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医疗条件普遍很差。贫困乡村或是偏远乡村人家,谁有个毛病,不是特别严重是不会上医院的,多半是依赖一些土偏方,或求助那些乐善好施的土郎中,别看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偏方,有的倒也很奏效,免去了上医院的劳神费力以及不小的花费。
我小时候肚子胀痛,就曾打过“积筒”,烧一张小草纸放进竹筒里,火熄灭后,趁热捂在肚脐眼处,贴紧,像拔罐一样,居然也有祛痛的效果。若是患上风寒之类的毛病,常规的做法是连喝几次自种的紫苏水,里面放些老姜、黄豆、葱头熬成汤药。小灾小病在乡村是常有的事,为防不时之需,许多人家还会储备一些常用的土偏方药物,如雄黄酒治黄蜂、毒虫叮咬肿痛,要是在山上被叮咬了,应急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尿液和点黄泥水涂抹伤口,待回家再用别的药物。听说用烧制冷藏的狗油涂抹可治烧伤烫伤,刀口伤便是用活蛄蝼肉浆与少量的石灰粉混合制作,瓶装密封称之为“刀斧药”。秋收去采摘油茶籽时,一种结在藤萝上的“棉蜡烛”,采集回家能作止血用途,没有这些“灵丹妙药”时,便捷的土办法就是石灰粉或是咬嚼成糊状的马铃丹叶浆敷上包扎。若不见效或是遇到大的病痛就只有去城里的大医院救治了。
端午节,是花繁草盛的时候,在老家有采集凉茶的传统。夏天来临,高温季节易出现中暑、上火、腹胀、便秘等身体不适的症状,凉茶也被称为药茶,对防治这类小毛病有一定疗效。野外采集当然是要能准确辨识中草药的人才行,他们要懂得此物可以合成作凉茶,哪些不能混用。我们长辈就将采集的淡竹叶、野甘草、夏枯草、水灯芯、蛤蟆藤、折耳根等一些藤本、草本的植物合成凉茶,有趣的是夏枯草在老家被叫做矮子打伞,折耳根叫臭牡丹,板蓝根被称作淡青戛母,真让人啼笑皆非,也许这是中草药的别名或方言名字。药茶采集回来,洗净、剁细、晒干、装袋,需要时抓上一把放锅里熬开,过滤后,便是清甜可口的凉茶了。老人说,小孩子喝了夏天不会长痱子。
夏天农田里顶着烈日劳作的人,中暑是常见的,我们称作“闭痧”,严重时急救就是在鼻梁或脖子上用手指钳出一道道血痕,也有用铜钱沾上清油在背部刮痕,称为刮痧,果然可缓解重度中暑。直到后来有了仁丹、十滴水、风油精等防暑药品,才极大地减少了农忙“双抢”时中暑的现象。
积谷防饥,储药防病。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爱种植些紫苏、薄荷、益母草、蕲艾之类易于生长的中草药,既美化环境,又可备不时之需。缺医少药的时代早已过去,但那些深刻的记忆难以忘怀。
万事在心境。把心放松、放宽、放平、放低。与己与人与物相处,就不会太较劲,太固执。心安理得地享受眼前的时光,我们无法留住时光的脚步,但可以享受时光的美好;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生活,但可以享受当下工作给你带来的充实与快乐。(王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上一篇:完美与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