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及控制

2010-12-30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一、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的概念在施工过程中。有限的场地集中了大量的人、机、物,危险源较多,容易发生伤亡事故。正确认识施工现场的危险源特别是建筑施工的重大危险源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是促进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手段。

  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oo0)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也对重大危险源的含义作了规定,但这些较适用于危险物质的管理。笔者认为,在施工作业与管理业务活动中。通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及危险评价。把存在着不可容许或不可接受危险的作业、活动、设施和场所定义为重大危险源。

  二、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辨识

  项目经理部在项目实施前组成危险源辨识小组,辨识小组由安全、施工、技术、职业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辨识与评价成员应接受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及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知识的培训。危险源的辨识从范围上讲应包括施工现场内受到影响的全部人员、活动和场所。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系统安全分析法和直接经验法。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的方法进行危险源的辨识称为系统安全分析法。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辨识主要采用直接经验法,通过对照有关标准、规范、检查表,依靠辨识评价人员的经验和观察分析能力,或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危险源的辨识。比如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检查时,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 59—99)进行对照评分,扣分的地方往往是施工现场存在着危险源的地方,这就是一种直接经验法。

  三、安全风险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的确定

  风险评价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的重要内容,是运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其风险大小以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从中筛选出施工企业优先控制的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的方法有专家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法、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分析法等。施工现场通常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进行风险评价。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用符号L表示: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用符号E表示;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用符号C表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值用符号D表示,D取决于以上三个因素的乘积,D=LxExC。D值大,说明危险性大,需增加安全措施,或调整D值至允许范围。通过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根据经验,危险性分值在160分以下,可将危险源纳入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控制。当分值在160分以上。则被认为是不可容许或不可接受的风险。建筑施工中存在着这样危险的作业、活动、设施和场所就是重大危险源。

  四、重大危险源的控制

  对于重大危险源,必须明确须达到的目标,确定完成时间,由责任部门制定专项安全施工方案,通过资金保证,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来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公司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应对专项施工方案及其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满足以下原则:

  a)应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相关方的其他要求;

  b)要进行充分评审,广泛听取意见,方案应附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

  c)符合建设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规定条款的,必须经专家论证;

  d)随着认识的提高、施工进度的发展,重大危险源会发生变化,专项施工方案应随之不断更新或补充。

  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有以下三种:

  a)消除风险。若可能则完全消除危险源,如淘汰钢管搭制的井架等。

  b)降低风险。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努力降低安全风险,如基坑支护及降水工程作业时,按要求做好临边防护及隔离措施,定期对支护、边坡变形进行监测等。

  c)个体防护。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模板支撑、拆除时,操作人员穿戴好安全带、安全帽、工作鞋等。

  重大危险源的控制程序如图1所示:

  根据施工进度定期更新(或补充)

  图1 重大危险源的控制程序图

  五、常见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见表1)

   六、结束语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大危险源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风险评价,正确认识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并对其采取足够措施进行控制,施工事故还是能够避免的。我们的安全管理目标也是能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