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中小电力建筑安装企业特点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地区对电力设施投入的加大,电力建设市场吸引了众多新人加入和参与,特别是一些新组建的中小型电力建筑安装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电力建安企业的生产现场是开放式的、动态变化的、风险性不确定的场所,其施工现场更是往往与土建、市政施工或其他工业设备安装企业存在着较多的平行作业和立体交叉作业,施工作业条件和环境变化快,现场进出人员频繁,生产人员中民工和临时工居多,因而造成安全隐患多、各类事故易发的特点。而中小电力建安企业施工资质大多为二、三级,企业日常技术管理还不够规范、专业人员比较缺乏、特别是一些三级以下资质的企业(含进网作业资格在三级以下的企业)安全防护用具配备不齐、甚至简陋破旧,职业健康安全技术和管理上投入不足,作业人员(主要是民工和临时工)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不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据对苏南某市的调查和不完全统计,这类企业数量占同类企业的90%以上,从业人员占同行业的80%以上。另据保守估算(因目前的统计体系常常还未完全覆盖,且经常有瞒报、漏报),其人员伤亡占同行业的65%以上。因此,如何使中小电力建安企业预防和减少事故,有效地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2当前中小电力建安企业在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施工企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既要承担对受害方相应的事故赔偿,又会受到发包方的处罚(通常会有经济处罚、暂停发包工程乃至剔除合格供方名单),甚至被新闻媒体曝光,对其承揽工程业务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为此,近年来不少企业先后开展了诸如安全性评价、危险点预控活动,也有少部分企业还导入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即OHSMS),以求能减少自身的安全风险,树立企业负责任的社会形象。但在笔者对这些企业的检查或审核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在风险控制上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有些企业即使通过主管部门、工程发包方的检查评价,或通过第三方认证审核也差强人意,甚至有些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误入歧途,造成事倍功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部分企业对开展安全性评价、危险点预控或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不端正,或是缺乏主动性和远见。据了解,一部分企业开展上述工作并非出于自觉自愿,而是由于被迫或无奈(通常是长期合作的发包方明示的要求),而另一部分企业则是盲目的赶时髦、图虚名,通过检查或拿到认证证书就以为承揽工程有了护身符,因此这些企业风险控制的实际效果大都比较差。
(2)专业培训面不广、深度不够。大多数企业只经过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培训,甚至连结合电力施工行业特点的讲解都不够,且参加培训的人员以管理部门人员居多,而对于整天身处危险源中的一线生产人员,接受专门培训的人少之又少,以至于一些企业的工程项目负责人、施工班{队)长或现场带班师傅{工作负责人)对其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企业内部仅安全管理部门的人员了解了一些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一般原理和简单方法。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难以深入开展。
(3)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实际参与面小,危险源辨识过程不充分,风险评价不客观,控制措施生搬硬套、并且往往一成不变,缺乏针对性和动态性的调整。许多企业在上述工作开始后,在单位作一般性的宣传发动后,剩下只有安全管理部门唱独脚戏,由少数人“包办代替”、甚至出现关起门来“拍板定夺”的情况。这种工作方式通常至多对企业的常规风险作一些基本的辨识和评价,而对施工现场每时每刻不断出现的风险却无法进行充分的识别和判断,从而极易导致施工现场的各类事故防不胜防,以至于所谓的安全性评价、危险点预控或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就成为“少数人唱戏、多数人看戏”的局面,甚至使企业领导、其他管理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对其有效性也产生了质疑。
(4)操作方法上不得要领,与原来的安全管理工作未能有效地融合起来。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前,已按行业要求基本建立起一套安全管理规章,但不少企业未能将两者有效地整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形成“两张皮”。例如:把原来的年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作为两项工作完全割裂开来;还有的企业未把已有的安全施工作业票与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结合起来。如此这般,即使这些企业主观上想把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或安全性评价、危险点预控开展好,但由于方法、思路上出现偏差,其实施的效果也只能大打折扣。
