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
应急救援是与时间较量的战斗,而时间就是生命。从今年郑煤超化矿“4·11”应急救援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来看,科学、及时地应急并有效地实施救援,对突发事件有极端重要性;而“4·11”救援过程本身,在我国矿难救援史上堪称奇迹。
2003年,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立,标志着覆盖全国的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开始起步。可一年过去了,各地的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仍然问题重重、步履蹒跚……
在矿难频仍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出好最后这张牌,赢得宝贵的生命呢?值得关注!
张 沉/本刊记者
1 111个小时,一段值得书写的历史
郑煤超化矿“4·11”应急救援,创造了我国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在奇迹背后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探索……
“4.11”,福兮、祸兮?
今年4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科学抢险的成功范例——郑煤集团“4·11”透水事故遇险矿工营救纪实》,其评价之高从题目可见。细心的读者也一定注意到,在4月下旬,全国的主流媒体大都对“4·11”救援作了报道。媒体之所以热衷于此,很大程度上不仅是因为此次救援,创造了奇迹,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及河南省政府的关注;而更具实际意义的是,此次救援,可作为一个成功范例进行推广。
《人民日报》认为“4·11”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科学缜密的营救方案”。是的,处置突发事件,营救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是关键。此次救援,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推测,井下的12名矿工最多能活6天。据此,指挥部制定了4套营救方案:一是打洞绕道,绕过垮塌的上付巷进入工作面实施救援;二是开挖联络巷道,即从与上付巷基本平行的下付巷挖掘通往上付巷的通道;三是想方设法从附近小煤窑进入上付巷;四是垂直打竖井至工作面,送风送粮食和取得信号。经过大家109个小时的努力,12名矿工获救了。在这过程中,四套方案都实施了,而直接使矿工获救的是第一套方案。
那么第一套方案是怎么出台的,根据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到郑州煤业集团矿山救护大队去看看。
第一套方案是这样来的
郑煤救护大队是“4·11”抢险参战的主要单位之一,在抢险过程中该大队先后出动7个中队、22个小队、219名指战员,下井42队次,975人次。在救护大队的会议室,大队总工程师李建森也是参战者,他给记者讲述了这套方案的由来。4月11日21时10分,大队接到调度室的通知,21时40分赶到事故现场。22时整,救护大队的队员开始下井,李建森也在其中。在井下,救护大队与早就投入抢险的超化煤矿救护中队组成侦察小组,在大队长刘新书的带领下进行侦察。他们一共进行了3次侦察,第一次清出了通道,第二次提出了打洞绕道进入的建议,第三次救出了矿工。
第一次在大队长的带领下到了中联巷以东80米的位置,因为巷道内煤泥淤积堵塞严重,仅有20厘米左右的空间,人员无法通过,侦察被迫中止。向指挥部汇报后,组织人员采取手扒、脚蹬、用矿帽刮等方法向前推进。李建森说,当时大家谁也不言语,一个一个地传递着煤块,像“击鼓传花”,一干就是一宿。经过努力,终于在4月12日8点10分,清出了仅能爬行通过的通道。在这过程中,同时考虑到瓦斯对被困人员的威胁,他们通过原供水管实施供风并稀释瓦斯。记者问当时不觉得累吗?李建森说,能不累吗,为了救人,忘了。
通道清出来了,大家稍微松了口气,可没想到的是,更大的困难在后面等着他们呢。当救护队沿着通道向东侦察,在到达距中联巷415米处,队员们愣住了,前面因冒顶无法通过。大队立即将此情况向指挥部报告,并建议在巷道南侧做绕道展开营救的。指挥部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最终通过这段巷道救出了被困人员。
10天前的预案派上用场
救人,赶快救人!充满情绪的矿工把出事井口围得严严实实。4月11日19点30分,正在焦作学习的超化矿矿长胡德进得到了出事的消息。胡德进一边往回赶,一边下令启动10天前刚编制好的应急救援预案。郑煤集团主要领导在得到消息后,都赶到了现场。与此同时,事故抢险指挥部成立,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国安、总经理姜光杰等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技术、救护、后勤保障、保卫、善后处理、稳定与接待6个小组。
