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的误区及对策
认证组织在危险源辨识方面存在的误区,主要是危险源辨识靠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或是找一份同类组织的危险源清单,将其进行修补后作为本组织的危险源清单。结果出现的问题是危险源辨识不充分,不能真实反映本组织的危险源特色。如有一家洗煤企业现场查看生产线上配置有放射源和警示标识,而在企业危险源清单上却未列入;有一家建筑企业明明没有锅炉,可提供的危险源清单中却将锅炉爆炸列入清单等。
对此类问题,应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一是危险源辨识要发动群众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生产一线广大员工积极参与查隐患、找问题,不仅可使危险源辨识工作更加深入,同时还可使广大员工通过辨识受到培训和教育,为下一步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危险源辨识前要严格按标准4.3.1条款的要求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策划的程序作为指导依据。
三是危险源辨识要围绕本组织的产品作业活动逐道工序进行辨识,以防遗漏。同时,不仅要识别正常情况,还要识别非正常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利的环境因素等。
四是危险源辨识要克服“重安全、轻健康”的倾向,注意识别噪声、粉尘、烟气、辐射等给员工健康造成危害的危险因素。
五是除辨识本组织的危险源外,还要辨识在本组织控制区域内劳务供方、相关方和访问者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
六是危险源辨识时应结合本组织实际采取询问交谈、现场观察、安全检查表、工作任务分析、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辨识、验证。避免单一方法所造成的偏差。
风险评价的误区及对策
认证组织在风险评价方面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评价方法的掌握存在偏差,导致对辨识的危险源风险等级评价偏高或偏低;二是评价时没有考虑本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现状,导致评价出的危险源风险等级与组织实际相差甚远。如某机械制造企业危险源清单中对辨识出的“上班不戴工作帽、不穿工作服”的风险等级评价为可忽略风险,而该厂安全操作规程上明文规定员工上班必须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尤其对女工还严格规定必须戴发罩。又如某电力企业连续保持千日安全无事故,多年被行业主管部门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但该企业提供的危险源清单中却有近一半危险源风险等级被评价为重大风险,其中还有5项被评为不可容许风险。单从危险源清单来看几乎到了停产整顿的地步了。
对此类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在采用风险评价方法时要充分认识每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尤其是LEC定量计算法中给出的分数值带有很大的定性成分,不可机械套用。
二是在进行危险源风险评价时,要始终结合本组织的法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安全设施配置情况、员工安全意识水平和过去是否发生过事故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危险发生的可能性、暴露频繁程度和后果,从而客观地确定风险等级。
三是对评价出的危险源风险等级,由组织归口部门负责聘请与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各方面专业人员、有经验的老工人共同进行二次评价、统一审定,以防偏差。
风险控制措施策划的误区及对策
认证组织在风险控制措施策划方面的误区主要有:就事论事、不够全面,措施笼统、操作性差,只顾眼前、不顾潜在异常等。如某建筑企业对辨识出的高处落物危险源的控制措施为戴安全帽、高处作业的控制措施为系好安全带、违章作业控制措施为不违章作业等(其实,高处落物的控制措施首先是禁止乱抛撒建筑垃圾,其次才是戴安全帽;高处作业的控制措施也不仅仅是系好安全带);又如某电建企业对辨识出的所有危险源不论是火灾、触电还是高处作业控制措施均为“执行安全管理制度”,而未注明执行哪一条、以及执行什么安全管理制度等。
对此类问题,应采取相应对策:
一是危险源风险控制措施策划应首先着眼于本组织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完善与健全。策划时要针对辨识出的每一条危险源可能发生的风险,先查看本组织是否有制度、有规程,若没有就应制定制度或规程。若原来有制度、有规程,要进一步查看制度、规程是否完善、能否满足相关法规要求、能否起到预防和控制风险的作用,若不能就要修改制度或规程。通过职业健康安全制度、规程的逐条完善与健全,使大量危险源风险得以预防和控制,并为实施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对辨识、评价出的重大及以上危险源风险进行控制措施策划时,要针对风险的具体情况和法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落实职责和权限,投入必要的资源,制定具体的措施方法和进度安排,以确保通过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的按期完成,达到预防和控制重大及以上危险源风险的发生。
三是对辨识、评价出的潜在突发性危险源风险如火灾、汛情、化学危险品泄漏、意外伤害等,在进行风险控制措施策划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应急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