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经济半小时:聚焦重庆开县井喷一年后村民生活

2005-02-04   来源:经济半小时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2月3日播出了聚焦重庆开县井喷一年后村民生活的节目,以下是节目内容:

  今天我们的系列报道《这一年,你还好吗?》,要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重庆市开县的一个偏僻山村——晓阳村。2003年12月23日夜里,就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一场灾难悄然降临。

  开县井喷回顾

  2003年12月23日晚十点左右,隶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川东北气矿罗家16号天然气井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大量含有高浓度、剧毒硫化氢气体的天然气喷出并扩散。

  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石油行业最大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井喷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243人死亡、2142人中毒住院治疗、65000名居民被紧急疏散,经济损失6432万元。)

  井喷事故发生地的晓阳村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由于事发时正值冬季,村民都是从睡梦中惊醒,不知该往何处逃生,加上山区交通不便、通讯不通,最终有177名晓阳村村民踏上了不归之路。

  (一夜之间 家破人亡晓阳村145户家庭面目全非)

  晓阳村将近一半的家庭在事故中失去了亲人,村里一下多了100多座新的坟头,当我们走在晓阳村的山野小径,这些新坟常常触动着我们。而晓阳村的村民们,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情景,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伤痛之中。

  村民找政府

  一场飞来横祸彻底打破了晓阳村的平静和安宁,将近一半的家庭在事故中失去了亲人。面对人间最沉痛的打击,晓阳村村民能否承受住重创,井喷事故会不会给这个原本就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小山村雪上加霜?晓阳村的命运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的记者带着这个疑问回访了晓阳村。

  井喷事故发生后,重庆当地政府尽最大努力对灾民进行了安置,并且组织了多个工作队到受灾严重的地区进行慰问。随着灾民的顺利返乡、遇难者赔偿工作的展开,晓阳村村民的生活似乎又逐步回复了正常的秩序,但是谁也想不到,新的危机接踵而至。

  2004年2月到3月间在高桥镇政府门口经常出现大量的村民,当时正是井喷事故发生后,善后处理工作最紧张的阶段,然而就在赔偿款陆续到位的同时,为了能尽快得到赔偿款,大量村民等候在镇政府门口。

  谭祖科,晓阳村5组的村民,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和妻子都要到镇政府去一趟。

  谭祖科说“晓阳村村民那个时候确实心情不好,那个时候没想到什么反正人家去我也去”

  37岁的谭祖科原本和妻子一直在大连打工,井喷事故中,他一共失去了母亲、大哥等8名亲人,其中,三个子女的遇难几乎让他和妻子崩溃。

  他说“以前我的孩子是那么高了

  以前我孩子最大的14岁,最小的9岁”

  巨大的打击让谭祖科夫妇难以承受,他们能够想到的唯一解脱方式就是去找政府说一说。

  谭祖科说“好象肚子里有一股火,说说话消消气就没事了”

  高桥镇党委副书记 向晓华说“要说闹事,纯粹说是闹事也说不上,反正就是发泄,内心的那种不平衡,失去亲人的那种悲痛,发泄了以后,他心里面才平衡一些  好受一些”

  高桥镇党委书记 廖瑞卿说“他们不是找政府什么麻烦,而是的确一时的心态难以平衡,创伤太大太大”

  张世连

  1991年就开始在外打工的张世连是村里公认的能人之一,眼前的这栋房子就是1995年他用打工挣的钱盖起来的,当时,村里没有人不羡慕他。不过井喷过后,他和妻子再也不愿回到这里了。

  “下面凡是在家里面的,都全部一个也没逃出去,就这一块的有的起来都没有跑出去,像这家,这家(死了)四个,这家也是四个,这家也(死了)三个,这家两个  那边那个也是” 张世连指着不同的家庭说。

  这次井喷,张世连的父母和一对儿女同样也全部遇难,屋后不远的一块空地上,四个人的墓碑格外醒目。

  井喷过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张世连每天都要到老屋这里来转一转,有时一呆就是大半天。

  屋前空地日渐荒芜,曾经生气勃勃的小院也是杂草丛生,看到这些,张世连常常忍不住泪流满面。

  最让张世连灰心的是,贫穷的家乡依然贫穷,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虽然没有像其他村民那样上政府讨说法,但在张世连内心,他已经做好了离开晓阳的准备。

  故救援结束了之后,世人瞩目的晓阳村很快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对村民来说,平静之下,是他们走不出的伤痛。晓阳村在事故中死去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现在老人没有了,孩子没有了,年轻人要离开这里,失去了欢笑的晓阳村,似乎也失去了未来。

  向晓华素材

  面对各种灾难,我常常听到一个词,灾后重建。但是,对身处灾难中的人们来说,这个词的涵义,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村庄,还有他们心灵中的家园。所以,在去晓阳村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遭受灭顶之灾的山村,究竟如何开始它的重建之路?在晓阳村,我们就认识了一个记录了这一过程的乡镇干部。