这一切之所以这样迅速,忙而不乱,都得益于今年3月出台的《郑煤集团公司煤矿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此预案是经过长期调研,数易其稿后出台的。预案对组织结构、应急救援体系、抢救救灾方案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在指挥部成立后,将两级预案合二为一,这为救护队科学冷静地实施救护提供了保障。预案通过这次真正的“考试”,集团的领导基本满意。集团公司安监局局长余海盈说,要从中总结经验,下一步对应急预案要进一步完善。但在他眼里,一直冲在前线的救援队员应记首功。
“救援是我们的职业”
在郑煤集团救护大队,记者见到了第一时间进入现场的3名队员之一的陈六合。陈六合看上去有40来岁,中等身材,略瘦。为什么选择你们3个第一时间进入?“因为我们瘦,而且有经验。”他说:“我们3个爬过由淤煤和水组成的巷道,当时巷道内一片漆黑,突然我们发现前面有矿灯闪亮,被困工友也看到了我们的矿灯,这时就听他们喊道,我们12个都活着!于是我们叫他们不要动,等着我们来救。
陈六合说他在这惊心动魄的111个小时内,有70多个小时在井下一线。那你没有想到死亡吗?“想有什么用,救援是我们的职业。”陈六合说这话时一脸的骄傲。陈六合有个稳定而喜爱的工作。记者提出给他照张相,他欣然接受。可见,陈六合也热爱生活。不错,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与他聊天,也谈女人,谈到高兴时还哈哈大笑。从与陈六合的接触中,记者感到他所从事的职业,是个危险的行当,虽不是一种选择,但却是他的热爱。
在此次救援中,像陈六合这样的队员很多,感人的事情也不少。例如最早下井的超化矿救护中队,在上付巷发现交叉点的棚子已经被水冲毁,随时有塌方的危险,但他们还是派出了4人小分队摸索前行。在救护队员的心中,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救人。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抢险过程中,郑煤集团先后组织各种救护人员2000多人次。
两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此次救援,始终透着一种冷静的态度。很多到现场采访的记者,都感到不解,这样大的事情,很多程序都有条不紊。这冷静,是一个好的救护组织应有的品质和自信。郑煤救护大队是应急救援6个小组中的专业技术组,为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持。
李建森给记者拿出了几份资料,其中有两份会议纪要,如实地记录了当时专业技术组的分析。第一份是4月12日15点30分到17点的会议,会议主持人是大队长刘新书,参加会议的人员为大队的主要领导。会议主要分析了被困人员可能躲避的地点、被困人员自救互救分析、被困人员生存条件分析、被困人员生存时间计算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
会议分析认为:一、被困人员最大可能躲避的地点是瓦斯排放巷;二、被困人员由于学历、工作经验等原因,是会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的,这样他们可以获得最长的营救时间;三、被困人员最大的44岁、最小的24岁,根据已知条件从被困人员在无食物和水的情况下最长能活6天,最短为5.8天。鉴于以上分析,建议采取在靠近被堵区掘一巷道,争取在6天内完成救援。从事后看,当时救护大队的分析是多么的准确,都被事实一一验证。
第二份会议纪要,是在4月13日14点到17点30分的会议,主持人依然是刘新书。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抢救遇险人员的方法及安全技术措施。会议分析了被困人员的生存环境,建立井下救护站、灾区侦察与伤员抢救及安全技术措施等内容。会议要求如发现被困人员严禁用矿灯直射其脸部防止造成眼睛伤害;在搬运伤员过程中要稳定其情绪,防止情绪波动造成休克,稳定情绪后由医护人员进行救治;伤员运出灾区后要采取疏亲措施,防止伤员情绪激动发生意外等等,以及救护人员进入灾区应注意的事项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两次会议,对整个救援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怀与爱的力量
在此次救援成功的背后,还隐藏着很多感人的故事。12名矿工遇险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国务委员华建敏闻讯立即批示:千方百计组织抢救!加强对煤矿透水的预防、预警、预案工作的力度!国家安监局局长王显政获悉后,指示郑煤集团决不要放松抢救。他说,水患遇险生还可能性很大,切记。河南省常务副省长王明义亲自到现场指挥,给救护队员鼓劲。
抢险进入第四天,为了加快下付巷探水速度,指挥部决定使用大型钻机。但郑煤没有这种机械,指挥部立刻向平煤求助。平煤领导决定火速救援,两台大型钻机火速地从平煤开往郑煤,一齐赶来的还有一批技术骨干。
