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推行江苏淮安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通知
安监总政法〔2009〕2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工会: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广泛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具体内容详见附件),构筑群防群控、共建共享生产安全的长效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在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在全国大力推广淮安经验,在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实现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推行江苏淮安“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把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纳入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把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作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安全发展的一件大事,切实摆上工作议程。要把“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推行情况纳入安全监管内容,与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要与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狠抓任务、责任、措施和政策落实,力争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在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起“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
二、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责任落实,一手抓文化宣传。要着力打造健康的安全文化,使安全生产成为职工群众的自觉实践,实现安全生产的全员参与和生产安全的共建共享;要不断深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持续灌输安全发展理念,深入培养安全生产技能,促进职工群众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要结合安全社区建设,开展安全文化进家庭活动,发挥家庭关怀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载体,加强案例宣传,强化警示教育,使安全观念、安全常识、安全技能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引导职工群众杜绝习惯性违章、根除不安全行为,切实做到“不伤己、不伤人、不被伤”,为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奠定基础,为促进安全发展提供支撑。
三、把握淮安经验的实质,注重基础建设。淮安经验具有科学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突出“预防为主”,牢牢抓住“风险管理与控制”这个安全生产的切入点,从风险源点的确定、监控网络的建立,到监控、整改、评估机制的配套,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事故隐患与职业危害控制方法,把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置于在控、可控的状态,实现了企业生产的安全运转。二是突出全员参与,致力群防群控,形成生产安全共建共享机制,使广大职工真正成为安全生产的参与者、安全环境的建设者、安全文化的实践者,实现了安全生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三是突出现场管理,注重规范提升,着力实现风险控制点的规范化管理,形成了完整的“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
各地要以学习推广淮安经验为契机,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促进全国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要结合深入开展安全整治行动,督促企业对风险源(点)进行认真辨识、评估,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源(点)控制档案,实行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全面全程全方位监控,不留死角和盲区;进一步强化职工培训,落实持证上岗,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技能和安全管理素质;进一步强化现场管理,推广“三图五卡”(具体内容详见附件),完善安全警示标识,办好安全文化专栏(专区、长廊),实现安全现场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四、密切配合,进一步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涉及多个部门,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安全监管部门要把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作为衡量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标准,搞好督促检查,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负有安全监管和职业危害防治责任的行业主管部门,要从各自职责出发,加强指导,促进“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在本行业(领域)的学习推广。各级工会要立足于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权益,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引导职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广泛开展安全自律,积极投身“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建设,成为“事故隐患群防群控、生产安全共建共享”的主力军。
五、强化统筹,配套开展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与其他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要努力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相结合。督促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各项保障措施,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二是与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加强班组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明确班组的安全生产责任,开展班组间的安全生产争先创优,筑牢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三是与推动科技进步相结合。在强化“群防群控、共建共享”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在安全生产领域的支撑作用,广泛采用现代化、自动化的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技术,不断提高监控效能。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坚决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减少风险源,促进本质安全。四是与强化政府监管相结合。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围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创新监管方式,严格安全执法,着力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进一步把企业生产引向安全发展的轨道。
附:大力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形成生产安全共建共享长效机制——来自江苏淮安的调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全国总工会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件:
大力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形成生产安全共建共享长效机制
——来自江苏淮安的调查
