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小忆馒头

2023-05-05   来源:安全文化网    作者:王帅   |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在我记忆的深处,有关馒头的印象最早大概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时候的农村,每人每年只能从生产队分到六七十斤小麦,收成好的生产队也就只有一百斤左右,平时想吃个馒头几乎不可能。父亲在离家10公里外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在我记忆的深处,有关馒头的印象最早大概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那时候的农村,每人每年只能从生产队分到六七十斤小麦,收成好的生产队也就只有一百斤左右,平时想吃个馒头几乎不可能。父亲在离家10公里外的公社工作,每个月只能回家一至二次,为省下钱给母亲治病,每次回家都步行,并且都是在傍晚时分上路,要走整整半个晚上。当我从梦中醒来时,父亲已经坐在我身边,待我急三火四穿好衣服洗好脸,父亲便高高兴兴地把好多个补丁的帆布大书包打开,里面赫然露出十几个白白的大馒头,让我垂涎欲滴。首先拿出几个,每一个用刀切成四块,用小手绢包着,给邻居家的孩子们每人送一块,然后留出一个给我和卧病在床的妈妈,剩下的装在篓子里,挂到墙上留待以后慢慢吃。

那时公社干部的粮食是供给制,细粮多一点,父亲每月的定量大约是30斤,每月省下这十几个馒头,他平时就要挨饿,后来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才知道,他每顿只吃二三两饭,填不饱肚子就只好多喝水,实在饿得受不了就去公社周围的田埂上拔野菜,然后回到宿舍在煤油炉子上用清水煮着吃。父亲每月捎回的这十几个馒头,我们基本能吃到父亲下个月回来的时候,馒头放篓子里风干得裂开了口子,夏天有时长毛了,我们就用清水洗一洗,用刀剁开,放点盐,洒点水熥着吃,那个好吃的滋味比我们现在的山珍海味可要强多了,那种感觉我至今难忘。

1981年,我上初中时,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基本不上课,公社统一安排各学校分别到指定地点整大村子田或绿化路边。我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带上铺盖卷,自带玉米面和地瓜,公社给补足点面粉,就浩浩荡荡地进军了。我们集体寄宿在附近村庄的闲房子里,统一睡麦秧地铺。劳动场地,村头周围红旗招展,喇叭声震天,你挑我抬,热闹非凡。每周我们可以吃上一顿馒头,那个时候,生活贫困,同学们肚子里又没有油水,再加上劳动强度大,所以都非常能吃。馒头做得很大,呈长方形的,现在的人很难想象了,那馒头不叫馒头,而是叫“枕头”,每个都是一斤多。小小的我们每人一个“枕头”,一碗萝卜丝汤,大家都是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顷刻间吃得干干净净。

我上高中的时候,是自带粮食,吃啥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决定,学校免费做饭,每月2.5元的菜金。很多同学除了改善生活时吃几个包子或面条外,平时清一色的窝窝头和半碗漂着油星的菜汤。我因为是非农业户口,细粮比粗粮多,虽然吃不饱,但每天可以吃两顿馒头,看着有些同学的艰苦生活,我实在不忍,常跟他们换着吃。虽然食堂的馒头有时做得黏黏的不熟,我们依然吃得有滋有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改善,吃馒头已经是家常便饭。我结婚后,便试着自己做馒头,做好后,直接放到锅里蒸,可每次蒸出来的馒头都是硬硬的,跟没下锅时一样大,我始终找不出原因,咬一口黏黏的,难吃极了,难道是我忘记了从前的艰苦生活了吗?几年以后我才知道,做好的馒头必须先饧一饧,然后才可以下锅蒸,如此蒸出来的馒头才又暄又好吃。

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馒头早已不是稀罕之物,山珍海味也吃腻了,馒头里又是鸡蛋又是奶粉的,却怎么也吃不出从前的味道,它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得不到人们的青睐。不是馒头自身变化的原因,而是因为人们的舌尖越来越挑剔了。

无论如何,馒头毕竟给过我开心、幸福、满足、纠结的经历,它伴随着我走过了风风雨雨、磕磕绊绊的人生旅程,这记忆历久弥新,催我奋进!(王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