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评价要素
系统的目的性与集合性是联系在一起的。若干要素集合在一起最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要素的集合,因此评价目标是评价的出发点,是评价目的的具体化。通过制定目标,把评价所达到的要求落到实处。
建立要素集是逐项落实总目标的结果。总目标应当是直观的、具体的。为此要进行总目标的分解,即将总目标分解为各级分目标,直到具体、直观为止。在分解过程中要注意使分解后的各级分目标与总目标保持一致,分目标的集合一定要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另外,建立要素集必须符合相关原理,即①相关性——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②层次性——形成阶层性的功能团。③整体性——掌握结构的核心。运用相关性原理不断分析,而后逐步组合设计掌握要素集。也可以信息结构、分解总目标建立要素集。图10-1为工业安全系统评价的要素集或目标树。
图10-1评价要素集(或目标树)
2.危险性评价的基本要素
安全评价是根据评价目标确定对象,然后寻求对象的一切不安全因素和一切安全因素,并给以权重。通过对大量事故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灾害性事故的基本因素,可分为二大类型:一是由于不安全的状态所引起的:二是由于不安全的行动所引起的。具体地说就是物的原因、人的原因和环境条件三个方面。为了预防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就应当从消除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着手进行危险性分析和预测。
(1) 物的原因 主要是设备、装置的结构不良,强度不够、磨损和劣化,有毒有害物质及火灾爆炸危险性物质、安全装置及防护器具的缺陷等因素。此外,对各种机械、装置、管道、贮罐等在整个系统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可能发生故障,这些故障对系统的安全可能发生哪些影响,各种有毒有害及危险性物质的储存、运输和使用的状况,都应当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于防范和控制。
(2) 人的原因 主要是误判断、误操作、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精神不集中、疲劳以及身体的缺陷等。
化工厂所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等事故中,半数以上的原因是由于误操作造成的。所谓操作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作业人员在操作或处理异常情况时,对情况的识别、判断和行动上的错误。在危险性大的生产作业中,保持作业人员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避免发生事故的重要环节。
(3) 环境条件 主要是作业环境中的色彩、照明、温度、湿度、通风、噪声、震动以及由于邻近的火灾爆炸和有毒物质的泄漏弥散等可能形成的次生灾害。
二、 评价标准
1. 安全标准
系统安全性指标的目标值是事故评价定量化的标准。如果没有评价系统危险性的标准,定量化评价将失去意义。这将使评价者无法判定系统安全性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改善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系统物的损失和人的伤亡为最小,因此一些国家都制订实现的目标值。我国政府制订具有法律作用的产业安全卫生法,针对设备、装置的设计、安装、改造等颁布一系列国家安全标准和检查规范。根据这些法制、标准、规范进行评价,确认系统安全性。
2. 系统安全性等级
正确地划分危险性等级,根据危险性等级的大小,轻重缓急地整改隐患,这对消灭事故隐患、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具有实际意义。
对危险性等级的划分和评价,大体上采用相对的和概率的方法,主要包括:
1) 根据同类系统或类似系统以往的事故经验教训,指定分类等级。
2) 利用安全系数或安全阀值来评价危险性。
3) 评价者根据过去的经验,按自己的见解,指定一系列数值为尺度评价危险性。
4) 依据损失率概念。损失率(Rrr)等于损失严重度(S rr)乘以损失频率(F rr)。损失严重度(S rr)是发生一次事故(T)所造成的损失数值。损失频率(F rr)是在一定时间或周期内,事故(T)出现的可能性,即事故出现的频率。
统计计算各工业类型各工种所得到的损失率(死亡概率)指标,如果这个指标达到的安全要求能为人们所接受,则这个指标就被承认为安全指标。
另一种划分危险性等级的方法是k.J.格雷厄姆和G.E、金尼提出的,他们认为影响危险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1)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
3)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后果C。
把前两者看成是危险频率,后者相当于危险严重度。作业条件的危险定义为上面三个数值分数的乘积:D=LEC
以被评价的环境与标准的环境之比为基础,采用打分的办法,确定各种变量的分数值,最后根据总的危险性分数(D值)来评价其危险性等级。
3. 系统安全性指标的选取原则
危险性的大小主要与危险(或隐患)所酿成的事故后果,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和安全投资水平有关。据此,以如下五个方面来选取安全性的评定指标:
1) 一旦隐患酿成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多人身伤亡数。
2) 一旦隐患酿成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财产损失数。
3)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概率)。
4)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隐患情况)的频率。
5) 根据安全投资水平评价安全性。
上一篇:工厂安全性评价:现代科学管理方法
下一篇:机械电子工厂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