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夏季高温达到40度左右,伴随着的是一起起高温中暑事故,让人们措手不及,高温中暑事故预防,敲响高温施工安全的警钟。以下是高温中暑需要做的预防工作。
一、中暑特征: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以及有限的空间作业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伤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的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上述三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交叉重叠。
高温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大多由温度高、劳动强度大、时间长、高血压及心脏病弱体质对于热不适应、疲劳又无防暑降温措施等引起中暑。
中暑表现特征是头痛、头晕、胸闷、恶心、心慌、口渴、多汗、乏力、体温迅速升高。血压下降、脉搏快而细,以至于出现昏迷休克或抽搐症状。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和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身体及时补充水分或盐分,短时间可以恢复正常。
轻度中暑时出现头晕、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若及时采取降温措施,身体可以恢复正常。
重度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昏厥、肌肉痉挛、发生意识障碍、昏迷、体温高烧可达40度等。重度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热射病。
热痉挛多发生大量出汗、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疼痛。
热衰竭多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 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昏厥或神志模糊。
日射病是直接在烈日暴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造成脑组织充血、水肿。导致昏迷、抽搐症状。
热射病指在高温环境中从事劳动强度大时间长、身体产热过多加之散热不足,使体温急剧升高。血压下降、昏厥或神志模糊。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对中暑患者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一般可很快恢复。务必使患者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平卧休息,喝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
二、中暑现场急救有以下几点措施:
1、转移:让患者迅速离开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使其平躺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
2、降温:采取物理降温,头部冷敷毛巾,也可以使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拭。然后使用电扇降温,直至体温降低到38度才停止降温。
3、补水:当患者意识尚清醒,可给含盐清凉饮料补水,但不要大量补水。大量补水很容易引起腹痛、呕吐等症状。
4、促醒:当病人失去知觉,就要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使其苏醒。当病人呼吸停止,就要进行人工呼吸。
5、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及时转送医院救治。拨打120电话,搬运病人使用担架,有条件用冰袋置于患者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器官。
三、切实做好高温中暑预防措施:
1、在高温环境下,白天作业,首先应采取“抓两头,避中间”的施工措施,就是利用早晚天气凉爽时间上班,中午充分休息,避开高温时间段。避免长时间在日光中暴晒,合理搭配身体需要的营养。严格控制加班加点时间、严禁连续高温作业。
2、企业或项目部应为高温环境下的作业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暑降温物品、配备龙虎人丹、风油精、十滴水、清凉油等药品、发放含盐的清凉饮料。一些水果如西瓜也对防暑降温起着很好的作用。
3、当作业人员在高温环境下有限的空间作业时,除必要的饮料之外,必须采取保持通风措施,基坑下或安装容器内有限空间作业还必须设立监护人。
4、要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夜晚少去或长时间泡网吧,不长时间玩手机游戏,避免身体疲劳,身体保持充沛的精力。不超负荷作业。
5、施工现场设置茶棚,配备绿豆汤、冰汽水清凉饮料。
6、连续高温期间,职工宿舍要配备空调设施,为职工提供良好的降温条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7、加强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检查,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肺病等不适于高温环境的高强度作业的人员,可以调离或转岗。
8、加强对工地现场食堂卫生安全大检查,有必要请卫生防疫部门参与检查,防止与高温中暑有关的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做好灭蚊灭鼠灭蟑螂工作,防止肠道传染疾病。
9、积极开展防暑降温惯宣活动,向作业人员发放高温预防中暑的知识手册。对作业人员开展高温预防中暑的教育培训。
10、项目部施工现场应设立应急救援仓库,配备好急需的防暑降温应急物资、药物、担架、氧气袋、冰块等。对于超过千人以上的施工工程,现场应与医院挂钩,由医院派驻现场医务人员,共同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总之,以上是关于预防高温中暑的几点建议措施,根本目的是保证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我们要走出“中暑不可怕,冷水冲一冲”就好的误区。从多方面、多角度,为高温环境下的作业人员着想,严防中暑事故发生,创造平安工地。(王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下一篇:廉洁之风为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