(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调研组)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着力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安全生产主人翁作用,广泛深入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构筑群防群控、共建共享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在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一、在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中,形成和完善“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淮安市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逐渐凸现。为了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保证职工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淮安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与要求,积极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和督促企业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早在1989年,淮安市便以开展“创建安全合格班组”工作为抓手,强化作业现场的安全教育,把事故危险点的控制作为班组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探索构建群防群控安全监控体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4年召开了推行安全生产“控制法”现场会,1995年制定了《事故隐患、危险点控制法实施办法》,在全市工业企业全面推行。同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不断总结完善、及时加以指导。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行事故隐患危险点控制法的十点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行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行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意见,使安全生产“控制法”的内涵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机制不断完善,逐步发展成为“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
所谓“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是一个方法和三种机制的集成。一个方法,即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对生产(工作)场所、作业岗位的危险源(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自下而上的排查、辨识、评价分级、建档立卡,建立监督控制体系,强化群众性劳动保护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三种机制,即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动态管理机制、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持续改进机制、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系统评价机制。推行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目的是将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落实企业负责和职工全员参与,把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隐患置于在控、可控状态,预防隐患转化为事故;推行三种机制,则为“监控法”有效实施、可靠运转提供了体制和机制的保证。
(一)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动态管理机制,着力实现对事故隐患的全节点、全过程、全方位监控。一是确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点。以企业为单位,组织职工群众和有关专家,对本企业所存在的事故和职业危害的风险源(点)进行全面排查、评估,根据风险程度,划分为A级(厂级)、B级(车间级)、C(班组级)三个等级,实行分类、分级监控。如淮安船闸管理所,经过认真排查和筛选,将直接影响船闸安全畅通、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较大的一、二、三号船闸上、下游闸首、发电机房等10个点确定为A级监控点,将航政厅等3个点确定为B级监控点,职工食堂等2个点确定为C级监控点,每个监控点均用牌匾、卡片、图文标明监控点的名称、级别、易发事故因素、监控内容和监控方法、考核标准和周期,明确监控责任人。二是建立监控网络。实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企业,普遍建立起企业、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监控网络,对事故和职业危害风险源(点)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节点、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和动态监控,不留死角和盲区。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源(点)实行升级或降级、追加或清零等跟踪处理,确保各类风险源处于在控、可控状态。三是建立事故和职业危害应急预案。根据风险源(点)可能发生的事故和职业危害,有针对性地提出应急措施,编制应急预案,组织职工开展应急演练,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四是认真落实全员培训和持证上岗。为确保职工适应监控点管理需要,切实加强日常安全教育和现场安全教育。企业录用新人员、老职工调换新工种,或企业贯彻新法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都要对职工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教育,确保每个职工具备安全生产和岗位监控的能力。五是建立监控激励制度。对在监控过程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避免事故发生的职工给予奖励。市政府办下发了《淮安市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明确对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的范围和相关程序,对于经查证属实的,奖励200到5000元。市总工会专门设置了“制止重大事故奖”。
(二)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持续改进机制,着力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重点建立三项制度:一是全员排查制度。所有职工都负有监控、排查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责任。发现隐患,要立即上报。能够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凡因工艺、技术等原因难以整改的,要实行评估确认,分级分色预警控制。二是持续改进制度。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点要经常检查,形成排查、评估、确认、挂牌、检查、整改、效果评价、持续改进的“闭环式”管理。三是创新提升制度。积极吸收安全生产新理念、新法规、新的技术手段、新的管理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监控工作方法,提升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的实效。如沙钢集团在创新提升中强化企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装备,减少风险源(点),先后“清零”了11个监控点,提高了本质化安全水平。
(三)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系统评价机制,着力实现对企业及其风险源(点)安全状态的定期诊断。重点实行三个评价:一是职工评价。企业组织广大职工对生产作业现场设备、环境、人的行为和现场管理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主要采取“职工每天评价,班组每周评价,分厂(车间)每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岗位监控点控制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单位评价。企业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对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评价,或请中介机构、安全专家进行评价。三是监管评价。各级安监局、卫生局、工会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定期不定期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包括“1+3”安全监控体系推行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开展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系统评价活动,促进企业进一步完善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监控机制,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持续改进。
