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综合减灾学
2006-11-21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综合减灾学不同于某一单学科领域的减灾问题,而是采用系统工程的思路,从灾情认识及分类上,从综合减灾规律及致灾机理上;从减灾科技研究路线上,从减灾管理对策制定上,从减灾立法上都强调集安全、减灾、环保为一体的大思路的学问。国内外数十年安全减灾实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减灾十年”的研究进展表明,综合减灾学作为体现大安全观的横断性交叉科学有其创立的必要,因为它的完善还对于国家实施综合减灾管理对策起着奠基的作用。
从减灾的角度分析系统减灾是指要有保护环境的观念,保护资源的观念,要注意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减灾学的系统工程原理提供了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有效方法,以下学术观点应合理坚持:
①学术研究同经济建设相结合。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也是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只要把研究工作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系统工程才会有生命力,同时也能进一步发展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论。②理论分析同经验总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而经验总结恰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③定量分析同定性分析相结合。质与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城市学领域内比较重视质的研究而忽视量的研究,这样不利于解决问题和圆满地完成任务。④分析者同决策者相结合。系统工程工作者在决策过程中起分析者的作用,有关的领导才是决策者,在研究过程中,分析者的任务是努力弄清决策者要解决问题及其所分析阐明各个方案的利弊及采用前提,向决策者提供全面而又浓缩的有用信息,协助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⑤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从而导致诸如城市灾害学、气象灾害学、洪灾学、灾害社会学、灾害伦理学、减灾文化学等相互交叉,并派生出一系列对指导现代及未来减灾有意义的新学科。关于综合减灾学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即:
(1)综合减灾规划的指导思想
综合减灾就是强调系统化的综合分析与决策,作为规划的指导应抓住“综合”的关键调查,即:①经济建设与防灾建设一起抓;②防灾、抗灾、救灾与恢复建设一起抓;③城市各行政管理部门应相互结合,实施工程与管理的综合网络;④灾害研究预测部门、工程建设、政府机构及民间社团相互结合;⑤促进灾害科学自然态与社会态的结合,形成交叉性课题;⑥工程性减灾的硬措施与非工程性减灾的软措施的结合;⑦数据观测、灾情资料、趋势预测的交流,发布警报与救灾措施的交流;⑧减灾与兴利相结合(如蓄雨补充地下水);⑨政府科技行为与社会公众参与的减灾自救活动。
(2)综合减灾规划的“水平”与“垂直”两大体系
所谓“水平”的体系要素即强调要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减灾所涉及的一切领域。如依据改进了的气象卫星和地面观测网所提供的当地气象预报的普遍应用,通过建立灾害的警报、预报、排除、限制系统使城乡道路毁坏程度大大降低;根据临近爆发的探测信号传感的改进,来建立防止灾害的系统;综合考虑土木工程领域所涉及的建设体系,广泛实用地震源强度和地震资料显微分析技术,减轻灾害损失;为在灾害事故中能加强安全措施,广泛应用多路布置,改进永久性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技术,应用生物工艺学对不易分解的和有害物质进行高效处理的新型废水处理系统的再开发;城市附近要建立可调节的水资源或大水域的管理系统;在有害化学物质屏蔽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潜在的有害化学物质的生物实验和测量技术、模型和数据库;为使环境和人体更安全,对广泛应用的新药品、食品或消费品投入市场时特别应进行环境与安全的技术评估等。
所谓综合减灾的“垂直”体系要素应强调工作程序的基础过程。即:①确定研究目标,如分析建立综合减灾体系的理论基础及方法学基础,制定必要的指导性标准;②确定计划进度与实施方案,选择试点项目、调查研究;③分析研究成果如应对综合减灾体系给出确切定义,规定开展首都圈综合减灾的一般程序及可争取到的支持系统及其条件;提出开展综合减灾技术与管理、宣传与实践所面临的相关问题。综合减灾的城市体系虽属探讨性课题,但其作用意义是极其明显的,它不仅仅会有效地指导像北京这类大都市的城市减灾系统界面问题,还将对中国及世界城市发展进程中普遍遇到的“城市病”提供政策性建议。为此,减灾规划在研究中应把握以下原则,即:①远近结合,近期为主,对防灾减灾重点技术的发展及治理水平做出政策性规定;②注重实施,考虑不同条件及特殊需要;③突出重点,求实不求全,主要分轻重缓急,研究带普遍性、方向性问题技术性政策;④要发挥传统的防灾意识及方式,使之统一到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的要求上来。
(3)综合减灾的模型体系
模型化系统的一大特色,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地理系统模拟是开展地理系统研究的基础工作,一切分析、预测、模拟、决策均在计算机化的系统模型上进行,因此,系统模型可称系统的实验室。灾害系统模型按其性质与用途可分为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随机模型与确定性模型、模拟模型及最优化决策型。如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是包括机构、管理权限、工作任务在内的管理体系,现行的问题是科研先行,但管理体系并未真正形成,尤其缺乏系统的训练有素的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师及其技术知识体系。为此以城市系统为例展开如下综合研究:
①研究城市灾害学在灾害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研究国内外大都市已开展的集政策、技术、管理、方针为一体的综合防灾减灾对策问题及准则。②分析城市灾害现状,并实施灾害风险统一图景及灾度排序。③建立灾害评估体系及减灾模型论。④研究综合防灾减灾管理对策,突出对广义灾变管理思维及哲理:失误论理论与实践。⑤明确城市规划对策与防灾减灾规则、防灾减灾标准的关系。⑥全面实施防火减灾设计对策,从室内→室外,从住宅→居住区,从一般设施→城市生命线系统。⑦落实防灾减灾综合技术对策,突出对抢救设备的开发及评估。⑧特别关注人为失误型灾害的机制研究及控制对策。⑨及时总结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进而提出可行的技术经济对策,并更为有效地保护维系社会稳定,最为有效的救灾机制。(10)在形成综合防灾减灾案例及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建立城市的综合防灾数据库及数据体系。
具体讲,综合减灾模型体系有三大内容,即:①建立综合减灾信息系统及对策分析体系,对灾害资料、档案和文献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完成分类的综合的灾情情况、时空分布、减灾条件、减灾经验及教训的信息库,并从深层次人手作统一整编和减灾对策分析。重点要利用“城市地理分析”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灾害风险地图及区划”进行灾害、事故、公害、突发事件的分级与评定,研究评估方法及评估模式,完善灾害评价专家决策系统。②)建立综合减灾量化评价模型体系。研究集“事故、灾害、环保”为一体的广义减灾量化函数以确立灾害状态预测及预警模型、确立灾害风险政策模型、确定生命线系统更新寿命论模型、确立减灾与保险的灾害经济模型等。③确定减灾研究重点,提高抗御抗灾能力。要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建设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要求。在新区规划,旧城改造中要充分考虑,避免处理不当造成的多重“人灾”;尤其应科学地规划社会经济建设门类中具有危险源、污染源、高耗能、高潜在危害的行业,提高城市的本质安全度;重点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备灾能力。具体讲是提高城市道桥、各地下管网、地铁人防、火车站的安全度。
——摘自《安全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