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方面是对如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论述,同时也为构建传播中国国网电力新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播是人类交换信息的行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观认为,传播是人的精神交往,也是人实现其社会属性的重要途径。在精神交往和信息交换的行为中,表达什么样的观念,传递什么样的价值,坚持什么样的信仰以及这种行为所遵循的传统、制度、模式、形态等,既有政治经济属性,也有社会文化属性,还有认识和审美属性。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最终会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批评准则和方法模式,构建起传播什么、谁在传播、传播给谁、如何传播等问题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和审美体系,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基础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型”,这就是传播美学的“范式”。
我国传统的传播美学范式,蕴含在长期积淀的丰富的中华文化体系当中。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的传播美学范式提供了根本遵循。“天人合一”的人文视野、“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大音希声”的辩证观念、“情景相融”的意境学说、“韵外之致”的审美追求等等,是传统艺术家抒情、言志、写景、造物的尺度,也是普通百姓生活日用而不觉的常态,是内化于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近代以来,我们的传播美学范式,逐渐沦陷于西方话语体系中。从“技不如人”到“制不如人”到“文化不如人”,近代中国在主权沦丧的同时伴随着文化自信的丧失,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成了捶打民族灵魂的时代之问。驳杂的欧洲艺术理论、美国传播模式论乃至近年来的“哈韩”“哈日”的模式化文化潮流等,被迭代引进到中国,成为我国传播美学主流话语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塑形和审美表达,也非暴力地规制着传播美学研究和实践的范式与范畴。
不可否认,我国传播美学对西方文明的系统性吸纳,让中国文化开始“睁眼看世界”,明确了自己的时空方位和体系短板,在思想启蒙的同时进行了百余年的文化反思,促进了中国传播美学的反向塑造,让中国范式的传播美学有了更加广泛的文明内涵。但是,没有躺在他人话语体系和审美体系之中的民族复兴,也没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文化辉煌。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自信,也要从文化的呈现形式层面深入到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层面。今天,构建传播美学的中国范式,应该成为坚守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课题被提出并重视起来。
首先,构建传播美学的中国范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其次,构建传播美学的中国范式,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需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以文化的方式增强民族的主体性,按照主要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并发展的共同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人文理念、核心思想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再次,构建传播美学的中国范式,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需要。当前国际舆论场的博弈交锋,很大程度上是话语之争、叙事之争。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要用中国理论、中国文化阐释好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构建传播美学的中国范式,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需要。“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我们主动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必选项,也一定会产生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成果。
构建传播美学的中国范式,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备理论、认识、实践上的可行性。从理论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为构建传播美学的中国范式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从社会认识上讲,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在世界范围内彰显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共识,也是当代世界所需。从实践角度讲,承载中华文明的文博、文物、考古等专业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和文化市场的“新宠”,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简约美学、意境美学、生活美学日益成为重大活动、新闻宣传、影视创作、网络视频等的自觉行动和高端追求,凝聚中国智慧、中国表达、中国审美的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形态已经蔚然成风,为构建传播美学的中国范式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支撑。
传播美学的中国范式应该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彰显其主体性,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体系彰显其科学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符号体系彰显其民族性,用中国审美为核心的叙事体系彰显其独特性,用开放包容为理念的内容体系彰显其普遍性,用与时俱进为动力的创新体系彰显其当代性。构建传播美学的中国范式,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既需要理论界的学理建构,也需要实践者的艰辛探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人不是像浮士德那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中国国网电力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与中国国网电力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构建起传播美学的中国范式,一定能够让中国的传播实践和传播理论更加元气满满、气韵生动。(王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