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安徽北部乡下农村,不知从何时起,周围的邻居逐步富裕起来。原来红砖碧瓦的农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三层楼的房子,房子周围也垒起了院墙。一家,两家……渐渐地大家生活都好起来了,但是回家去见儿时玩伴,在这堵院墙前我踌躇不前,来回踱着步,这里的一切是那么陌生而熟悉。
记得小时候大家的房子一排排矗立着,就像站岗的哨兵,整整齐齐,一眼就能望穿。那时候自己是简单的,东跑西窜,跑完这家,却那家,有时候还吃“百家饭”,有了零食也一起分享,虽然东西不多,但是大家过的都很开心。大人们也一样,见了面很亲热,诉说着各家的趣事。无论谁家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主动帮忙,尤其是农忙的时候,大家互帮互助,农活在谈笑声中就做完了,也不觉得时间过的飞快。他们的淳朴,就像大山一样厚重,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一段生活的真实写照。我的童年就被这浓浓的温情包裹着,即使多年过去了,仍然让我回味不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堵院墙就阻隔了我的视线,再也看不到远处的农田、树木。大家也似乎特别忙,即使见了面也只是客气的寒暄一下,又各自忙碌各自的事去了。匆忙的脚步很难停下来,浓浓的乡土情谊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淡了,更淡了。本来无话不说的儿时伙伴,现在大都成了家,有了孩子,又为各自的生机奔波着。每每我想和他们说些什么时,却又话到嘴边说不出口。我不知道是时间冲淡了友谊,还是那一堵院墙让我们有了距离。
回想自己在城市奔波的日子,面对面的邻居,一扇门的阻隔,可能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说不上几句话。更何况彼此交流,成为朋友。甚至有很多人住了七八年,还不知道邻居姓什么。在农村的时候,总觉得城市各方面条件比农村好些,就想去城市。而到了城市以后,又感觉到深深的孤独和寂寞。这不正如钱钟书笔下的《围城》吗?进去的人想出来,出来的人想进去。闲暇时我就想如果人们没有阻隔,彼此的距离是否会近一些,脚步也会慢下来呢?
望着眼前的这一堵院墙,心灵仿佛蒙上了一层薄纱,浅浅的、淡淡的,让人有种说不出的疏离感。“你是谁?”一个邻家小孩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收回了准备敲门的手,缓缓向家中走去。我想要打开一扇窗,想看看枝繁叶茂的树木,还有田里插秧的人们,听听他们的欢声笑语,这样我会觉得自己和他们的距离忽然又近了……(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