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医保,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2024-12-15   来源:安全文化网    作者:王帅   |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要是以前,碰上这病,我就不去医治了,进医院也付不起钱。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卢老荒村王小圩村村民,话还没说完,就已经泣不成声。是国家的医保好政策,救了我的命!让百姓病有所医,是民生所盼、时代所需。党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要是以前,碰上这病,我就不去医治了,进医院也付不起钱。”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卢老荒村王小圩村村民,话还没说完,就已经泣不成声。“是国家的医保好政策,救了我的命!”

让百姓病有所医,是民生所盼、时代所需。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进行整合,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共同发力、更加公平合理、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医疗保障需求。

医保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蒙城县145多万各族群众的感受最深刻、最直接,也最真实。

往事不堪回首

其实,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注定就会有很多烦恼。只是这种痛苦或是快乐,取决于你的内心。人不是战胜痛苦的强者,便是屈服于痛苦的弱者。再重的担子,笑着也是挑,哭着也是挑。再不顺的生活,微笑着撑过去了,就是胜利。

播东村,位于蒙城县许疃镇卢老荒村王小圩村,居住着各类群众,同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

但在过去漫长的时日里,卢老荒村的很多群众,不仅目不识丁、还严重缺医少药。今年79岁的村民王玉军,一生就多次面临缺医少药的困扰。12岁那年,她已过而立之年的父亲,突感身体不适,加上从村里到县城,乘车需要三个多小时,并且只有一辆破旧的货车可坐,当天的发车时间又错过了,要等到第二天,更因手里没有钱,去了县城也无法进医院,父亲无奈只好呆在家里拖,最终含恨早早离开人世。家中的顶梁柱倒了,整个家庭都陷入苦难的深渊。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偏遇打头风。14岁那年,王奶高的妹妹,在去坎边集市赶集的过程中走失,从此杳无音信。“妹妹失踪后,我母亲不堪家庭重负,狠心抛下我们姐弟二人,离家出走。当时,我的眼泪都哭干了,也没能留住绝情的母亲。母亲走后的好几个民族节日,我独自来到村边的池塘边,只想跳到塘里一死了之。但每次都是想到可怜的弟弟,最终没有勇气跳下去。”说起这些往事,王奶高几度哽咽。

生活的重担,让王奶高过早地成长为一个善解人意的布依少女。说起自己的爱情故事,尽管时隔那么多年,每每忆起,王奶高爬满皱纹的脸上,总是藏不住幸福的笑容。

那些年月,在望谟县的乡村,每到农闲时候,或是民族节日,小伙子们常常吹着木叶,唱着乡村民歌,将姑娘们从家里邀约出来,到村子或乡间旷野,谈情说爱。卢老荒村的民歌,声音绵长、曲调优美,是卢老荒村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楼下、树林幽谷、村边路口,处处可见成双成对年轻的身影,对唱情歌。只有那个时候,王奶高才会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尽情享受青春的快乐。

在乡村民歌对唱过程中,王奶高结缘了同村善良的张姓小伙,迎来了爱情的春天。自那以后,他们手牵着手,一起到坎边集市赶集,一起到田间地头劳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21岁那年,爱情之花经过风雨洗礼,终成正果,王奶高与张姓小伙喜结连理,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后,夫妻俩恩爱有加,相敬如宾,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两年后,大儿子出生,隔了一年,小儿子出生,夫妻俩喜上眉梢。

王奶高说,那时,家里虽然非常贫困,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但我感到很幸运、很幸福,不仅因为有了丈夫,还有公公婆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大家团结协作,各尽所能,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天伦之乐。王奶高感叹,可惜好景不长,就在婚后第六年,灾难开始降临。先是丈夫的哥哥,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尚未来得及医治,便溘然长逝。不久之后,嫂子因承受不住家庭重担,丢下三个年幼的孩子,改嫁他乡。这样一来,全家9口人的生活,以及哥哥三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都落到了他们夫妻头上,常常累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老天似乎不愿眷顾这个苦命的女子。就在哥哥去世两年后,王奶高的丈夫不知患了什么病,吃不下饭,出不起力,面庞慢慢变得虚肿,身体越来越消瘦。因为家里没有钱,丈夫拒绝到医院医治。无奈之下,王奶高向亲戚朋友求助,找来很多草药,煮水给丈夫吃;又请来摩公算命消灾,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神仙和古老迷信的仪式祈求平安,最终未能解决问题,丈夫还是撒手人寰。眼见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离她而去,王奶高痛不欲生。

