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物品的生产、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因意外事故或企业生产、安全管理不善,化学物中毒的突发事故屡见不鲜。这些事故以其突然发生、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同时给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被列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所调整的范畴,使突发化学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如何做好突发化学物中毒的现场急救处理,降低化学物事故伤亡率;如何建设和培养一支反应迅速、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及时、准确分类鉴别、抢救伤病员;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化学物中毒事故应急救援的预案和计划,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职责和任务。
1 国内中毒情况和应急救援现状
20年来,国内突发化学物中毒事故呈上升趋势,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职业中毒增速迅猛,许多从未有过或极少有过的严重的职业中毒时有发生。2001年全国急性职业中毒222起,759人;死亡110人。其中苯中毒203起,急性苯中毒的病死率达21.7%;2002年苯和正已烷中毒人数为2001年的3.7倍。1987年安徽毫州化肥厂液氨槽车爆炸案,泄漏氨6吨,87人接受治疗,56人中毒,10人死亡;1992年江西上饶一甲胺泄漏案,600余人接受治疗,187人中毒中,39人死亡,经济损失2 000万元;1993年8月5日深圳爆炸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受伤141人,死亡15人;1999年某化工厂安全阀出气管道爆裂,造成18人中毒,4人肺水肿;1999年浙江某服装厂发生的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案,66名工人出现中毒反应,20名制衣工中毒;2000年丹东某农药厂剂量罐爆炸案,造成5人中毒,死亡3人;2000年发生在河南省某造纸厂和云南省某造纸厂的H2S中毒案共造成10人中毒,死亡4人;2001年某钢铁厂烧聚工段发生的CO、CO2混合性气体中毒案,造成16人出现吸入反应,中毒6人,死亡3人;2002年佛山市某化学品仓库发生的乙酸乙酯泄漏案,140多名村民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以上化学事故不仅给人民健康造成了损害,还给国家和集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化工行业的首要危害。
为此,我国化工部于1990年在上海建立了微机毒物信息库,1994年成立了南方急性中毒应急救援中心,建立了应急救援网络和指挥系统;1990年卫生部卫生监督司也下达了‘急性中毒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方案’研究课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中毒救援组织,设立了全国及地方的中毒控制中心。上述组织为及时处理突发化学物中毒事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该系统在应对突发化学物中毒事件中,还存在着薄弱环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缺乏政令畅通、分级负责、责任明确、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应急求援机制;②用于应急反应的人、财、物严重不足;③中毒控制中心(或职防机构)的工作条件、技术力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严重滞后,不能适应我国形势的变化和时代要求;④现有药械、车辆等物资储备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应急反应能力及效益的提高。
2 目前应采取的措施
由于急性化学物中毒多具有以下特性:①突发性:即事先难以预见,发病迅猛。②多群体发病:往往一次中毒多人,若抢救不及时,不仅影响中毒者的健康和疾病转归,而且还关系着社会稳定。③可预防和可避免性:企业若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规定,作好毒物泄漏的防治工作,急性化学品中毒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④如能早期处理,对疾病的愈后和转归有好处,事件结局较好。因此,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对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预防、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制定应对突发急性化学物中毒事件的救援预案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是做好突发化学物中毒事故急救工作的制度保证,业务部门应针对当地各企业可能出现的突发化学物中毒事件的严重程度、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社会反应程度,分别提出不同的控制措施和处置办法,明确各有关部门责任制,经专家论证后提交应急救援指挥部。预案应包括:急救指挥体系、急救程序、人员组成和分工、急救实施细则(包括急救和转运方案)、急救器材和药品的配备规定等。
