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对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一系列阐述。系统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重大部署,对于全面提升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实践价值。
一、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蕴含的丰富内涵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审视,新质生产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202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作战力量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国有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蕴含的核心要义,才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筑牢根基。
二、牢牢把握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基准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其孕育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新形态。纵观每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跃迁,都是经过长期孕育的量变积累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对第四次新技术革命对国民经济发展质态影响的科学归纳,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代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站在时代背景下分析,新质生产力是数字化科技创新浪潮的必然结果,它以全要素创新为主导,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是以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为主线的先进生产力,是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过程,蕴含着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的良性循环,包含着从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三要素”的跃迁。
对国有企业而言,必须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观察,充分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兼顾企业短期和中长期战略集成之间的协调性,重点在加强科技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持续发力,才能更加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坚持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其一,要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站在新时代奋进征途,国有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追求价值、创造价值”理念,突出前瞻性战略思维,坚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为着力点,持续在做强做专、提高运行效率、资本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上发力。必须正确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敢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其二,要牢牢把握自主创新技术的引领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有企业必须清醒看到推进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突出产业立企、科技强企,加快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加快创新形成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政策体系和行业标准体系,强化自身在行业的主体地位。必须加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积极搭建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推进由自身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打好“特色牌”,促进产业快速迭代升级与突破,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其三,要牢牢把握产业链融合的穿透力。新质生产力具有开放性融合特质。国有企业必须按照“基础固链、技术补链、优化塑链、融合强链”的思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必须强化市场需求牵引力,全面促进设备管理运行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系统升级,精准布局现代化新业态供给体系,推动数字化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才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王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下一篇:三月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