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汽车“触电”防患于未然

2008-12-12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近日,车主王先生一家出外办事回家,上车不久,坐在后排的孩子忽然“呀”的尖叫一声,吓得他方向盘都打歪了,好在车速不快,周围也没什么车,并没有造成交通危险。一问缘由,才知道孩子在触摸座椅靠背时被“电”了一下。虽然没有什么大碍,可是也惊吓了一场。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这种被“电”的现象并不鲜见,不少车主反映在开车门或触摸仪表台时,也时常出现“触电”现象。业内人士介绍,其实这是一种静电现象,尤其是寒冷干燥的天气里会频繁出现,轻则带来不便,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意外交通事故。

  静电潜藏安全隐患

  通常,人们被积蓄在车上的“电力”重重一击,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损伤,但却十分难受。特别是秋冬季节,开车或坐车的人都容易有这样的感觉:在开关车门时,手刚一触及到车门,就会在瞬间像被电击中一样麻麻的,很不舒服。这种“电”,就是我们常说的静电,虽然人体只有在放电时才感觉到被电击的不快,平时并无异样感觉,但是有时,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还真会被吓一跳。静电在人体积蓄后会损害身体健康,严重的还会影响人体新陈代谢、引发血糖上升、患上皮肤病,并使人患上自律神经失调、人体抵抗力下降、易患感冒等其他疾病,尤其是在加油站加油时,还可能引发意外事故。

  化纤类面料更易引起静电

  那么,这恼人的静电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所以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就是“接触分离”起电。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

  人体在感受到静电电击时所带电压一般在3000伏以上,2000伏以下时通常没有感觉。而在车上产生静电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纤维织物,如地毯、座椅、衣物等的摩擦产生;另一方面是由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空气中的尘埃与车身金属表面相互磨擦产生。

  扎个“尾巴小辫”防静电

  了解了车内静电的产生,防范起“触电”来也自然并非难事。

  首先,车内应选择天然制饰品,少用化纤织物。化纤织物的摩擦是汽车静电的重要来源,因此在选择坐套、坐垫及脚垫等用品时,尽量使用真皮、毛料或纯棉制品,减少化纤产品的使用。尤其是坐套、方向盘套、脚垫之类强力推荐使用天然产品或纯皮纯棉等,虽说价格比化纤产品贵,但从安全角度来讲还是物有所值。

  如果车主感觉爱车经常“电”自己,还可选择安装一套静电放电器,它也叫静电释放器,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其内部的金属导线将车内静电传导到放电器上,再通过空气或者地面传导出去,达到消除车内静电的目的。

  静电放电器分两类,一种是对地的接地式放电器,一种是对天的空气放电式放电器。接地式放电器较为传统,它也称为褡裢式放电器,这种对地的褡裢式放电器形同倒车雷达,固定于车尾,放电器末端接触地面,从而将静电导入地下,这也是日常一些车辆后面拖在地上像一条尾巴的那种物体。而对天的空气静电放电器则粘贴在汽车尾部,是一种形似天线的物体,也叫“除静电天线”。其外观比较新颖,有些更因可以和车载天线共用而广受欢迎。业内人士建议,两套都装的话,防止静电的效果要比单装一种要强得多。

  此外,市面上还有一种小巧的静电释放棒,通过接触金属瞬间释放静电。静电放电器种类繁多,其市场售价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功能基本无差异,主要是外观的不同带来价格上的变化。

  小贴士

  奇招妙术巧“治”汽车静电

  稀释甘油擦车身

  有一种更省钱的办法是将稀释后的甘油把车身擦一遍,可以让车辆保持一段时间无静电。

  仪表台铺湿毛巾

  用一块湿毛巾铺在仪表台上,利用阳光的照射使得毛巾内的水分迅速蒸发,从而提高车内的湿度,也不失为对付静电的绝招。

  手放墙上抹一下

  出门开车前先去洗个手,或者先把手放在墙上抹一下消除静电。为避免静电击打,可用小金属器件(如钥匙)、棉抹布等先碰触大门、门把、水龙头、椅背、床栏等消除静电,再用手触及。

  少开内循环空调

  内循环空调使得本身已很干燥的车内更加存不住一点水分。建议半开着窗(避免让风直接吹在身上),即使身上有些微汗也不要紧,适当促进汗腺的分泌对皮肤反而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