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成效初显,已经成为支撑当地安全生产的重要机制
我们在调查中看到,“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在淮安已经被总结、规范为一种安全生产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能够在淮安市广泛推行,是由“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所蕴涵的“方向性、科学性和指导性”等体系特征所决定的。第一,“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体现了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安全第一”是前提、是根本,“预防为主”是工作重心,“综合治理”是手段。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群众性和专业性相结合,有效地防止各种不安全因素与行为,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市政府汇报语),其实质也正是“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落实。第二,体现了安全生产的规律。事故源于隐患。只有消除隐患,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把立足点放在事故及职业危害隐患的全方位、全过程监控上,抓住了安全生产工作的“牛鼻子”。第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以人为本既表现在以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为本,也表现在发挥人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把落实安全监控责任同完善岗位负责制结合起来,把安全监控的责任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及职工个人,为实现安全生产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第四,体现了机制的创新。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实现了事故隐患与职业危害监控的体系化、模式化,提高了事故隐患及职业危害监控的针对性、时效性,无疑是安全生产体制机制上的一个重大创新。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一经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很快受到党政重视、企业吸纳、群众欢迎。目前,这一体系在淮安市的推广面,已达到企业总数的6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占到80%以上。通过大力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使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从调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广泛推行,为企业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工作范式。我们所到的几个企业,普遍在现场管理上做到“五有”,即:有“三图五卡”(即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示意图、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组织网络图、“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流程图,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卡、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评价卡〈书〉、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整改卡〈书〉、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应急救援处理卡、职工岗位权利和义务告知卡),有显著的安全监控点标志,有醒目的安全生产警示标识标语,有图文并茂的安全生产文化走廊(专区),有人性化的、充满亲情的安全提示(如韩泰集团的提示是:爸爸,我和妈妈等您回家;爸爸,您今天“安全”了吗),从而实现了“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视觉化、模式化和群众化,比较好地实现了“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入眼、入脑、入心、入岗,实现了从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风险源的辨识、评估、确定、监控,到安全隐患的发现、整改、再到安全环境的评估评价、持续改进这一全过程闭环式管理,提高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也使企业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落到了实处。
(二)职工群众的安全生产主人翁作用得到发挥,群防群控、共建共享机制初步确立。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而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只有传导到每个岗位、每个职工,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分析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伤害性事故,绝大多数是由于企业职工的违章违规操作造成。因此,如何把企业职工全面发动起来,实行安全生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已经成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关键所在。而通过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把对安全隐患风险源(点)的监控责任落实到班组、职工,由企业“一双眼”监控转变为职工“千百双眼”监控。广大职工群众也由生产安全的受益者,同时成为安全生产的责任者、实践者,成为安全生产的主人翁,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转变,由被动监督向自我实施转变,实现了安全隐患的群防群控、生产安全的共建共享。
(三)搭建了部门联动的平台,形成了安全生产工作合力。早在1994年,在专门的安全监管机构尚未组建的情况下,淮安市总工会就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群防群控群治”的劳动保护工作机制的角度,积极承担起推行“事故隐患危险点控制法”的责任,在上级工会的支持、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建议和监督职责、支持和组织企业工会参与等途径,使“事故隐患危险点控制法”在全市逐步得到推广,并不断完善,形成“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市安全监管局成立后,把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作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长效机制,纳入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总布局,与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安全生产执法监督、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及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同考核;市卫生局等部门,也从各自职责出发,积极参与到相关工作当中。进而,在“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推行过程中,比较好地形成了“政府强力推动、工会积极促动、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既促进了工作落实,也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在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没有专门安监机构的情况下,发挥了牵头作用,说明工会在组织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今后,应在“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社会监督”这一安全生产总格局中,更多地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
(四)“预防为主”方针得到落实,安全事故隐患及职业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实现了“预防为主”,很多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提升,安全生产状况显著好转。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淮安船闸管理所已实现安全运转1220多天,淮阴发电已实现安全生产2600多天。韩泰轮胎是一家韩资企业,通过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实现了“0重大伤害事故、0火灾、0职业病发生”,公司安全事故同比下降45%,直接经济损失下降51%,炼胶噪音下降2dB,硫化环境温度下降2摄氏度,平安和谐的生产环境逐步形成。
