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避难所的安全评价

2009-02-02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安全保障是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以及组织、管理避难行动和避难生活的核心问题。避难疏散场所必须进行环境、规模与设施安全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市区危险度和避难疏散场所安全度。

  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避难是临灾预报发布后或灾害发生时把市民从危险性高的住所、工作或活动场所紧急撤离并安置到预定的更安全的场所。避难的主要目的是灾害发生时减少、消除危险性,把灾害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确保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避难是受灾人群从不安全或预想不安全的场所向更安全的场所转移。为诊断避难疏散场所的危险性,必须科学评价其安全性,并据此采取必备的防范措施,以满足避难过程的安全要求。如果避难所存在较大的隐患,比市民住所、工作或活动场所遭受灾害的风险还大,避难就丧失实际价值,同时避难也就不能实现。

  为确保市民避难安全,必须充分研究避难疏散场所的安全保障体系、环境、规模、综合防灾设施与措施、防火性能与消防能力、避难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与防疫条件、灾后救援活动功能以及避难行动与避难生活的隐患等。由于影响避难疏散场所安全性因素的多元化、复杂化,只有按照科学方法进行危险性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为进一步采取安全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关东大地震时,大火的熄灭除了消防活动之外,自然熄火也是主要原因,60%的大火自然熄火于广场、山崖和包括公园绿地在内的自由空间。阪神大地震震后15分钟发生火灾85处,震后3天内发生火灾256处,震后11天累计发生火灾294处。地震灾区烧毁房屋7120栋,部分烧毁347栋,烧毁面积659160平方米。

  因此,避难疏散场所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环境安全评价

  (1)地质环境

  评价内容包括地震地质背景(区域浅部与深部的地质结构特征、地震构造带特征,地震序列的地质条件与破裂面等),大地震的重复性与危险区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历史上大地震和古地震的重复时间间隔等),地壳变形与强震重复时间预测等,得出地震环境危险评价结论。依此,合理利用城市用地,科学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使之避开地震发展断层、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和场地容易发生严重液化的地区以及地震次生灾害源,远离地震滑坡或山崩危害区,特别注意避开未来可能是地震震中的地带。

  (2)自然环境

  主要对地震灾害避难所及其周边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安全性评价。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时,若有危险性的自然环境,要么改造消除,要么避开。避难所应设在地势较高,场地平坦、开阔的地带,不会被地震次生水灾(决堤)和洪水淹没,不受海啸袭击;北方应避开风口、冬季有防寒措施;南方应避开烂泥地、低洼地以及沟渠和水塘较多的地带。

  (3)人工环境

  评价地震灾害避难所及其周边的建筑物群、生命线设施、医疗设施、消防设施以及树林带、绿地等对避难所安全性的影响。避难所必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工厂与仓库、高压输电线路;有较好的交通环境和较高的城市生命线供应保障能力以及必需的配套设施;有防火隔离带、消防设施与消防通道,且符合安全避难的要求;设置突发次生灾害后的应急撤退路线和伤病人员及时治疗与转移的能力;有确保避难者基本生活条件的储备与运输能力;交通工具可以顺畅地进出避难所。

  规划建设避难所时,应当综合评价地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提出选择方案。

  规模安全评价

  避难所的规模是安全性评价与安全控制的重要内容。规模决定避难所的类型与避难的安全性高低。评价内容包括避难所的面积、避难圈或服务半径以及每位避难者的有效避难面积。

  总面积50公顷以上的避难疏散场所,可以用作中心固定避难所,内设抗灾救灾指挥机构、中心医疗机构、救灾部队的营地、直升飞机坪、大型汽车停车场和市民避难区等。即使避难所周围发生严重火灾,位于避难区的避难人群应当安全无恙。

  总面积25公顷左右的避难所可以用作固定避难所。对于方形的或矩形的避难所,两侧发生严重火灾,避难者受到火灾威胁时,向无火灾的两侧转移,避难人群也有安全保障;若总面积10公顷,避难一侧发生严重火灾,避难者有安全保障。

  总面积0.1公顷以下的可以用作紧急避难所,主要用作避难者紧急避难或作避难道路,各个家庭或单位的避难者在紧急避难所集合后向固定避难所转移。

  避难所的规模也是影响避难者人均有效避难面积的重要因素。

  根据国内外的地震避难实践,固定避难所每位避难者的平均有效避难面积应在2平方米以上,最少不能低于1平方米。人均有效避难面积适宜,不仅给避难者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卫生防疫条件,也便于安全疏散和管理,特别是避难所突发次生灾害、避难人群需要紧急撤离时有更高的安全性。

  避难所的规模决定其服务半径或避难圈大小。紧急避难所的服务半径500米左右,步行大约10分钟之内可以到达;固定避难所2000米左右,步行大约半个小时可以到达。服务半径越大,避难者到达避难所的时间越长,避难途中的危险性越大。

  通过规模控制避难所安全性,宜把中心避难所、固定避难所和紧急避难所设计成一个完整的防灾系统,充分发挥各类避难所的综合减灾功能,是安全避难的重要保障,也是避难所安全性评价与安全控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设施安全评价

