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刘勇在报刊发表了大量“青春美文”“理论性文章”,我也是其中一些报刊的作者。在一次笔会上,我见到了刘勇,那时他在县中医院办公室副主任。后来再读到他的作品,就是短篇小说了,他用自己的深厚积累,创作出一系列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而今,在中国文学奖的金字塔上,他站到了塔尖。
这些年来,我也一直耕耘在文字的田园里,写作并发表了一些文章。但这些文字,大多是自娱自乐。如果放眼浩大的文坛,我只是游弋于浩瀚海洋的小蝌蚪。
我最初写作时,所在县城的一些作家是我的偶像,那时他们在外省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还获得了一些文学奖。这些县城的作家,与他们见面时,我总是一副诚惶诚恐的谦卑模样,压抑着自己,但这不是我真实的样子,我只是想小心翼翼求得一个活动空间。
那些年我写作时,俨然一只匍匐在纸上的蚕,纸就是我的桑叶。我把自己在方格纸里写下的文字投稿到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合肥的文学刊物,当然,如石沉大海。我一度愤懑,感觉那些文学刊物的编辑不识货。有一次,我还乘长途客车去了省城,特地去一家文学刊物编辑部,我准备质问编辑,我给你们投了上百篇稿,连一个泡儿也没冒一下,到底是为啥,是不是欺负我这样一个小地方的作者?我来到那栋四周绿荫葱茏的编辑部小楼,看见一个肤白体瘦的中年男人正在台灯下看稿,他礼貌地接待了我。我准备把自己创作的雄心壮志汇报一下,但看到编辑部里成堆的稿件后,我泄气了。后来知道,这个男士就是这家文学杂志的编辑部主任,他说话声音细软,态度诚恳,鼓励我在小地方好好写作,一定会有所成就;他还举例,获得大奖的作家周某某,写小说时也是一个乡里的农业技术员。我备受鼓舞。
从省城回到小城后,我转向小散文创作。我可是连一篇小小散文也没写过的作者,但出名要趁早的功利心催促着我。我不舍昼夜地写下近万字,我太想通过写作一鸣惊人。等我把写下的稿子,表面恭恭敬敬实则咄咄逼人地捧给一个本地写散文的作家看后,他双手一摊说:“对不起,你这个确实不叫小散文,完全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在写,没一个能立得起来的人物,你还是写点‘小东西’吧。”我当时以为他是嫉妒我,贬低我。时隔多年,我才明白,他的话是正确的。这个说话率直的作家,后来还凭自己的中短小说获得过文学大奖,那可是靠真枪实弹拼打出来的。
我继续写一些自己“啃得动”的文字。我获得了一点“作家”的虚名后,老家乡下来找我办事的人也不少:患了癌症想找城里名医抢救的,结婚多年依然不孕不育的夫妇,还有因飞机起落噪音影响睡眠的人……他们以为“作家”在城市里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很遗憾,大多数事情我办不成。一些乡人翻翻白眼说:“噢,原来你也就这点能耐啊。”
乡人们不知道,我的苦恼并不比他们少,他们操心着庄稼的收成,我同样操心着自家的烟火人生。写作,只是我活在尘世的一点表达。在我的表达里,有对家乡人和大地的书写,但家乡人几乎都没有读到,我只是在写作里抚慰着自己的心灵。我与家乡人交集的人生,只是血脉里绵延的老家乡水基因。
想起我当初从村里来小城工作时,是一步一桩。做自己的事,我朋友说,你要好好写!”等待我出人头地。
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作者,我只是通过文字,如老家的小麦玉米一样,喂养我时时嗷嗷待哺、渐渐老去的灵魂。(王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下一篇:问候(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