发生猛烈反应而引起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对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性。

  氯碱生产中如果生产工艺控制不严,容易导致三氯化氮在设备中积聚。三氯化氮是一种剧烈的爆炸物,自燃爆炸点95℃,在气相中浓度达到(5~6)%(V / V)时,有潜在的爆炸危险。60℃时受震动或在超声波条件下,易发生分解性爆炸,与油脂或有机物等接触也可以发生爆炸。

  4.2  液氯容器种类及常见结构形式

  液氯容器主要有:液氯储罐、液氯计量槽、液氯液化器等。

  液氯容器主要由钢板卷焊而成,常见的有卧式圆筒形,罐体上一般装有气相管、液相管、压力表、爆破片、温度计、液位计等。

  4.3  导致事故的因素

  造成液氯容器发生事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 质量因素:如设计不当,选材错误,制造安装质量差,阀门、附件质量不合格等;

  (2) 工艺因素:如介质腐蚀,三氯化氮积聚等;

  (3) 管理因素:容器超期不检,带病运行,安全状况等级差,安全附件超期不校验,违章检修等;

  (4) 操作因素:如误开闭阀门,对液位监测错误或不及时,超量灌装引起超压等;

  (5) 外界因素:如外来车辆撞击;建筑物倒塌;保温层损坏;火灾、台风、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侧翻、基础下沉或倾斜等。

  4.4  常见事故的形式和部位

  4.4.1  液氯容器事故主要有泄漏、火灾、爆炸。

  (1)泄漏

  指氯气大量释放,导致人员中毒和死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后果的事件。

  (2)火灾

  氯气本身不能燃烧,但可助燃,并能使一些在通常情况下难燃的物质迅速燃烧。泄漏的氯气遇到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汽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极易发生爆炸。因此,氯气泄漏现场也应清除火源,隔离可燃物。

  (3)爆炸

  指液氯容器由于超装、超压、保温层损坏、腐蚀、三氯化氮积聚等原因而引起的罐体破裂事故。

  4.4.2  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

  (1) 焊缝、接管根部角焊缝因焊接缺陷而引起的开裂泄漏;

  (2) 罐体接管法兰、阀门等连接密封部位失效或泄漏;

  (3) 液氯管道法兰、阀门等连接密封部位失效或泄漏;

  (4) 液氯罐车装卸用软管泄漏或爆裂。

  4.4.3  灾害后果预测

  液氯泄漏事故特点是扩散迅速,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4.4.3.1  健康危害

  液氯一旦发生泄漏,会在空气中迅速蒸发为氯气。氯气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雾滴,刺激人体黏膜。另外氯气本身属于剧毒气体,我国标准规定空气中氯气含量不得超过1 mg/m3,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9%(1200mg/m3)时,人吸入(5~10)min即致死;氯在空气中浓度达到0.00425%(55mg/m3)时,吸入(30~60)min即致死;氯在空气中浓度达到0.00175%(22mg/m3)时,吸入(30~60)min即致重伤,在极高浓度下会产生“电击样”死亡。眼睛和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气,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4.4.3.2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大气、土壤、水体可造成污染。

  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设备安全状况并结合周边环境进行灾害预评价。

  5  预警和预防机制

  5.1  预警

  根据当地政府应急管理要求,结合设备所在企业应急预案的规定与程序,在编写本专项应急预案时应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发布程序。

  5.2  预防机制

  重点设备监控措施,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

  5.2.1  液氯容器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5.2.2  专门机构或者设专(兼)职人员;

  5.2.3  定期分析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完善事故应急预案;

  5.2.4  使用登记、定期检验制度;

  5.2.5  企业日常检查制度;

  5.2.6  消除事故隐患制度;

  5.2.7  作业人员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

  5.2.8  液氯容器安全状况的定期报告制度。

  6  应急响应

  6.1  事故发生后的内部报告程序

  6.1.1  液氯容器发生事故后,作业人员应佩带好防毒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其中一人应立即向企业应急救援办公室报告,另一人应在事故现场进行监控。至少报告以下内容:

  (1) 事故发生地点;

  (2) 事故类型(如泄漏、燃烧、爆炸等);

  (3) 液氯设备及介质的情况;

  (4) 有无人员伤亡情况;

  (5) 周围环境情况(如有无易燃易爆危险品);

  (6) 影响范围;

  (7) 报告人姓名。

  6.1.2  当企业应急救援办公室接到事故报告时,应至少询问下列内容:

  (1) 事故发生地;

  (2) 事故类型;

  (3) 事故设备及介质的情况;

  (4) 有无人员伤亡情况;

  (5) 周围环境情况(如有无易燃易爆危险品);

  (6) 可能影响的范围;

  (7) 报告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6.1.3  企业应急救援办公室接到事故报告和确认事故后,应立即向企业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本企业最高负责人)报告。

  6.1.4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根据事故等级,分析事故发展趋势后,确定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任命现场总指挥,并按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组织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6.2  事故确认、分析和救援程序

  事故确认的内容包括事故地点、影响范围、事故类型等技术要求;分析程序的内容包括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初步分析事故趋势,确定应急迅速启动的程序。

  6.3  事故外部报告程序

  事故确认后,在自身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地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相应应急指挥中心等有关部门报告。

  6.4  事故监控措施

  包括监控和分析事故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事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有扩大危险趋势。

  建立场内外监测和评估程序,动态监测事故发展形势与影响:

  监测组织:环保、卫生、防化等;

  监测内容:空气、水、食物污染,危害区域大小、性质、程度;应急作业人员及被疏散人群状况;

  评估内容:救援设备和物资、应急救援人员,指挥控制系统能力是否满足,是否升降警报级别。

  6.5  人员疏散与安置原则、措施及启动条件

  可按照企业所在地政府和企业总体预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编制。

  6.6  事故现场的警戒要求

  包括救援现场的警戒区域,设置事故现场警戒和交通管制程序,救援队伍、物资供应、人员疏散以及警戒开始和撤消步骤。

  6.7  应急救援中的医疗、卫生服务措施和程序

  可按照企业所在地政府和企业总体预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编制。

  6.8  保护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的准备和规定

  6.8.1  人员进入和离开现场的程序。

  6.8.2  根据事故性质,确保选配和使用正确、合理的个人防护设备。

  6.8.3  应急救援人员在各种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措施。

  6.9  处理公共关系和求助程序

  6.9.1  应急过程中对媒体和公众的发布程序和原则。

  6.9.2  请求有关部门或救援队伍帮助程序。

  6.10  现场恢复

  6.10.1  撤离救援和宣布应急结束程序。

  6.10.2  重新进入和人群返回程序。

  6.10.3  现场清理和设施基本恢复要求。

  6.10.4  对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要求。

  7  应急作业技术

氯为高度危害类化学品,当发生少量泄漏时,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