三、配套开展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形成安全生产大合唱
调查中看到,淮安市与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形势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上一下”两个不同方向辐射的曲线。向上的曲线是经济增长线。2000至2008年,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三个指标,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5.4%、20.2%和26.6%。到2008年底,全市完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915.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63.28亿元,财政收入170.51亿元。向下的曲线是安全生产形势变化线。2000年以来,事故起数平均每年下降15.4%,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下降8.0%。2008年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与上年相比下降0.13,今年1-9月份全市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1.1%和16.4%。
淮安市的安全生产工作所以能够出现这样一个良好态势,首先得益于“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广泛推行,在体制机制上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深入落实;同时,也得益于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配套开展,形成了安全生产“大合唱”。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市委书记刘永忠同志反复强调要注重抓好安全和环保两件事,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群众管好“生命簿”和“财产簿”,提高安全隐患的知情率和整改的效率。市委、市政府把“安全发展”理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市长亲自抓、主管副市长具体抓、其他副市长配合抓,定期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并与9个县(区)、39个部门和32个重点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严格考核。安全监管部门、负有安全监管责任的主管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和企业真抓实干,狠抓落实。“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在企业的广泛推行,则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制保证。为使“1+3”安全监控体系在全市得到广泛推行,切实发挥作用,淮安市注重把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同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密切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协调推进,推动淮安市安全生产工作水平不断实现新提高。
(二)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着力建设“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淮安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从今年开始,市政府还设立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通过张贴宣传标语、专家现场咨询、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推动安全诚信企业和安全社区建设、举办“安康杯”竞赛和安全生产知识普及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推动安全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使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深入人心。各企业配合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促进职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我们这次调研去的几个企业,包括京杭运河苏北航务管理处、韩泰轮胎、沙钢集团、淮阴发电等,都洋溢着浓厚的安全文化气息。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安全家书、一句句来自实践积累的安全警语格言,无不渗透着“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人文理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职工的习惯性行为。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既成为“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成为推动全市“安全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保持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压态势。为促进企业重视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排查治理,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淮安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不断深化安全专项整治,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仅今年以来,就先后开展了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消防、水上交通、非煤矿山、特种设备、农业机械、烟花爆竹等九个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治理。对查出的隐患,采取下发整改通知书、政府挂牌督办、责令停产整顿、下令关闭等有效措施予以整治。政府的高压态势,使企业对隐患排查治理重要性的认识显著提高,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主动性也显著提高。
(四)严格政府监管,实现两个“主体责任”的互动、对接。实践反复证明,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落实政府监管责任,是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外在条件。几年来,淮安市始终把落实两个“主体责任”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主线,一手抓推广“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一手抓严格政府监管,实现两个“主体责任”的互动对接。在严格监管的过程中,既注重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也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近年来,着力推行“四项制度”。一是安全生产指导员制度。规定市、县(区)安委会各成员单位选派有安全生产工作经验、沟通协调能力强、工作务实、作风过硬的同志与指定的村居(社区)挂钩,担任安全生产指导员,指导村居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健全规章制度,开展宣传教育,加强隐患排查整改等。目前,全市已有289名安全生产指导员陆续进入村居(社区)开展工作。二是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成立市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方案,分行业明确各部门安保互动推进责任,并将安保互动工作纳入市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到目前,全市共有危化、非煤矿山、建筑、公共聚集场所等行业领域的94家企业办理了投保手续,参保人数3775人,总投保金额7.5亿元。实行安保互动,既可以有效解决事故伤害赔偿问题,也可以借助保险部门的力量强化对企业的安全监管,一举多得。三是“人盯厂(场)”制度。在属地管理基础上,明确各级安全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挂钩企业,实施带头督查、分色督查、定点督查。四是专家技术服务制度。聘请20多名安全技术专家,对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中小化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结对”帮扶,指导企业开展风险评估、排查整改事故隐患、提供安全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