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在做学问,喜欢“抠”。他说:“再就是我不懂的东西,我就‘抠’,我的许多问题是没处问人的。所以,我不会就死‘抠’,‘抠抠’它也会了!”他学过文学,不懂音韵的原理,讲诗文的声律,它的音调到底是什么规律,为什么要仄仄平平仄呢?他就抠,拼命找人补课,向这人请教,向那人请教,连教过的学生都请教,谁学习过,就请教谁,即便作曲家、音乐家与心理学家都请教过。直到研究透,形成了《诗文声律论稿》。能抠、敢抠、善抠,造就了他在书法、绘画、教育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也给人颇多启迪。
抠,是突破之举。
难点要抠,疑点要抠,于司空见惯中抠出新奇,在不屑一顾中抠出新机。身高不到1.6米的邓亚萍,从五岁开始打球,就一直不被人看好;八岁,拿了人生中第一个冠军却进不了省队;13岁,拿了全国冠军却进不了国家队。五个教练有四位公开反对她进入国家队。主教练张燮林说:“你们觉得邓亚萍的身高是劣势,我却觉得不然,因为她个子矮,她眼中的球总是高的。”一番话力排众议,邓亚萍成为国家队队员。个子矮,邓亚萍深知其弊,于是,苦练实招,绑30斤沙袋跑跳练灵快,大力拼杀练进攻,拼出了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4年的运动生涯,拿了18个世界冠军,被誉为“乒坛女皇”。
古人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华最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发掘开拓的人。”苏轼曾在《论书》中说:“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迎难而上,梦想发光。人生的难点和亮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于短中寻长,于缺陷中觅补足之道,一时之短,就可能变成独有之长。这颇有难度,却最有亮度。
抠,是精妙之功。
抠时间,“时间就像吸了水的海绵,只要你肯挤,总是会有的”;抠学问,“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不懈钻研而锐意出新,反复推敲而精益求精,精妙在狠抠。《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诗歌的代表作,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广为人们传诵。诗中的“绿”字,一改再改。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为“过”,复圈去;又改为“入”,旋改为“满”,先后改了十多次,始定为“绿”。“绿”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色彩鲜明,唤起江南一片春色。一抠成千古名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明之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抠尽功力,渐入佳境;抠得绝妙,赢得精彩。
抠,是严谨之道。
不明要抠,不懂要抠,抠得清爽,方有精致。凡事欲求完美、极致,认真严谨功夫要老到。“苦吟诗人”贾岛,最大的特点是“抠字眼”,炼意、炼句、炼字下苦功夫,语不惊人死不休。据传,贾岛在一次骑驴进城的过程中,得到了灵感,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反复吟诵,又觉得“推”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一时纠结不知用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直到撞上了京兆尹韩愈,一番斟酌,才确定了“敲”字。“推敲”一词,亦由此诞生。
抠,是律己之为。
能抠、善抠之人,必然严于律己。“欲将炉火炼纯青,克复功夫仔细寻。”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晏子,曾把自己比喻为一根弯弯曲曲、身有无数疙瘩的木头,必须拿斧子劈、刀子削、刨子刨、锯子锯,经此反复打磨,愚木才可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劈、削、刨、锯,抠劲尤其厉害。
辽宁舰上的女军官韦慧晓,18岁考入南京大学,23岁进入华为,去过西藏支教,当过北京奥运会志愿者,44岁成为中国海军首位女舰长。她在人生的道路上纵横驰骋,豪言也惊人,“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把天花板顶得高一点点,需要有突破,不能让它往下掉,我要往好的方向去改变”。人生不设限,自律不自封,韦慧晓十倍、百倍的付出,不断在破题中成长、在破冰中成熟、在破局中成才。
人生在世,学无止境。“一物不知,深以为耻”,要抠出学问;“凡事思所以然”,要咂出滋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抠出潜能,抠出智慧,抠出境界。(王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