3提高中小电力建安企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有效性的途径
无论开展安全性评价、危险点预控,还是实施OHSMS,其核心都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如何进行得更有效,并由此切实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生产水平,保障和维护员工的生命和健康权益。为此,中小电力建安企业在开展安全性评价、危险点预控或实施OHSMS时,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3.1充分了解中小电力建安企业所面临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性质和特点
a)风险的系统性和随机性
电力建安企业所面临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由系统性风险和随机性风险两部分构成。系统性风险是指其常规生产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固有风险;随机性风险是指其生产管理活动中难以事先预测的不确定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一般易于认识和把握;而随机性风险的种类尽管与系统性风险大部分相同,但其出现的条件和时机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如在立体交叉作业中来自他方的伤害风险;一些新的危险源的突然出现(如在夏季野外登高作业中突遇雷雨天气,其人身受伤害风险就陡增)。故随机性风险常常呈现“防不胜防”之感。
b)风险的累积性和个体差异性
风险的累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风险当你未加控制时,其事故或伤害发生概率会逐渐增大,即风险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如带病的工器具或车辆不及时修复而继续使用时,常常会使小的风险演变为不可容许的风险,这也反映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尽管风险出现的概率具有客观性,但风险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却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面对同一种风险,与面临该风险的作业人员是否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或自身的防范能力的不同,该风险可能带来的伤害就会不同。
上述风险的随机性、累积性和个体差异性是风险动态性的表现。这种表现往往反映在同一种作业活动所面临的风险,因现场作业环境、作业条件的变化和作业人员的差异,其出现的概率和造成后果的严重性会有很大差异。风险的这种特性也正是风险控制的难点和重点。
3.2寻求和运用适合中小电力建安企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辩识、评价和控制的方式、方法
对中小电力建安企业而言,如何能够更全面、更专业地辨识、评价和控制系统性风险?更灵活、更实用地辨识、评价和控制动态性风险?这是每个企业在安全生产中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首先要认识和把握企业内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各自责任范围内的风险。公司层面应该把握的是系统性、整体性的风险,工程项目部或专业分公司应该把握本专业活动范围的风险,施工队组和个人应该掌控现场活动中的动态性风险。这样才能做到覆盖全部、各有侧重。
(2)对系统性风险的辨识、评价关键是要做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初始状态评审(或起步时调查摸底)和定期的全面评审,在此基础上策划和制定充分和适宜的控制措施。
由于大多数中小电力建安企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因此对于初始状态评审和定期的全面评审可以采用“专业分工、内外结合、经验判断与现场观察并举”的方式进行。
——“专业分工”的方式。即在公司层面根据企业自身所涉及的施工专业和活动类型,由职能和业务部门与施工作业部门共同组成若干工作小组,按专业类别或活动领域进行风险的辨识、评价,然后汇总成企业全部的风险清单。中小企业不宜采用由各部门、各项目部先各自辨识、评价,公司再汇总、并按专业进行梳理的模式。专业分工的方式可以集中本企业某领域相对专业或权威的人员来系统和全面的对专业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价,有利于危险源辨识的充分、全面,风险评价的客观、准确。一般中小电力建安企业可以成立线路、变电、土建、装卸运输、物资后勤等工作小组,但参加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和生产背景。
——“内外结合”的方式。即在必要时,企业可以聘请外部顾问或专业人员作为参谋,以弥补内部人员在风险辨识和评价方面经验和专业能力上的不足。但企业千万不能为图省事完全交由外部顾问来操办,因为任何外部人员对你企业各项活动的了解总有不够全面和局限的地方,否则,就等于将自己的生命权维系于他人手上。
——“经验判断与现场观察并举”的方式。即风险辨识和评价既要凭经验、靠直觉来判断获得,又必须对各类活动场所进行“全景式”扫描和分析,以便发现已经或可能出现的危险源,否则,就有可能留下隐患。如,笔者曾经在一家企业发现,它的一个施工队的更衣室窗户已被封砌,但这部分封砌的墙体出现了较大开裂和内倾,而它一旦倒下,很有可能砸在更衣人员的头部和身上造成人身事故;又如:在其资科室发现堆放了不少个人杂物,其中有两瓶丙酮放门边,而资科室门口还有一些烟蒂,像这种重点防火部位,不应该有易燃品,且其内部和附近应该是禁烟(火)的。由此可见,若不是对所有场所进行“全景式扫描”或“地毯式”检查,上述更衣室、资科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通常都是容易忽视的。