国家局的有关领导在得知事故在地下300米,可以利用冲击钻打孔,为遇险矿工输送氧气和食物。向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联系请求支援一台世界最先进的车载顶驱钻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领导得到消息后,二话没说连夜从涿州把车载顶驱钻机调往郑煤。
在平煤的大型钻机在对下付巷探水时,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的钻机已经隆隆地开进了钻场。附近黄固村的村民把钻场围了起来,他们想最后看一眼自己麦田里正在抽穗的麦子。望着即将丰收的麦穗,以地为生的农民能不心疼吗!况且这个村并不富裕,人均土地不到半亩,前年大旱、去年水涝,今年风调雨顺,他们憧憬的今年割麦的景象又被粉碎了。可是朴实的村民们,为了12 个矿工的生命,这点麦子认了。钻口设在村民郭富仓一家的地里,这是他们仅有的两亩地。为了救矿工,老人说了一句令在场人感动的话:啥有救人重要哇!说着他主动帮助抢险人员拉起了警戒线。
自救才能救自己
这次矿难,被困人员的自救能力,是他们维持自己生命,等待救援的法宝。在被困的12名矿工中,有4人是搞技术的,他们平时积累了丰富的自救经验,为他们后来能成功脱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突如其来的危险,技术骨干们没有慌乱。4个人急忙开了一个碰头会,商量在尽可能自救的前提下等待救援的方案 。他们首先撤到相对较高的瓦斯抽放巷,大水退后又到一块离水比较近的地方,以便观察水情。为了保险起见,他们用一个瓦斯检测仪来监测头顶上瓦斯是否超标。为了增加氧气,他们打破通水管,使其变成通风管。
在大家安顿下来后,他们把12个人分成6组,每组值班巡逻3个小时。值班的主要任务是看水,如果水有变化立即通知。除值班的外,为了节省体力其余的人一律原地不动,一般不要开口说话。为了节省矿灯,除了一盏照明外其余的都不开,就在他们获救后,还有4盏没用。在漆黑的井下,矿灯就是矿工生命的寄托。
据获救矿工钱同栓回忆,他们四天五夜基本上没吃东西,渴了就喝一点矿井里的水。当时规定必须等到非常渴时才能喝水,喝水时也不能大口喝,不能双手捧,只能单手托。他们还把巷道内的榆木和槐木放在水里,因为这两种树皮泡软后都可以吃。
钱同栓说,他们一直坚信有人救他们。“我们尽可能地传递我们还活着的信息。我们找来纸片在上面写上了我们的名字和位置,让纸片顺水漂出去;我们把废旧的塑料袋剪成有非常明显形状的小碎片,顺水而下;我们还找到了一瓶用矿泉水瓶装的煤油,顺着管子倒下去,时不时倒一点,让外面的人闻到煤油味,知道我们还活着。我们还把矿灯绳打了一个结,表示我们活着并在一起。”钱同栓说,事后才知道由于大水,这些东西外面的人根本没看到;煤油是闻到了,但以为是矿里机器流出来的。据现场指挥余海盈说,当我们看到顺水冲下来的矿灯绳时,就意识到他们还活着,救援人员信心倍增,加快了掘进速度。
钱同栓说,在被困期间,也有人绝望过,4个技术人员鼓励大家要充满信心等待救援,我们一定能出去。最后,他们终于拉到了队友们有力的双手。
这些都成了可能
李建森告诉记者,为了此次救援,指挥部准备很充分。例如,有12个人被困,他们准备了14辆救护车,怕的是再有其他人受伤或救护车出现问题。就这样,全体指战员从现场侦察到实施救援,从救护方案到伤员运送,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郑煤集团吸取了以前同行业的一些教训,经验告诉人们,许多被困人员没有死在井下,而是死在了被救的路上或是医院里。为此,郑煤集团医院各级领导在接到通知后,就积极行动起来,对抢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样经过全院上下共同努力,他们让12名矿工一天天好起来。
从4月11日16时32分,到4月16日9时30分最后一个遇险矿工安全升井,在长达111个小时54分钟里,郑煤集团上下同心,实现了一个营救生命的伟大的壮举、书写了一段只有111分钟的永恒历史。
2 尴尬的救护队
1949年,我国在抚顺、阜新、辽源三个煤矿,建立了我国第一批专业矿山救护队,开启了共和国矿山救护新纪元。55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随着改革脚步变化着,这其中也包含着与共和国同龄的矿山救护事业。这个煤矿的“119”,曾经依附于煤炭,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行业效益下降,加上体制改革,使各救护队普遍存在投入不足、人员老化、装备陈旧、建制不齐等问题,救护队的战斗力日趋下降。
超化矿创造了一个奇迹,记者在超化矿救护大队采访时,该队总工程师李建森告诉记者,他们的装备很多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李建森给记者看了这次救援工作的总结。这份总结显示了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装备配备不足,如没有先进的寻找遇险人员的生命探测仪;二是缺少抢险救灾的现代化办公手段、抢险救灾方案、安全技术措施等,这些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反应的要求,例如救援时很多资料处理要靠手写;三是在抢险过程中个别同志对事故的严肃性、急迫性认识不够,抢险中有违反劳动纪律现象。可救护队面临的困难与尴尬还不仅如此。