实际上,因为当时的农村,不仅大家手里都没有钱,医疗保障又缺位,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甚至明明知道自己患了重病,却无力就医的群众,远远不止王奶高一家。

我们再来看看陈建学家的情况。

“王大伯,你的血压很高,要按时吃药,少吃盐,饮食清淡些……”12月6日,今年69岁的城关街道社区村民组村民王学生,又来到村卫生室。村医在给他测量血压、检查身体状况后,一边开药,一边为其提供治疗建议。

王学生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因为长期的劳动,一日三餐没有规律,有时在乡里干农活,吃的是冷饭加冷水,导致患上了胃病。2020年以来,他和老伴都感觉自己经常头晕,就到医院检查,原来是患有高血压,血糖也高,每顿饭前,都必须先吃药。多次诊断后,医生帮其办理了慢性病卡,还定期为其送医送药。

“以前开点药,都要到镇卫生院,走路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卫生室修在家门口,小伤小病,直接到卫生室就可以得到治疗,非常方便。”王学生说,由于过去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差,设备、药品不齐全,即便感冒发烧之类的问题,也不得不到镇上或县城去看,现在很多病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了。王学生继续感慨,如果之前的医疗条件,有现在这么发达,我的父亲就不会那么早就病死了。谈到过去的生活,尤其是想起父亲,王学生感到非常难过。

王学生说,父亲没有文化,但生来身体很强壮,在那个靠力气挣工分吃饭的年代,身强力壮无疑是一大优势。父亲除了使不完的力气,还会砌砖和木工技术,所以当时的生产队,还同意父亲外出从事副业,一年只需向集体交纳200元钱,就可以参与分配粮食等生活物资了。为此,父亲每年都和一些邻居,到周边的村子等地方,帮人修房造屋、加工门窗,家庭条件相对许多邻居来说,要好许多。

王学生说,父亲生育有我和姐姐两个子女。由于劳动的艰苦,没能很好地休息,他55岁时,便落下了一身的疾病,家庭环境开始走下坡路,一年不如一年。开始就是精神恍忽、双目无神、腿脚肿胀、行动迟缓、饮食骤减。当时生产队规定,生病请假,不参加劳动,就没有工分。所以父亲病重时,我和母亲、姐姐不得不请假照顾父亲。挣的工分少,分得的粮食就少,因此每到三四月份,青黄不接,就得到处借粮食吃,到秋后分了粮食,再加上利息还给人家。时间一长,全家便逐渐陷入不断借债还债、年年借年年还的恶性循环中。

为了给父亲治病,王学生和姐姐不得不四处求医问约。有的亲戚朋友,怀疑父亲可能被人下了毒药,才导致腿脚肿胀和吃不下饭。后来他母亲打听到,蒙城县城乡有个土方很管用,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照方找来草药,煎好给父亲服用。可是,几箩筐的草药吃完了,病情却没有丝毫好转。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咳嗽非常厉害,腿和脸都浮肿了,整夜睡不着。王学生和姐姐把父亲送到赵集公社、板桥公社等医院治疗,虽然说是医院,但当时就是一幢小瓦房,只有一些治疗感冒之类的普通药物,更没有什么检查设备。所以虽然去了这些卫生院,但对于父亲来说,一直于事无补。父亲也坚持说病要“三分治、七分养”,还说乡里的草药,对治疗更有疗效等等。王学生说,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那是父亲担心欠下更多的外债而做出的不得已选择。每天晚上,母亲守在床前,只是不停地流泪,六神无主。听着父亲痛苦地呻吟,我心如刀绞。我和姐姐提出,送父亲去县城看看,

但因为不仅没有一分钱,还有许多外债没有还上,母亲伤心地擦着眼泪,低头不语,父亲拉着我的手说:“病不要紧,不用请医生,慢慢会好的。”一个寒冷的早晨,父亲从被窝里爬起来,勉强撑着咳嗽不已的病体,坐在大门外,吐了几口血,我们连忙将他扶到床上,没有想到,父亲躺下后,心脏就停止了跳动,从此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王学生泪眼迷蒙地感叹,过去因为缺医少药,加上贫困,没有医保,大家都无法到大医院就治,就是患上痢疾、肠道蛔虫症等普通病症,都有可能把命丢掉。当年,村里就有四个邻居,死于痢疾和肠道蛔虫症,诸如此类的遗憾,不胜枚举。

“病根”就是“穷根”

