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脑普及之前,几乎每个人从小到老,都离不开笔,从幼时的一笔一画,到后来的笔走龙蛇,笔是我们学习、记录、表达的主要工具之一,而在用笔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值得回忆的趣事。
儿时喜欢笔,想得到一支派克金笔,却一直得不到,只有在梦里与它相见。记得梦里,那笔不是握在手里,而是像一只快乐的小蜻蜓在眼前飞翔,若即若离,飘忽不定。
童年和少年时,用过铅笔、毛笔、圆珠笔、钢笔,得心应手地用铅笔画画,毛笔练字,钢笔做作业,圆珠笔老师禁用,说它写字坏手感,做作业容易褪色。后来上班时,第一次见人用中性笔写字,我感觉惊讶,可是看着他潇洒地写着,还拿出一盒来递给我看,说这笔好使,比钢笔书写流畅,有着圆珠笔无法比拟的墨迹效果。我用后,感觉真的很好写,那笔写在手上,轻松与愉悦却涌在心头。
如今鲜少用笔,书案头,办公桌上,全放着几十支中性笔,它们犹如战死疆场的士兵,横七竖八,窝窝囊囊地躺在那里。有的写了几次,更多的是没有写过,就偃旗息鼓,搁在那里。偶尔用笔,常不出水,也写不了字,甚是沮丧。听友人说,那中性笔不出水好治,就是“水煮活鱼”一样,把一大摞笔的笔头放在锅里煮,那笔就一根根被救活了,也就出水了。我试之,果然如此。友人见我诧异,便诙谐地对我说,奇之,古人惜笔,今人惨笔,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记得有一次重要的考试,进考场后我才发现,我的钢笔坏了。我急坏了,全考场的同学都只带了一支钢笔,没有多余的。可是就在这时,监考老师递给我了一支钢笔,我激动的眼眶湿润了,那支笔可太重要了,简直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在那次考试中,我夺得头筹,闯过我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关口。多年后,我还感激那位老师,他给予我的不只是一支钢笔,而是一份永远的温暖与感动。
交往过很多朋友,有人擅长文字,也有人精于书法、绘画、收藏。在这些人中,艺高者无不惜笔,行文者用字简约成熟,书画人也从不乱下笔墨,收藏之人对古董之笔,也有着特别的惜爱之情。平时,与他们论艺时,从来没有谈过笔,而他们无不是凭借着手中之笔,扬名四方,从而获得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童年时,虽不知艺术是何物,却常常默默地想,读书破万卷,下笔犹如神,那是何等非凡的境界。后来从事写作,我用一支支笔呕心沥血地写了几十个春秋,耗费了人生许多的宝贵年华,却所得甚少,更不说钱财了。我常想,“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仍寻常”,我不知这是谁写的感叹,可是我认为,文字是不能用功名利禄,或者说用金钱来衡量它的功败垂成。那种珍惜之情,就是惜笔之爱,只刻骨铭心,方能持之以恒,感受到妙然天趣的生命真诚与人性博大。
古人惜墨如惜金。宋人梅尧臣就曾吟咏:“寺僧不惜人掐取,笔画遂缺如鸟啄。”人非禽兽草木,惜笔墨,就是爱人生,尽人责,恤仁爱,达至境。宋人吴锡畴也在他的《友人幽居》诗里写道:“惜无骚雅笔,写寄市朝人。”感叹与惜笔之情,溢于言表,充满了无限崇敬之意。宋人郑清之也写有《送行诗》中一句:“惜无绣口供吟笔,只有莼羹愧昔贤。”人生虽然不达,但惜笔之情仍在,真有点“古人惜墨如惜金,老融惜墨如惜命”的感慨意味。
笔者听过一个故事,南非总统曼德拉的笔筒里,总是放着许多半截铅笔,有的笔头甚至很短了,也仍然没有丢弃。为了方便拿握,他在用笔时加上笔套,直到把铅笔用完为止。我想,身为一国总统,如此节省,珍惜一支支微不足道的铅笔,那种惜笔之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王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上一篇:台前河务局双节前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下一篇:九月 初秋的承诺(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