  抗灾防灾设施是避难所具有防灾功能的基础与保障,也是确保避难者安全避难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之一。应当评价的主要设施有情报设施(灾时广播设备、通信设备和标示、情报设备)、水设施(抗灾贮水槽、灾时用水井、散水设备以及水池、水流等)、能源与照明设施(各种备用电源与太阳能、风能照明设备)、防灾树林等植被、灾后临时厕所、抗灾救灾物资资源储备仓库以及运输设施(包括直升飞机坪)等。

  在进行避难所安全性评价与安全控制的研究中,必须全面考虑各种设施的完善性、每种设施的安全性,充分发挥多种安全设施的综合防灾效益。如果利用城市公园作避难所,应当充分开发普通公园设施(景观设施、休闲设施、运动场所、教育设施、管理设施、餐饮设施、停车场等)的防灾与救援功能。

  评价指标

  近些年来,日本的城市绿化技术开发机构提出了防灾公园(用作广域避难所的防灾公园)规划建设效果评价标准。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是规划避难圈防灾公园必要度(市区危险度)评价,其二是防灾公园的防灾性能(防灾公园安全度)评价。一个被评防灾公园的评价指标、得分与评价标准分别如表1、表2所示。

  利用表1评价,综合得分越高,市区的危险度越高,在规划避难圈内建设防灾公园的必要性越大。综合得分达到8~10分,应当规划建设防灾公园;若综合得分低于4分,可以不规划建设防灾公园。

  规划避难圈内广域防灾公园必要性的评价,可以划分为5个分数档次,即13~15分,11~12分,9~10分,7~8分,5~6分。分数越高,在规划避难圈内规划建设防灾公园的必要度越高。必备项目有一项得0分,就没有规划建设防灾公园的必要。

  广域防灾公园的防灾性能评价也可以划分为5个分数档次,即22~25分,18~21分,14~17分,10~13分,5~9分。分数越高,综合安全性越强;分数越低,安全性越差。但只要有一项必备指标得分为0或评价综合得分低于(含等于)5分,从防灾性能的角度看,就不能选作广域防灾公园。

  综合分析表1和表2的评价指标、得分与标准可以看出,评价城市市区危险度的必备指标是城市规模、规划避难圈内的人口密度和目前市区可以提供避难面积的多少。城市规模越大,规划避难圈内的人口密度越高,目前市区缺少的可供避难的面积越大,市区的危险度越高,越应规划建设广域避难所。而防灾公园的规模、有效避难面积、避难所的安全性与防止延烧功能,则是评价避难所安全度的必备指标。影响市区危险度和防灾公园安全度的关键性因素是必备指标。

表1 规划避难圈内广域防灾公园必要性(市区危险度)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评价得分与标准

1)城市基本条件

      城市规模

规划建设防灾公园的城市                      3     符合 A,且B 10万人以上

A.  规划建设广域避难所的城市                2     符合A,且B 10万人以下

B.  城市人口规模                            0     没有A

2)规划避难圈的状况

      规划避难圈的人口密度                        4     100/公顷以上

3     80/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

2     60/公顷以上,80/公顷以下

1     40/公顷以上,60/公顷以下

0     40/公顷以下

  在规划避难圈内目前的避难困难程度            4     800公顷以上

用目前避难缺少的面积表示                    3     400公顷以上,800公顷以下

1         200公顷以上,400公顷以下

1     200公顷以下

3)规划避难圈的危险性

  规划避难圈的延烧危险性

在防灾公园规划避难圈内                          4     A 小于70%B大于40%

A.  不燃率域                                    3     A 小于70%B大于20%

B.  木制房屋建蔽率                              2     A 小于70%B小于20%

                                                1     A 大于70%

(合计)                                        最大15分,最小5

  注:表中(1)、(2)是必备项目。

表2 广域防灾公园的防灾性能(防灾公园安全度)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评价得分与标准

1)公园场地与避难安全性

      公园场地的安全性

A . 发展断层存在                                 2       AB都不存在

B.  危险场地                                     1       AB存在1

C.  处于海啸等浸水危险区域                       0       ABC存在2项以上

      广域避难所防灾公园的规模                         2       25公顷以上

防灾公园的面积。(包括与广域                      1       1025公顷

避难所连成一片的空地面积)                       0       10公顷以下

      用作广域避难所的有效面积一                       4       2平方米/

个防灾公园规划避难圈域内人                       2       12平方米/

均的有效避难面积                                 0       小于1平方米/

      避难所的安全性与防止延烧功能

在公园外围

A.  周边防火树林带的长度占周边总长度的百分比     3       A+B95%

B.  周边不燃物或自由空间的长度占总长度的百分比   1       A+B=75%~95%

A+B                                             0       A+B75%

  避难时的到达性

A.      防灾公园与宽15米以上的道路或宽10米以上的   2       合计12分以上

绿地连接(每一方向4分)

B.       防灾公园与宽小于15米的道路或宽小于10米的   1       合计8~11

绿地连接(每一个方向2分)

    C.  道路或绿地是胡同式(每个方向1分)           0       合计7分以下

2)紧急避难与救援活动的支援功能

  紧急避难支援功能

设施是依据灾时的实际需要设置的,具有抗震性能,

且构造、容量等能够达到设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