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事故应急预案的理论与技术

2006-08-24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一、《安全生产法》的要求

第五章的要求-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体系对发生事故后,及时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六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第六十九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

第八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未建立专门安全管理制度、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或者不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的;

(二)对重大危险源未登记建档,或者未进行评估、监控,或者未制定应急预案的。

第二讲 应急预案的基础

一、基本事故理论

事故4M要素

人-人的不安全行为

机-机的不安全状态

环-环境不良

管-管理欠缺

人-物轨迹交叉模型

江泽民同志:

认识论:隐患险于明火

二、方法论的启示-智斗的策略

东汉政治家荀况:

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其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三、系统科学理论

能量转移理论

立论:事故本质是能量的不正常作用

类型:电能、机械能、化学能、热能、声能、辐射能

规律:能级;时空。

措施:消除;限值;疏导;屏蔽;隔离;转移;距离控制;时间控制;局部弱化;强化;闭锁。

四、防范事故的策略

形式逻辑-三E对策

工程预防对策(Engineering)-本质安全

教育预防对策(Education)-人的素质

管理预防对策(Enforcement)-系统协调

时间逻辑-三套对策体系

事前预防-超前预防对策体系

事中救援-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事后处理-事故报告及事后责任追究体系

第一是事前预防对策体系:即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三同时”、保证安全机构及专业人员、落实安全投入、进行安全培训、实行危险源管理、进行项目安全评价、推行安全设备管理、落实现场安全管理、严格交叉作业管理、实施高危作业安全管理、保证承包租赁安全管理、落实工伤保险等,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发动社会监督、推行中介技术支持等都是预防策略。

第二是事中应急救援体系:要求政府建立行政区域的重大安全事故救援体系,制定社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求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危险源的预控,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第三是建立事后处理对策系统:推行严密的事故处理及严格的事故报告制度,实施事故后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事故经济处罚,明确事故刑事责任追究等。

五、应急预案理论基础

1 应急系统构成

应急计划(预案)

应急组织

应急技术

应急设施

外援机构

2 定义

根据ILO《重大工业事故预防规程》,应急预案的定义是:基于在某一处发现的潜在事故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所形成的一个正式书面计划,该计划描述了在现场和场外如何处理事故及其影响。

3 目的

建立事故应急预案(计划)的目的是:

1)使任何可能引起的紧急情况不扩大,并尽可能地排除它们;

2)减少紧急事件对人、财产和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4 依据

应急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是风险评估结果,即:

1)事故类型(如容器爆炸、管道破裂、安全阀失灵、火灾等);

2)物质特性(有毒、易燃、热辐射、爆炸);

3)物质规模及作用方式(扩散的计算);

4)评估等级。

5 分类

特定应急预案:也叫专项预案,它是针对某种特定紧急情况,例如龙卷风、危险物质泄露、火灾、洪水等的应急而制定的。

应急行动预案:是对紧急情况如何采取应急行动的指导预案,以行动的格式来制定预案并指导非事故期间应急训练。

综合应急预案:是全面考虑管理者和应急队员的能力和责任,并包括了对紧急情况应急救援体系的预防、准备、现场应急、恢复等过程指导的综合预案。

6 应急预案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设一案:每一危险设施都应有一个应急预案;

企业与地区(政府)相结合;

资源保证和充分:人、财、物资源及时到位;

定期演习: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宣传与培训:确保现场人员和应急机构都掌握;

定期评估:根据情况变化,对预案进行评估和修改。

 

第三讲 应急救援系统的设计

应急救援系统的五个运作中心:

一、指挥协调中心

二、现场处理中心

三、支持保障中心

四、媒体中心

五、信息管理中心。

 

一、指挥协调中心-系统

•      了解应急系统的组成及其任务和功能;

•      分配和检查应急队员的责任并确定所需人数;

•      与事故指挥者和支持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建立并保持必要的通讯联系,作好突发情况的应急准备;