体制不顺,政令不通
现在我国有救护大队、中队、小队近2000支,有1.5万人的规模,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这些救护队中,有依托地方政府建立的(多是当地煤炭工业部门),有依托企业建立的。依托政府建立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给一些,再就是面向社会的有偿服务;依托企业建立的往往是该企业的一个二级单位,得受企业效益地影响,效益好了多给点,不好就少给。
随着矿山救护形势的发展,这些依靠煤矿建立起来的矿山救护队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的需要了。在原来计划经济下建立起来的总队、支队、区域救护队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随着娘家的不同,已经名存实亡了。而我国现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机制,就造成了各自为政,政令不通的局面。这样对涉及面很宽的救援工作是不利的。
装备陈旧,制约发展
湖南省有8000多座各类矿山,其中煤矿有2061座,这些煤矿“五大灾害”齐全,是全国事故多发区之一;还有非煤矿山近6000座,被称为“有色金属之乡”。现在湖南的矿山救护组织主要是以原煤炭部门的矿山救护组织为主。1996年,为了充分发挥矿山救护队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原湖南煤管局向煤炭部申请,组建了煤炭部矿山救护总队湖南支队和4个区域救护队,从那时起,湖南支队开始履行他们的神圣使命。现在湖南省有救援大队2支、中队43支、小队71支,救援人员705人,基本覆盖了全省13个产煤市(州)。
湖南矿山救护指挥中心负责人黄方明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装备十分简陋。举个例子,他们的队员在井下救援时交流主要通过打手势、吹口哨等原始办法,进行沟通,现在手机、对讲机漫天飞的时代,这种情况真不敢想象,更重要的是对救灾效果影响很大。黄方明说最近他们对现有装备做了一次摸底调查,他们现有大型救援车12辆,其中3辆运行良好、差的2辆、报废并带病的7辆;现有指挥车4辆,运行良好的2辆、差的2辆;现在15个重点救护队的285人只能使用79台正压呼吸器等等,黄方明给记者看了几页统计数字,都有一个共性,装备成问题。
装备是目前困扰救护队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个体装备陈旧不仅给救援工作带来困难,同时陈旧的装备已经威胁到了救护队员自身的安全。湖南省目前只有9支小队使用了正压呼吸器,其他的队伍还普遍使用氧气呼吸器,而这种仪器在恶劣的环境中,可能导致有害气体渗透,造成队员伤亡。再就是资金问题,他们的训练达不到要求,平时训练主要是体能方面的训练,而在特殊环境下的救灾能力训练是很少的。黄方明苦笑着说我们真需要钱啊!
人员老化,战斗力下降
随着企业进入市场,依附于企业而生的救护队在用工制度上已经出现种种弊端。由于服役期满的队员得不到妥善安置,很多新人不愿意来。这样势必造成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战斗力下降。四川省有850多名在册的救护队员,可现在已经有15%的队员超龄了,如果不加以解决,这个比例还将上升。江苏省的救护队员平均年龄也达到了36.7岁。这种局面在全国都普遍存在着。
矿山应急救援是对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业,但由于救护队原有的老队员年龄老化的同时,新入队的队员,由于资金等原因的限制,缺少培训锻炼的机会,使很多队员的作战能力让人生疑。湖南省煤炭坝区域救护大队有3个小队,下属的益阳、长沙救护小队已经不存在。在2000年10月,湖南省举办首届救护技术比武大赛,由于资金问题,煤炭坝区域救护大队没有参加。同时,所属的湘潭救护小队已经基本失去战斗力,在湘潭市范围内的矿山救护工作,主要依靠境内的国有煤矿救护队。湖南省这种情况很多,在白沙区域救护大队有12个小队编制,实际的人数不到8个小队。在全国都知道的娄底地区只有一个救护小队,而现状是年龄偏大、装备不齐,基本上不能出动了。
社会关心不够
在超化矿采访时,“4·11”第一时间进入灾区的陈六合跟记者说,给我们呼吁呼吁吧,我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太小了。而这位热爱救护职业的救护科长的潜台词,是说社会对他们关心不够。陈六合说,我们在井下牺牲了,就牺牲了,没有人会知道。而湖南衡阳大火中牺牲的战士还能记个功,我们有什么呢?当然,有时我们不能跟战士们比,可我们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啊!