(3)对动态性风险的辨识、评价主要体现在如何做好日常施工现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风险的辨识、评价。若能采取简便实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往往就能收效显著。比较有效的方法是:
——重视工程开工前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在工程项目前期现场踏勘时,不能光顾了解工程量和施工作业条件等情况,一定要对相应作业条件下和作业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危险源有个基本的了解、分析和判断,以便在策划和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能有针对性和有依据地对重大危险源提出安全防范措施,从而避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措施是照搬照抄或闭门造车的不切实际的东西。
——个人辨识、评价与团队辨识、评价必须相结合。即工程开工后,施工队组应该对每个作业工序、作业面所存在的风险有个辨识、评价过程,可以利用现场开工会、施工任务票的开具和使用、现场安全活动等时机进行现场的风险辨识、评价;而作业人员每时每刻对自身从事工作所含风险的辨识、评价是解决动态性风险辨识、评价的最好方式。团队对风险辨识、评价是基础,个人对风险的辨识、评价是补充和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个人的这种即时的风险辨识、评价主要依靠的是个人的风险意识和相关知识、技能的运用。
(4)风险评价和确认是风险控制的前提和关键。“风险”通常是由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这两个要素构成。对风险大小的准确把握与否,既会影响采取措施的形式和程度,又涉及到风险的防范成本。这对众多中小电力建安企业来说可谓是个难题。而其难点是在对“可能性”(亦即概率)的定量分析或判断上。如果对“可能性”低估了,很可能出现麻痹大意或侥幸心理,从而导致事故的产生;反之,对“可能性”高估了,则有可能小题大做,浪费资源、增大生产和管理成本。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途径去分析和判断风险大小:
——尽可能收集本企业历年的事故、事件和违章情况,以便对历史上的事故、事件和违章的类型和数量有个定量的把握,并可运用排列图等工具寻找发生频次较高的事故、事件和违章类型。对历年事故、事件和违章情况的统计分析覆盖的年限以5~7年为宜(当然要与企业自身的运做年限相吻合)。若覆盖的年限太短,则不足以取得一定量的数据来发现事故、事件和违章规律和特点;当然,也不是覆盖年限越长越好,因为越是久远的事情,其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可能与现在的反差越大,从而失去了可比性。
——同行业事故统计资料的收集、比较、借鉴。对于成立年限比较短或收集本企业历史资料比较困难的企业,则可以想办法收集、比较、借鉴同行业的事故统计资料,这样可以从中寻找并发现本行业事故、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共性问题,从而确认本企业的重大风险(或不可容许的风险)。
——了解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对于其禁止的事项/活动(如酒后驾车)或要求采取诸多安全措施的事项/活动一般可认为存在较大的风险。
——以“民主集中制”的方式运用“风险评价表”和“LEC法”。这两种方法是以经验和直觉判断为核心的风险评价工具,特别是前一种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的方法,比较适合中小企业运用。在运用这两种工具时,对于同一个事项的风险评价,一般以不少于3人为宜,且可以根据参评人员在某个方面的经验和权威性赋予不同的权数,以获得相对合理、准确的结论。但一般也没有必要对风险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对中小企业而言,较简单的主观评价方法可能更为有效。
(5)风险控制遵循“三项原则”,即“除风险、降风险、防风险”。对于需要控制的风险,在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或控制措施时,如果可能,首先应考虑能否消除风险或风险产生的根源,以避免作业人员受伤害的可能性。例如把有些高空作业改为地面作业,使高空坠落的风险免除。在野外高空作业,遇有六级以上强风的,采取停止作业的方式,以待强风过去。其次,对于无法或难以消除风险的,则应采取措施努力降低风险。如对拟投运的设备接入正在运行的电力线路所进行的搭接施工,采取先停电后作业,并且线路停电后在作业点附近挂接地线,以防止误合闸送电或感应电造成作业人员的电击伤害;再次,对于既无法消除风险,又不能降低风险的作业,则再考虑适合个体的作业方式和采取适当的个体防护措施。如进入有高空作业的区域,必须头戴安全帽,以防高空落物对头部的伤害。当然,除非彻底消除风险或其根源,任何降低风险的措施仍有残余风险的存在,因而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通常还需辅之必要的个体防护。
简而言之,辨识危险源要注意“把握系统性、关注动态性”,评价风险要尽量做到“方法实用、繁简适中、宽严适度、全员参与”。
提高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有效性的根本途径是对员工进行经常性、针对性、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同时由于作业条件、作业方式的变化,还需定期评审风险控制计划和措施的充分性和适宜性,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和对员工的健康和生命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