•      搜集有利于事故处理调查的相关信息,用于编写政府报告和涉及法律事务的必要文件;

•      草拟递交政府部门的事故报告,并向媒体中心提供用于与新闻媒体接触所需的信息;

•      确保应急计划的执行,监督应急行动的有效性并在必要时启动所有适当的程序和应急措施;

•      检查并控制事故现场范围内的应急资源供应,确保有充足的物质资源和支持人员参与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      与事故现场的应急人员保持联系,并告知他们中心对事故状况的评定结果·决定应急行动期间是否需要关闭事故周围的某些设施并确保决定的执行;

•      检查和批准通过媒体中心向新闻界和公众发布的有关事故的消息,并决定是否举行新闻发布会;

•      决定是否批准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与政府、社区、社会应急组织之间关于互相提供帮助的协议;

•      在事故中出现人员伤亡时,负责通知伤员的家属并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v 针对不同事故类型而制订的各类应急预案;

v 以往事故的报告和检查表;

v 工厂、城镇、乡村的地图;

v 物质安全数据;

v 社会信息材料;

v  计算机管理系统

v  应急动力系统

v  车载电话或移动电话

v  传真机

v  无线电

v  收录机

v  扫描仪

v  投影仪

v  电视和监控摄像机

v  钟表或其他记时仪器

v  用于书写的工具和材料

v 位置应设在安全区内,但不能离危险区太远;

v 培训管理者和后备人员;

v 配备后备应急管理者;

v 现场应急管理者在接到通知后,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直接进入紧急运转中心并与事故指挥者相联系,协调对事故的应急。

二、现场处理中心-事故前线

•      移动性强

•      配备有先进的通讯工具、监视系统以及事故记录设备;

•      拥有充足的动力供应;

•      指挥中心应该有明显的标志;

•      装备有事故现场应急所需的参考资料;

•      指挥中心应该处于事故现场的缓冲区内,并保证所处位置易于发布指挥命令且不会受到事故的影响;

•      实现指挥中心的模块化设计;

•      使用统一的术语;

•      明确每个人员的角色、责任、义务等,所有的应急任务都应该统一分配;

•      指挥中心的指挥职位应该固定而人员不是固定的;

•      事故指挥中心所有的成员都必须接受定期培训,保证每个职位至少有一个受过培训的后备人员。

•      根据实情,作出人员疏散决定;

•      控制事故现场范围内的应急资源利用;

•      与紧急运转中心的联系,发布信息和报导;

•      协调和控制与所有应急队员的联系,指派应急任务;

•      识别危险物质和现存的危险状况,事故现场分析,确定危险品的最大暴露极限浓度、危险物质的处理程序以及是否采用新技术;

•      确定事故现场的危险区、缓冲区和安全区,确保未经培训人员不能进入危险区;

•      控制进入事故现场的应急队员人数以及执行现场应急任务的总人数;

•      确保参与应急操作的应急队员的个人防护设备能有效防护在应急救援中可能遇到的危险;

•      决定是否执行事故现场恢复程序和宣布现场应急行动的结束;

•      协调和控制事故现场的净化和恢复工作;

•      负责应急行动是否对人员的生命和健康构成威胁,有权修改、推迟或中止被认为有威胁的行动;

•      当现场应急结束后,确定事故现场是否存在对人体、环境等的潜在危险并采取必要的净化措施。

•      应急行动结束以后,进行事故现场应急行动的总结并向政府部门递交书面报告;

•      事故初始评估

•      危险物质的现场探察

•      事故控制区域的建立

•      实施应急行动

•      事故现场的净化和恢复

三、支持保障中心

•      采购人员:确保在事故应急中有充足的资源供应;

•      安全和健康人员:评价事故灾害对事故可能造成的生命威胁和健康影响,并确保现场人员能得到及时安全疏散;

•      公共关系管理人员:对媒体提供信息;

•      环境管理人员:负责对事故对环境的影响后果作出评价,并决定采取恢复对策;

