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浅谈交通运输安全测评体系的建立

2009-02-01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目前一些生产型企业的安全评价工作正在迅速展开,作为一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在许多地区已非常普遍。然而,在交通运输领域,此项工作尚刚刚起步,并因缺乏成熟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经验而面临许多困难。

    事实上,安全作为贯穿交通运输全过程的最重要的主题,亟待依循系统安全的思路,进一步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以一个地区、一家交通运输企业或者某一条运输线,乃至某一种运输方式等为评价对象,大力开展交通运输安全评价工作,尽最大努力将交通事故消灭在可以防控的范围内。

    交通运输安全评价的意义

    19世纪60年代,Ralph Nader针对汽车安全出版的书《任何速度都不安全》来作为他演讲的标题:“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安全产业7个肮脏的秘密”。Nader讽刺汽车制造商针对汽车安全所做的改造都是一些花拳绣腿,没有实质性提高的举措。

    要想做好交通运输安全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地运用一些实际的、科学的手段。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交通安全问题的研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尤其在工程技术、监督管理、法律法规、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做了种种努力与尝试。然而,要想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保障,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运营效益,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应该客观地对交通安全的现状作出相应的评价,以求拥有一个科学的依据,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措施,以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

    一个客观的、清晰的现状评价,对于区域、行业或企业的交通运输安全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从安全学的角度来说,对交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一个科学的、完善的体系,以期能对与交通运输安全相关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否则,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便只能停留在经验方法的表层上,而缺乏一个科学的理论依据。

    安全评价最先是由保险业发展起来的,时间可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保险公司为客户承担各种风险,要按照所承担风险的大小收取一定的费用。因此,就带来一个衡量风险程度的问题,这个衡量风险程度的过程就是当时美国保险协会所从事的风险评价。现在,世界各国各行业所从事的安全评价几乎都沿用风险评价这一术语,唯中国、日本因避讳“风险”一词,而改称安全评价。

    60年代以来,国外在安全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例如,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法、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的“蒙得评价法”、日本劳动省的“六阶段评价法”等危险指数评价技术,以及以概率风险评价为代表的安全系统评价技术。目前,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已将安全评价作为工业过程、系统设计、工厂设计和选址以及应急计划和事故预防措施的重要依据。

    最近几年,由于对安全系统工程的认识逐步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系统的安全状况,客观、科学地衡量企业的事故风险大小,才能分清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真正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目前我国交通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有:市场竞争中的交通事故风险被忽视,缺乏综合性的交通事故预防控制法规,交通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致力于预防和控制的交通安全监察培训、执法力度不够,道路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处理突发性事故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专业事故调查分析机构的力量薄弱,经济水平低下、道路通行条件差,考核与奖惩机制不健全,交通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等。各种不利因素,使得相同事故往往重复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以预防和减少事故为目的的安全评价工作,在交通运输安全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只有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对各种与安全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运营水平,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对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危害因素与运营风险进行有效预防。

    交通运输安全评价的特点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机动化与交通事故的发展历程,皆相类似,即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城市化水平、机动化发展水平与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一般都具有同步性。经济发展水平和机动化水平提高,交通事故率提高,严重程度也会加大;当两者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加大整治力度,交通事故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趋于缓和。目前,加拿大、挪威、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道路交通事故已经从历史峰值开始下降。

    现代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要变事故后处理为事故前预防,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采用安全分析、安全评价、可靠度分析、心理分析等控制手段,对交通运输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机、物、环、管理进行危险预测分析,从而进行超前控制。在这方面,可以较多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事故管理理论,其中如事故致因理论,它通过对事故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制定出一定的事故模型,探讨事故发生的有效对策与预防措施,进而行使有效的安全管理。

    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具有多变性、复杂性与藕联性。交通运输安全评价同其他企业的安全评价一样,也要从减少交通事故这个明确的目标开始,针对涉及道路交通的各方因素的功能特性及效果权重的不同,给出不同的科学评判与测定,最后根据测定的结果用一定的方法来综合、分析、判断,并作为决策的参考。

    交通运输安全评价研究应以交通安全系统的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及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定性、定量的系统指标,从工程技术、政府监管、组织承诺、机制效能、安全素质、边界条件等方面,综合评价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一家运输企业或某个特定组织的安全运营水平,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的交通安全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以便科学地评价和引导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

    目前常用的安全分析及安全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SCL)、事故树分析(AT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事件树分析(ETA)、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可操作性研究(HAZOP)、作业环境危险评价方法(LEC)等。将之运用于交通运输安全评价中,已被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拓展。

    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的综合评价能力与水平,需要建立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交通运输安全评价体系,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搜集及模型建立,各种与安全相关的指标的科学量化,使交通运输系统中各复杂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与相关程度得到客观描述、定性与定量,从而得到与事实最为接近的交通安全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降低事故率,为管理与决策者提供直观的、科学的依据。

    安全文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我们知道,交通运输安全工程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也同样涉及人、机(车、船、飞机等)、路(航道、航线)环与管理等方面。在安全评价过程中,与人的因素密切相关的安全文化水平,极大地左右着被评价对象的实际安全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行各业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的提高,安全生产领域的许多问题渐渐得到了人们的共识。其中,在安全生产“五要素”当中,“安全文化”占居了首位。文化的力量是人心的力量,人们普遍都承认其极为强大的影响力,但“文化”的特殊属性,使其往往涉及面很广、难以量化,导致这方面的研究驻足不前。在交通运输安全文化研究方面,目前已经表现出了某种滞后。实际上,在安全工程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中,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在此可以有部分借鉴。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在进行交通运输安全评价的过程中,不但应该注重工程技术及日常管理方面的因素,分析评定交通运输系统中存在的静态危险,同时,还应该将与人的安全意识密切相关的安全文化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动态事故隐患。

    各类运输方式的安全评价工作已经开展,此方面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但是,以往的大部分研究都着重于“硬件”方面,如从道路的规划设计以及车辆的安全性能等方面进行论证,虽有一定的建树,但也并非全面。交通运输安全的“软件”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有的时候,这更是交通运输过程中事故发生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交通运输安全评价系统中,参与交通运输全过程的“人”与各方因素相作用,最终形成了交通运输安全的整体状况,只有以科学而全面的方法去进行客观评价,才能得到一个与实际情况最为接近的交通运输安全评价结论。在一些硬件水平相同的条件下,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者一家企业的安全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同,使得其在交通运输过程中所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危害程度也远远不同。

    在影响交通运输安全的诸因素中,交通安全文化具有影响力大、不确定性强且拥有很大改进余地的特性,使其更显得非常重要与关键。如果对之缺乏一个科学的量化指标与评价方法,就很难真正做到将人、机、路、环与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加以考虑。本文认为,参与交通运输全过程的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习惯这5大要素,构成了一个闭环的系统,成为交通运输安全评价工作考虑人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国家安监总局已经出台了“企业安全文化规范”,“企业安全文化系统建设”项目研究也已得到成果,借力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这个全套解决方案,交通运输安全文化的研究也将随之更加深入。

    交通运输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交通运输安全是贯穿始终的永恒命题。而交通安全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在交通运输安全中的作用极为关键。人们已达成的共识是:交通运输安全系统涉及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的众多领域,对于交通运输安全的研究,除了交通安全工程技术之外,还应该综合行为科学(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心理)、管理科学(现代安全管理学,以及综合了系统科学、安全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系统安全管理科学)、信息论(尤其是管理信息系统和安全信息)以及各种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和原则。在交通安全文化测评体系的建立中,使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心理学和安全信息学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新方法得到充分的应用。(作者单位: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