没有新农合之前,广大农民看病吃药,几乎全部自掏腰包。面朝黄土背朝天,仅靠“一亩三分地”,每年能有多少结余?往往是“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因此,“小病拖,大病扛,病危等着见阎王”,成了很多农民无奈的选择。尽管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因为缺乏有效的健康保障机制,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蒙城县许疃镇卢老荒村有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手足情,哥哥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弟弟近40年,尽心竭力、从无怨言,寒来暑往、冬去春来,用毅力和真心撑起了弟弟的一片天。

今年62岁的小亮比弟弟光祥大6岁,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不幸的是,天有不测风云,1980年2月,弟弟光祥因患疾病被送往医院,面对弟弟凶险的病情,小亮毫不犹豫地倾其所有为弟弟治病,即便医院劝其放弃治疗,他也没有丝毫动摇,四处借债让弟弟顺利接受治疗,坚持与病魔抗争,最后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因为肌肉从14岁开始萎缩而不能行走。

“哥,我是不是再也站不起来了?”光祥躺在床上,眼中满是恐惧和绝望。

小亮紧紧握住弟弟的手,强忍着泪水,坚定地说:“不会的,你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我。我会一直陪着你,总有一天你会站起来的。”

从那以后,小亮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不仅要干农活,还要照顾弟弟的饮食起居。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小亮就已经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扁担挑着一双木桶去村边水井挑水,回到家立即帮弟弟洗漱。自己的妻子则在家负责煮饭,还有把头天晚上煮好的猪食抬去喂好猪,当弟弟吃好饭,小亮与妻子才扛着锄头出门干农活。

干活回到家,吃过晚饭后,小亮又与妻子分工,各自忙于繁琐的家务。妻子负责砍猪菜,缝补衣服或做鞋,韦启亮负责磨包谷,打扫卫生等。虽然一天很累,从早忙到晚,但小亮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睡觉很踏实。

在家时,小亮都会小心翼翼地背着弟弟去屋外,让他感受阳光和清风,尽管光祥不能行走,但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哥,你太累了,不要再为我去浪费钱财了,反正我就是这个样子了。”每次生病,当小亮准备带韦光祥到医疗治疗时,光祥看着哥哥疲惫的身影,心疼地说。

“没事,我不累,我们相处一天,这个家才幸福一天。”

小亮总是这样微笑着回答,尽管他的笑容背后藏着无尽的辛酸。

从弟弟患病住院,到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小亮没有出过远门,更别说长期外出务工了,就连外出办事都得安排妻子照顾弟弟,或是当天返回,不敢在外头过夜。

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小亮也曾外出务工过短暂的一回。他脑子活,又能吃苦耐劳,也算闯出了一点小成就。但离开家里,不在弟弟身边,虽然安排了妻子在家照顾弟弟的生活起居,但他知道妻子还要忙于农活和家务,弟弟长时间没有个交流陪伴的朋友,十分孤单,始终觉得放心不下。一番思量,小亮毅然放弃了继续务工的念头,结束了短暂的打工生涯,毅然回到家里,与妻子一边务农,一边照顾弟弟。

小亮弟弟的病,虽然仅花费了一万元左右的医疗费用,但对于除了土地、别无长物的农村家庭来说,已算是砸锅卖铁了。更重要的是,生病不仅让当事人备受痛苦的煎熬,还因此拖累了家人,使家人无法放开手脚去干事创业,增加收入。为了支撑这个家庭,小亮只能抽空在附近帮忙亲戚朋友打些小工和努力种好庄稼,以此作为家庭的收入来源。

这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案例。

2014年,小亮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无论是生活还是生病住院的费用,都有了“兜底”保障。

“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的“拦路虎”之一,也是走向全面小康必啃的“硬骨头”。

2021年以来,蒙城县共识别监测贫困对象1339户5814人。其中因疾病风险纳入监测的对象622户2619人,占总识别数的44.5%。

医保让我重生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医疗水平越来越发达,很多从前认定的疑难杂症,现在都能治愈了。

然而,发达的医疗水平,往往意味着高额的费用,尤其是对农村人口来说,虽然现在的农民朋友们条件普遍好了,但是几万几十万的昂贵治疗费用,仍旧是天文数字。

蒙城县庄周街道三里村二组,这里田青、水秀、气候宜人,村民们世代农耕,民风十分纯朴。周忠廷一家几辈人,就生活在这里。

和传统农村家庭无异,周忠廷一家3口,过着平静知足的日子。

今年64岁的周忠廷是这个家里的主心骨,还是一名退役军人,曾经参加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退役后,他把在部队学到的知识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同妻子、儿子一道在家坚持劳动,并领取每月840元的军人优抚金。