•      警戒人员:赶赴现场担任警戒工作;

•      法律人员:在工业事故灾害应急的前、中、后期涉及到相应的法律责任;

  事故应急行动中必须配备专门的医疗队伍,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所有医疗支持人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专业培训,并选择具有丰富的现场救助经验的人员担任负责人,负责人员调配和监督实施具体的救助措施,以保证做到在最短时间内救助最多的伤员。

四、媒体中心

•      组织赶赴事故现场的媒体进入媒体中心进行有序的工作;

•      防止因媒体的干扰而引起现场应急的混乱;

•      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      召开新闻发布会;

•      刊登启事等。

•      媒体中心的位置和规模;

•      媒体中心配置。

  设计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中心的工作效率和事故单位的公众形象,因此设计者必须考虑众多因素,例如:媒体中心与其他中心的联系是否便利、是否能提供给新闻人员舒适的采访环境、中心所在位置和所进行的工作是否会影响事故应急救援行动等等。

•      保证所发布的事故信息准确性和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      预备好相关材料:事故的性质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泄漏的物品是否有毒以及泄漏量;公众应该采取的防护和预防措施;事故中的人员伤亡情况(伤员的数量、伤害的程度、伤员是谁等);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的具体情形和将持续的时间;

•      注意的工作细节:尊重事实,掩盖事故真相;提前准备好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注重媒体中心的形象;对待记者和公众应该真诚;保证回答问题客观性;避免出现大的纰漏;适当赞扬应急中有突出表现的队员;对媒体采取开放友好的态度;避免说谎、开玩笑、使用带威胁性的语句;避免事故的消极影响以及过多的使用行话和专业术语;避免过分强调任何个人的错误或疏忽;避免在得到确切信息之前,随意估计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对事故单位造成的影响。

五、信息管理中心

•     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

•     完善的信息管理设备;

•     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

•     强调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     人员配置:算机专业人员和信息专业人员;

•     计算机配置。

六、应急救援系统的运作

第四讲 应急预案编制技术

一、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

四级体系

 预案、程序、说明书、记录。

一级文件:预案(手册)

•      对紧急情况的管理政策;

•      预案的目标;

•      应急组织;

•      责任

   由一系列为实现紧急管理政策和预案目标而制定的紧急情况管理程序组成,包括对紧急情况的应急准备、现场应急、恢复的程序,以及训练程序、事故后果评价程序等。

第四讲 应急预案编制技术

内容:行动的目的;行动的范围;

模式:5W1H-为什么、做什么、谁去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如何做。

目的:为应急行动提供信息参考和行动指导;

格式:文字叙述、流程图表、或是两者的组合等。

三级文件:说明书

 对程序中的特定任务及某些行动细节进行说明,供应急组织内部人员或其它个人使用,例如应急队员职责说明书、应急监测设备使用说明书等。

四级文件:应急行动的记录

  包括在应急行动期间所做的通讯记录、应急队员进出事故危险区的记录、向政府部门递交报告的记录、每一步应急行动的记录等。

v  预案概况:对紧急情况应急管理进行综合描述和说明;

v  预防程序:对潜在事故进行确认并采取减缓的措施;

v  准备程序:说明应急行动前所需采取的准备工作;

v  基本应急程序:给出顷事故可适用的应急行动程序;

v  特殊危险应急程序:针对特殊事故危险性的应急程序;

v  恢复程序:说明事故现场应急行动结束后所需采取的清除和恢复行动。

主要包括三大程序:

•      准备程序

•      基本应急程序

•      特殊危险应急程序

四、应急预案的程序内容 -准备程序

v  已有预案回顾程序;

v  明确应急责任程序:应急管理者、事故指挥者、公共关系代表、支持人员、信息管理人员。

v  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评价程序;

v  培训程序 ;

v  训练演习程序;   

v 报警程序

v 通讯程序

v 疏散程序

v 交通管制程序

v 恢复程序

v 危险品泄漏

v 火灾

v 台风

v 暴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