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冬天特别冷,总是下雪。一入冬,三天两头下雪结霜,山路又窄,要么捂厚厚一层雪,踩过去脚印留下的深坑洁白如新;要么艳阳高照,沿路融化出一道水痕,融化后再结冰,荧光透亮,滑得要命,踩上去就打趔趄。手指和耳朵经常被冻得通红肿胀,脚也皲裂得长口子短口子不能行走自如。
那时候过冬天,村前村后的女孩子都有必备的三件套——四方围巾、棉袖筒和棉窝窝。
数九前,母亲早早就赶集去,买回来三条四方围巾,蓝色的给她,绿色的给我,大红的给妹妹。这种针织围巾六十厘米长,大多是纯色的,没有图案。戴时将围巾对角折起变成一个三角形,顶到头上,两个角沿鬓角绕到耳后,再拉下来在下巴处打结,三角正好遮住头顶后脑勺和脖颈,特别暖和。不戴时,围巾顺势从头顶捋下去堆到脖颈上也很舒服,刚好跟棉袄搭配,也可作为冬天穿搭的装饰。
第二件宝物就是棉袖筒。这是冬季暖手的好物件。那时候很少有手套,偶尔见到的也是汽车司机或生产工人戴的纯白棉线手套,拆了用其线可织成袜子或勾成假领子,衬在像样点的外衣领里,既好看又耐脏。袖筒是奶奶找了碎布,剪成三角形,一针一线拼成布块,再估摸宽窄长短剪好尺寸,配上里衬,填上棉花做成的。袖筒比棉袄袖子窄一些,也薄一些。冬天出门时,把袖筒从手上套进去,跟棉袄袖口接起来,差不多半个手掌就盖住了,只留着五根手指干活自如。闲着没事或更冷了,就把袖筒拽出来一些。双手被袖筒包裹着,手心里汗津津的,生出更多温暖。
第三件宝贝要数棉窝窝。棉窝窝就是棉鞋。每到下雪时,孩子们几乎是人人一双。棉窝窝做工讲究,用黑色条绒布做鞋面、纯白色线疙瘩做鞋底。做棉窝窝是一项大工程,母亲早早纳好鞋底,横竖成行的线疙瘩防滑又美观;打好褙子铺到热炕上烘干,趁空闲了,剪好鞋样就能动工。棉窝窝的鞋帮由两块组成,鞋面从正前方对称一分为二,各自用黑色斜纹布镶了边,又缝到一起。鞋面正中间竖起两道缝合精致的梁,再用黑布条滚一个圆棱纽带,以此在鞋口处打个结。鞋口紧凑了,棉鞋也就有了立体感。鞋帮和鞋底的里衬一般使用白羊肚毛巾或者洋花布,里面絮上新棉花。讲究人做棉窝窝,绱鞋面时都采取窝帮绱法,针脚藏在鞋帮里面,类似时兴的尖头皮鞋,看不见鞋面与鞋底缝合的痕迹。棉窝窝做好后,要给鞋里塞满湿布条定型。母亲通常会拿针线笸箩里的锥把儿在靠脚后跟处的鞋口来回捋捋,免得硌脚。
过去,学校没有像样的取暖炉,大家全凭课间跺脚取暖。冬天脚极易皲裂,早上起来下地都困难,更别说跺脚了。脚一跺钻心地疼,甚至还会流出血粘到袜子上。穿上棉窝窝,脚就暖和多了。
那时候冬天虽冷,但有了这三件套,不知不觉就在打打闹闹的上学路上和活蹦乱跳的放学途中迎来了春天。(王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