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讯 研究发现,汽车时速超过120公里发生碰撞时,碰撞死亡时间只有0.7秒。就在这0.7秒间,去年我国有10.4万人死于交通事故。事实上,近些年中国每年都有10多万人因交通事故致死。虽然我国汽车保有量只占全世界的1.9%,但事故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的15%左右。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道路安全”。
急速成型的汽车社会,交通拥堵的旧患未愈,每年百万新手贸然上路,另一残酷的事实证明,道路安全成为比拥堵更可怕的“社会顽疾”。法新社发表文章说,去年就有1100万新手上路的中国城市交通“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变革”,“现在中国的道路是世界上最危险的”。
由自行车社会向汽车社会跃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缺位,正在努力以优化城市结构,大规模的道路改建来填补。由两轮跨入四轮驱动的社会,公众交通安全意识将如何提升?是否真的要以拙劣的驾驶技能和无视交通法规存在的教训为代价?汽车安全在国外有成熟系统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而与产品缺陷有关的汽车召回,在国内也是汽车制造商沉默以对的话题。道路安全问题无疑将在产业急速发展的背景下由静默走向声张。这股力量,在未来以何种方式释放,将成为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外部发展环境至关重要的一环。
“马路杀手”阻滞公共安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到2010年,中国家用轿车保有量将达到1466万辆。去年在上海举办的汽车安全性国际研讨会公布,仅2002年,我国就发生与汽车相关的交通事故77万起,死亡109381人,受伤5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3亿元。今年1月5日,北京高速路上演“黑色周一”的惨剧似乎在更急切地发出警告————“马路杀手”是伴随着汽车文明随时会现形的噩梦。
据统计,目前的交通事故,80%以上与超速行驶有关。这就意味着,在车辆自身安全没有缺陷的状况下,驾驶者完全能够以娴熟的驾驶技能与过硬的安全意识来避免悲剧的发生。问题在于,复杂的道路状况与驾校“速成”造就的不良驾驶陋习,将成为从量变到质变疾步快走中的汽车社会需要逾越的暗沟。
有媒体报道,去年全国有1100万的新手上路,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2.4%的速度增长。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信息表明,近年,新驾驶员交通肇事率居高不下、逐年增加。时下火爆异常的“驾照热”,仅北京一地,去年就有大约28万人考领驾照,带来了8亿元左右的营业收入。巨大的培训市场潜力,让目前尚属垄断经营性质的驾校对生源问题毫不担心,他们所要考虑的是如何集约地利用有限的场地、教练资源来实现效益最大。于是乎,驾校鼓励“速成”的外部环境就形成了。记者一位朋友仅突击20天就火速拿到驾照。
新手仓促上路的问题已得到有关部门的正视。据悉,为了确保路面交通安全,北京市交管局正在研究提高驾驶员的培训质量和准入门槛。在培训上,可能会增加交通道德、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在考试上,研究改进驾驶员考试办法,利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考试难度,强化安全驾驶技能;驾驶员培训考试发证责任倒查制度。而制度上的规范只是正本清源的一部分,大部分新手无可避免地将在磕磕碰碰中成长为“老司机”,因此,偶尔在大街上画出一个大“S”也不是最紧要问题。驾驶者以何种姿态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一个看似感性有余的话题其实才是问题的内核。
购车意识消费环境聚力推动
当下消费者的购车字典中,安全性或许未必比动力性与经济性有更值得被关注的价值。很多情况下,购车者对车辆的价值判断是出于直觉————外形是否时尚;空间是否够大;真皮座椅是否气派;生产厂商的“姓氏”也左右着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分野。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最初级的考量是,买欧美车,尤其是德国车,车身钢板厚,安全。日韩系车“馅靓”却“皮薄”。然而,国内已有汽车安全专家指出,近年来兴起的复合式车体结构设计潮流引导下,我们常会看到,车祸中车身或许损毁得很严重,发动机盖向上翘弯,发动机室里的机件向上方及两侧移动,但惟独不朝客舱的方向溃缩。这种“牺牲车身,保护驾乘”的安全理念,大大超越了既有模式。现代的车身安全,显然不能再依靠钣金厚薄来简单判断。
于是,人们开始修正自己直觉之外的懵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清醒地意识到,汽车安全性是横跨消费者与制造商两极最人性化的选择。通用汽车公司车体结构及安全设施整合部执行总监罗伯特·兰格分析说:“撞车时减轻人员伤亡程度的最有效方法非常简单。就轿车而言,正确使用安全带并配之以安全气囊,就可以让驾驶员的死亡率降低48%。”消费者开始期待ABS、EBD、安全气囊都能够以标配形态出现。产品同质时代,生产者提出“改进产品”是为了营建竞争壁垒。消费者安全意识的觉醒,无疑是把市场压力转化为产品改进的最大动力。
公安部年初通报显示,2003年全年因机械故障造成的死亡人数为4527人,比2002年多377人。机械故障主要是制动失效和制动不良,此两项分别造成1389人和1972人死亡,比2002年增长11%和7.3%。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尽管出台后尚有“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细节性争议,但毫无疑问召回已从制度环境上确立了对汽车安全性的审慎。相比汽车缺陷产品召回出现的低概率,汽车“三包”的出台更将迫使制造商对出产车辆品质做全面提升。
汽车社会迫近之时,道路安全已不仅仅关乎汽车安全本身,由制造商单方面跟进是无法将其终结的。尤其当它越来越“异变”为一个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将于今年五月一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无疑将以“他律”的形式实施封堵,而人们“自律”的价值或许就体现在那生死的0.7秒间。(文/本报记者童娜)
上一篇:如何在高速公路上安全行驶?
下一篇:长时间开车 提防八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