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突出的问题非要等到巡视巡察才能发现、解决,非要等到督察督查才见执行力。这是不正常的。一些官方媒体通报腐败案件后,网民总是在问:这么长时间责任主体干什么去了?怎么到这时才发现,才落实?
上级巡视巡察、督察督查,会对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树正气立清风等起到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上级也不可能时时、事事、处处采取人盯人的战术。治标更需治本,要上上下下都有作为,让各级政策走出机关并在实践中落地生根,让问题在巡视巡察前就能解决,刨根问底,还是要选好、用好人,让权力阳光化,并接受群众监督。
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选好、用好人,要善于发现政治过硬、信仰坚定的人。政治过硬、信仰坚定,才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而不会成为问题的制造者、添乱者;才会勇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不会成为问题的无视者、绕道者;才会不断学习,善于作为,“不待扬鞭自奋蹄”,而不会成为问题的无解者、无为者。解放初期的党风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普遍赞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时绝大多数领导干部信仰坚定、一身正气。和平环境下,领导干部有没有信仰,是可以通过其言行、作风、绩效和与群众的关系中看出端倪的。大量事例表明,如果“带帽”考察提拔、搞形式主义,或者人岗“供需”不匹配、硬让“鱼爬树”,或者明知有问题仍视而不见、带病提拔,终将会贻害无穷。扶上墙的烂泥虽然经不住风雨的洗礼,但烂泥上墙的这段时间却可以污染一方的土地、空气,而“污染”一旦形成“小气候”,就只能等巡视巡察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
当然,人是会变化的,昨天和今天政治过硬、信仰坚定,不代表明天过硬、坚定。同时,在许多时候,私底下的违规违纪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这就需要以制度作支撑,稳步推进权力的阳光化、透明化。除国家安全、商业信息、个人隐私等法定保密内容之外,让一些决策、事务等有明确的正面和负面清单,并以合适的方式公开,在阳光下晒一晒,不仅可以规避暗箱操作或利益输送,而且可以从源头上有效防止问题的滋生,还能有效拉近权力主体与群众的距离,密切干群关系。民主集中制,党务、政务或财务、企务公开,整改或用人公示等,都是阳光下的康庄大道,都是自信和取信于民、防止问题“集沙成塔”以减少巡视巡察“压力”的有效途径。
让权力在阳光下晒一晒,根本的是要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对黄炎培提出的“周期律”就作了精准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群众无法监督,就会冷眼旁观,甚至是养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惰性”,如此不仅加大了巡视巡察及社会管理的成本,降低了社会自我净化、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不利于凝聚人心和建立相互信任、同心同向的干群关系与社会关系,不利于发挥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人心是杆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反之亦然。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方位探照灯,才能让藏着、捂着、盖着的问题无处藏身,一些问题就不会非要等到巡视巡察才能发现、解决。(王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上一篇:难忘县城配电网改造
下一篇:法治合规应从培养规矩意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