同样的是险中救人,为什么我们就不一样呢?更令人不解的是,我们救护队营救失败或队员受到伤害,还将受到处分。警察也是一种职业,工作中有时会有生命危险,如果他们因工受伤或者牺牲,等待他们的是功勋章,是巨额的补偿。可警察抓小偷,贼跑了,是不是也要受到处分?我们能责怪他们吗?然而,我们救护队在社会上所受到的肯定程度,与他们相比,实在是大相径庭。陕西黄陵一矿瓦斯爆炸,在救援过程中有2名救护队队员牺牲、多名队员受伤,可社会上有多少人知道呢?有关部门为他们记功了吗?说大点,他们也同样是为国家建设牺牲的。
关于社会关注不够的问题,业内有人分析说,是自我宣传不够,同时社会舆论和新闻报道不多。记者问陈六合,社会关心少,你还爱不爱你这行当呢?陈六合只回答了一个字:爱!
3 走在前面的山东
山东,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省市的发展树了一根好的标杆。山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强省,制造着海尔、海信等中国一个又一个名牌,而在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方面,山东又造出了自己品牌。
为了加快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山东省有关部门在国家局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立不久,就向省政府提交了成立山东省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方案。很快得到了省政府大力支持的批复,副省长王仁元专门指示有关部门搞好衔接,组建工作越快越好。就这样在国家局和省政府的支持下,2003年6月16日,山东省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立,自此,山东省矿山应急救援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推进全省矿山应急救援网络建设,山东省制定了《山东省煤矿矿山救护队伍统一规划利用与实行有偿服务暂行规定》。《规定》明确了统一规划利用现有矿山救护资源、合理划分区域救护队服务矿井的原则,规定所有煤矿必须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否则不得生产。按照分区管理的原则,把全省400多对矿井分为若干区域,分别由6个区域救护大队,2个区域中队提供技术服务,建立区域救护网络。当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时,各区域救护队必须服从统一调度,进行支援。
在工作机制上,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全省救护网络建设、技术服务和应急救援工作。为了强化对救护工作的调度指挥,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建立了《全省矿山救护队事故抢险救灾报告制度》,加强了救护信息调度。同时规定各个救护队要建立日常训练学习、抢险救灾及技术服务、重特大事故抢救案例分析、考核奖惩等一套制度。这样在山东省形成了一个规范、科学、战斗力强、反应快速的救护网络。
根据《山东省煤矿矿山救护队伍统一规划利用与实行有偿服务暂行规定》,没有建立救护队的煤炭企业,要与区域救护队签订有偿救护协议。服务标准由双方根据矿井大小、生产条件、救护成本等实际情况进行协商,双方明确责任和义务。对不签订救护协议的煤矿,救护队不提供救护服务。由于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现在全省各类生产矿井协议签订工作全部完成。签订协议后,各区域救护队把搞好灾害预防和技术服务作为了救护队主要工作来抓,根据各自服务的矿井,绘制了服务矿井分布网络图,建立了服务矿井包括文字说明和有关图纸在内的信息库,同时制定灾害预防和救护服务计划,积极地为矿井排忧解难。2003年,山东全省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下降52.5%、6.7%、17.3%。
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在原来煤矿救护队基础上建立的矿山救护队,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他们与山东省安监局合作,对非煤矿山应急救援情况和队伍进行了调研,很快把非煤矿山有偿技术服务纳入范围,并于今年上半年开始在龙口区域救护队试点。
山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据统计,今年1到8月,山东各救护队实施灾害抢救91次,抢救人员164人,其中生还141人。同时,实施灾前预防技术服务共出动1420队次,查出问题和隐患2408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19日,龙口救护队成功实施了龙口市下丁家后地金矿一起火灾事故的救援,遇险人员72人全部获救。这些成绩受到各级领导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山东,为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树了一根标杆。
4 元年的回眸
2003年,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立,标志着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开始起步。作为国家局“六大支撑体系”之一的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虽然倍受各级领导重视,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缺少必要的管理手段,缺乏政策法规的引导和制约,导致很多地区机构、人员无法到位。一年过去了,全国各地的矿山应急救援建设仍然步履蹒跚……