2.2 建设、培养应急救治队伍 要在当地医疗卫生机构中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有现场处置经验的劳动卫生专业人员组成应急救治队伍,并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这些人员不仅要在各自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完成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还要定期进行应急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演练时要以不同规模、不同地理环境和生产、使用不同毒物的企业为演练对象,通过演练提高队伍的协同作战效力和应急急救能力,并选择出最佳行动方案,包括最佳行动道路。演练内容包括:接报(接到急救的指示或要求急救的报告)、报到(急救队伍进入救援现场后向事故现场指挥部报到)、设点(选择有利地点作为现场急救点)、初检(对伤员进行初步的医学检查,简单分型)、分类(根据初检结果,对伤员进行分类集中)、救治(对必须进行医疗应救的伤员采取现场治疗)、转送(对分类救治后的伤员按分类及时向医院转送)、报告(救援期间需现场指挥部协调解决的问题或急救工作结束时向现场指挥部所做的汇报,包括医疗点的转移、撤离,返回前的请示)、撤点(撤点需经指挥同意,撤点时应做好现场的清理、统计工作)、院内急诊(对中毒人员进一步诊治,巩固急救疗效)等。
2.3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完善指挥系统 为应对急性化学物中毒事件,建立完备的组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应急处理政府各个部门(主要包括卫生、安全、劳动、财政、消防、公安)等、企业,甚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必须由政府领导牵头,将不相隶属的部门与单位整合到一起,组成突发急性化学物中毒应对处置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行政部门内,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才能建立起统一、协调、高效、有权威的应急处理机制,快速有效处置突发急性化学物中毒事件,把其危害遏止到最小范围。
2.4 建立技术和后勤保障体系 突发急性化学物中毒事件的性质决定了要建立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业技术和应急处理队伍,包括专家咨询队,现场处理队,组织、指挥、协调队,迅速建立、培养这支应急处理队伍;要针对不同的毒物,研究确定最佳的应急处理技术。同时,政府要在经费投入上予以保障,保证一旦发生事故时,应急救援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后勤保障包括以下内容:①应急反应车辆的装备:将救援人员、物资迅速运往现场,快速、安全地将中毒伤员转送到各医院。②必要的现场防护用品的装备:包括防护服和防毒面具等。③常用的监测仪器的装备:包括大气采样器、生物采样器等,实现突发事件的日常检测。④现场急救器材的装备:维护呼吸功能的有关用品,如氧气、喉镜、气管插管、面罩、吸引器、气管切开包、简易人工呼吸器等:维护循环功能的有关用品,如心脏监护设备、除颤器、体外起搏器;清除污染物,防止毒物继续经皮吸收设备,如携带带式淋浴器,供水装置,清洗液,酸碱中和液,眼冲洗设备。⑤药品:包括对症和特殊治疗药物。⑥通讯设备:在现场与应急救援指挥部、各医院之间建立畅通无阻,不间断的通讯联系。
3 现场急救措施
急性化学物中毒的应急救援主要是现场急救。现场急救的任务是:及时控制危害源,抢救中毒人员,指导群众防护和组织撤离,消除危害后果等。因此,现场急救必须及时、准确、高效。
3.1迅速鉴定化学物的毒性 通过现场化学监测,对引起事故的化学物进行定性,确定危害类别,及时控制甚至消除危害源,排除有无二次危害源,以便科学、合理地开展应急救治工作,尽可能减少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
3.2伤病员的分类处理 突发化学物中毒的救治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救治,因中毒人员较多,需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当救护的医务人员少,中毒人员多时,救治工作可采用流水作业法,由1名有经验的医生负责将中毒人员初检分型,分出轻、中、重伤员;第二批医生负责将伤员按类集中,其他医生护士对伤员实行紧急处置,及时转送各医院救治。为避免救治工作的紊乱,可按下列程序采取急救处理:去除伤员污染衣物→冲洗→共性处理→个性处理。注意保护伤员的眼睛,不要遗漏对眼睛的处理。
3.3 医疗救护和清除毒源 为争取抢救时间,减少毒物吸收量,要采取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和医务人员紧急救治相结合的方法救治暴露人群,轻伤员可自行清除身上的污染衣物,也可帮助他人清除污染衣物,及早脱离危险现场。
突发化学物中毒事故的紧急处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化学物中毒者的健康,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的配合、企业的积极参与。化工企业作为预防职业中毒的第一责任主体,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严格内部管理,加强岗前培训、岗位练兵;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卫生事件,卫生部门除了加强突发事件的经常性监测与预警,还要遵循“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平战结合、应急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群专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制定出周密可行的预案,并定期加以演练,随时准备应对突发化学物中毒事件。
上一篇:加气站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下一篇:天然气中毒症状及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