在村里,周忠廷一家的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不愁吃不愁穿,其乐融融地打发着平静的日子。他还时常骄傲地同别人夸着自己的儿子,听话又懂得孝敬老人。“只要孩子走正道,不乱来,全家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的!”几十年来,周忠廷深信不疑。

的确,对周忠廷一家来说,一时手上拮据些怕什么,一家人在一起踏踏实实、齐心协力,幸福的日子比什么都珍贵。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有想到,坚强、乐观的周忠廷,还是遇到了难事。2020年12月的一天,因一次意外,他住进了蒙城县人民医院。

周忠廷活了半辈子,一直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如今自己躺在床上,最让他心里发愁的事,就是看病的开销太大了。

“父亲突如其来的大病,真是让我措手不及。当时不仅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向亲戚和朋友借了个遍,筹了10万元把父亲送到医院。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我都准备放弃医治。但我想起搞脱贫攻坚时,干部们到处宣传的医保政策,说是不让一个群众因病致贫,不让一户家庭因病返贫,这让我看到了一线希望。”周忠廷的儿子周狂锦说。

周忠廷住院治疗,前后总共花费了113504元。幸运的是,他是蒙城县参保居民,国家医保的三重保障制度给了周忠廷足够的安全,基本医疗帮他报销了98559.73元,个人仅自付14000多元。因为父亲瘫痪在床,儿子周狂锦不得不放弃在外务工返回家里护理老人,今年68岁的老伴,除了与儿子照顾丈夫外,也只能种些菜养头猪补贴家用。

为了解决周忠廷家的问题,乡村委会将周忠廷家列入病后突发严重困难户,经村两委会共商后全家三人列入低保,其次是将周忠廷的儿子周狂锦作为保洁员,每月有400元的工资;第三是按照政策享受了医疗帮扶,每年医疗费减免50%。

事实上,在蒙城县千千万万个家庭中,周忠廷不是个例。

2006年,蒙城县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制度,为蒙城县城乡农民的健康保障送来了福音。

新农合的实施,让众多农民从最初的观望态度转变为积极参与;看病报销封顶线也上升到2024年的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封顶30万元,大病保险可报销封顶50万元;群众从住院报销扩展到门诊慢病报销;从住院先由个人垫付医疗费用的繁琐报销制度,到先看病,出院时只需交付个人承担的部分费用。近年来,新农合政策已深入望谟县千家万户,也深深植根于农民的心田,积极参加新农合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自愿行为,成为党和政府惠农惠民政策的直接体现,在保障农民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王光俊也是蒙城县众多医保受益者之一。

2023年7月,许疃镇王庄村51岁的村民王光俊,不幸患上了肝部和肝内胆管继发性恶性肿瘤以及鼻咽恶性肿瘤,这些疾病给他的身体和生活带来沉重的打击。“一开始检查出这个病的时候,感觉像天要垮下来一样,担心没得钱来治疗。”王光俊说。

一年来,王光俊经历了艰苦的治疗之路。普通住院治疗7次,门诊慢特病治疗3次,医疗总费用高达21.49万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在国家医疗保障政策的支持下,王光俊获得了有力的救助。“总的花了21万多元,在医院报了16万元左右,回来在医保局又报了4万多元,自己仅花费了1万多元,要是没有这个医保政策,卖光全部家产,都不够看病,也不会治好我的病!”王光俊介绍。同时,他还对享受到的卫生健康服务,感到非常满意。“卫生院昼夜都有人值班,可随时就近就医,实在是方便了我们!”

“无论身体再怎么好,都必须积极主动交纳城乡居民医保金,这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翻着一沓沓住院交费发票和诊疗清单,深有感触地说。

截至2024年11月,蒙城县城乡居民参保缴费共计100多万人,全县12万余名特殊困难人群实现应保尽保,共计为城乡居民参保患者办理医保报销70万多人次,报销金额达2.16亿元,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人民群众医疗保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蒙城县医疗保障局局长王丛刚介绍,参保的当地人民群众在省内外就医的,可以实现一站式直接结算,参保群众省外异地就医的,可拨打我们的异地就医备案电话,也可以选择省外就医地的医疗机构直接结算,或者持相关的住院材料返回参保地进行报销。如果没有参保的群众,不享受报销政策,所有的医疗费用全部自付。所以希望所有的群众,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保,享受国家的医疗保障政策。(王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上一篇:初冬时节

下一篇:节约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