自2003年,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中心成立以来,全国各地也纷纷成立省级的矿山应急救援中心。到目前为止,已有14个省级中心成立,青海和河北两省已经批复成立省级中心,算上去也就16个。现在我国共有矿山救护大队76支,救护中队449支,救护小队1445支,直接从事矿山事故应急救援的人员14328人,分布于27个省区,这样组成了我国矿山应急救护网络。按照现在组建成的救护体系,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矿山应急救援的需要。
在艰难中前行
即使在16个成立了省级中心的省份,有的只是挂了块牌子,很多事情还在原地踏步。资金、装备、人员、体制等等一大堆问题,需要解决,很多中心名不符实。云南省煤矿安全监察局于2003年10月8日,上报省政府成立省级中心,经过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九次常务委员会通过决定,在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加挂云南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牌子。2003年12月23日,经过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批准,成立云南矿山救援指挥中心。但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经过国家局和云南省政府批准的云南矿山应急救援中心,至今尚未正式挂牌运转。根据云南的实际需要,云南要建立国家局和云南省政府双重领导的矿山应急指挥中心,建立覆盖全省矿山企业的应急救援网络,为云南8000多个矿山企业服务。但由于诸多因素,云南省级中心办公室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至今尚未得到批准,云南现在的矿山应急工作还是由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监察处负责。
云南由于没有机构,人员少、职责不明确,使得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对矿山应急救援队伍管理无法按照设想的方案进行,更谈不上对现有救护队伍的改善和发展。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谈在嘴上、急在脑里、慌在心里”。在16个省级中心中,类似云南的还有四川、湖南等。
资金不足是大碍
目前,我国救护队伍的装备十分落后。很多队伍使用的呼吸器,仍然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的氧气呼吸器,队员使用起来极其不安全,容易造成生命危险。随着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国家通过国债资金连续3年,为全国86支矿山救护队配备了正压氧气呼吸器,新型救护车、指挥车等,可对全国将要建立的体系而言,这些仅是杯水车薪。以江西为例,江西全省有矿山救护队29支,人员705人,省属煤矿救护大队3支、中队16支、小队42支,人员482人。2003年,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完成救护装备投资400万元,更新了一批救护设备,可按照江西建立全省矿山应急救援系统建设的设想和有关规定,要建立起江西省专业的矿山救护队伍,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要投资9019万元人民币。而这个数字,对于一个购买正压呼吸器都有困难的救护队来说,实在是可望不可及。资金短缺好像是横亘在救护队伍面前的最大障碍,也成了很多地方很难跨越的樊篱。
两种体制不利发展
现在全国矿山救援队伍,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政府组建的救护队;另一种是依托企业组建的救护队。这两种形式暴露出了一些矛盾,不利于救护队伍建设。地方组建的救护队,经济来源是政府拨款和服务收费。由于救护队与矿山可否生产密切相关,有的地方就出现了卡要费用的现象。依托企业组建的救护队,经济来源完全依赖企业,费用多少只与所属企业有关,救护队自身很被动,不免产生惰性。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组建的救护队比企业的救护队权利大、效益好,影响了企业救护队的积极性。
加之,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加上近年来救护事业所处的现实背景,地方政府如果来了积极性,就可随便组建一支救护队,但由于缺乏经验,势必对人员、资金、队员培训等方面疏于监管,造成队伍素质偏低,影响战斗力。依托企业组建的救护队,由于很多企业很难安置好退役的队员,便造成没人愿意服役,人才短缺的局面。
今年,国家局为了加强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出台了《矿山救援工作指导意见》。《意见》对体系的体制、人员编制、资金、装备、预案等都做了详细规定,给出了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为体系建设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回首我国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元年,凸显出各种矛盾,困难重重。但不管如何,总算迈出了这一步,相信以后的步子会越走越实。
上一篇:处置化学灾害事故救援预案
下一篇: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