  高桥镇副书记向晓华业余爱好摄影,他用自己的积蓄买了台家用摄像机,而且养成了一个习惯,把平时看到的都拍下来。井喷过后,他被派到晓阳村当驻村干部,他用手中的摄像机见证了晓阳村最艰难的时刻。

  向晓华说“三月份以前还在闹事,无心工作,无心生产,使我们办公无法正常进行,我们就不能按时吃饭,曾经有时我们一天,就吃一包方便面,还没有开水”

  向晓华回忆说,变化是从2004年3月开始的,那个时候,随着补偿资金的到位和社会各界的慷慨捐赠,高桥镇启动了以通路、通水、通电话为内容的“三通”工程。这项工程要解决的就是晓阳村民反映最强烈的基础设施问题。

   

  他说“三月份过后,我们号召积极投入灾后重建,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  带着他们投入了灾后重建,使他们得到了感化,的确我们以党员基层干部来带头,搞灾后重建,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然后慢慢感化他们,他们逐步,一个两个,十个八个,越来越多参与了灾后重建”

 
 
 
  
 
 
  在向晓华拍摄到的30多盘磁带中,记录下了晓阳村村级公路修建过程中,村民态度发生的一个微妙变化。

  向晓华说“我们刚开始灾后重建的时候,群众很不相信,刚开始就是两三个党员参加,参加我们的规划,最后我们实施的时候,也是极少数的党员参加,就一天一天慢慢慢慢的,看到我们付出实际行动了,一天比一天人多,一天比一天人多, 前后花了三个多月,整治这条公路,最后达到了百多人,每天有百多人在工地上搞灾后重建 整修公路”

  三个月的灾后重建,解决了困扰晓阳村二十年的行路难、饮水难和通讯难。村民生活的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

  (整个灾后重建工程中,高桥镇共安排资金3250万元,整治维修村级公路293。3公里;为灾区24个村7800户村民接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解决了了人饮问题;新装程控电话300门,晓阳村受灾最严重的村民家家都装上了电话)

  曾经大闹镇政府的谭祖科利用在外打工的技术也参与了村里的饮水工程建设。

  就在日复一日繁忙的工作中,心头的创伤也在一点点地愈合。

  向晓华说“现在就好受一些,因为毕竟来说我们是要得享受了嘛”

  现在,村里的公路、自来水和电话也都通了。但仅仅有了路,并不能让晓阳村走出悲伤。缝上这道伤口,还要靠晓阳村自己。

  张世连当村支书

  井喷事故发生后,在中石油集团和开县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失去亲人的家庭拿到了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的赔偿。此外,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社会各界给遇难者家属捐赠了上万元的财物,一年间,高桥镇共获得各类财物补偿价值超过5000万元。物质的丰富能够让晓阳村人振作起来?那些曾经准备离开的村民是否愿意留下来?

  三通工程改变了晓阳村的面貌,也让人看到了晓阳村新的希望。物质生活的改善只能缓解灾民的情绪,如何让他们真正摆脱阴影。

  井喷事故后晓阳村出现的一个新变化。按照当地习俗,死去的亲人要埋在自己房屋的周围,于是,漫山遍野的新坟成了井喷后的晓阳村最引人注目的景象。

  冷漠的坟墓带走了亲人,也似乎带走了生气。遭受重创的晓阳村人需要物质安慰,更需要精神上的振作。谁来带领他们走出低谷呢?

  开县高桥镇镇委书记 廖瑞卿

  他说“当时我们考虑到井喷前井喷后的支部书记周克安同志年事已高,已经近退休的年龄了,而在晓阳村我想找一个比较合适的,而符合晓阳村现实发展的支部书记惟有他”

  高桥镇党委书记廖瑞卿看中的是晓阳村村民张世连。

  “虽然他是高桥的一个山区农民,而通过在外面打工,接受了外面社会的一些影响,视野开阔,回来过后我与他只接触了一次,从接触当中认为该同志有一定的经济发展头脑”

  然而,此时此刻的张世连满脑子想的都是外出打工。在井喷事故中失去父母和儿女后,晓阳已经成了他的伤心之地。

  廖瑞卿说“第一次找他,他根本不愿意,由于当村支部书记确实经济待遇很低  而且政治待遇也不高,第一次我是跟我们一个副镇长到他家,当时他说‘我肯定要出去’,而后时隔半个月,大概是五月中旬的时候,我又去找他,当时他正好跟他的爱人因一点口角争执,并且他的爱人已经跑出去,回来过后,我跟张世连反复说,你钱挣得再多,但还是要一个思想上的寄托,如果说在家能够和你爱人一起生下一个孩子就是你最大的希望和寄托”

  廖瑞卿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张世连,在三次上门做工作后,张世连终于转变了想法。

  廖瑞卿说“通过三次做工作终于同意留在家”

  当上村支书后的张世连似乎有忙不完的事,眼下春节快到了,他要慰问村里的孤寡老人,要安排农田水利建设,还要看望放假回家的学生。更多时间,他是和村民们商量,怎样能够尽快富起来。

  张世连:“我们有这个设想,是不是在家里,根据我们这里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搞一些农业方面的种植方面的包括养殖方面的项目”

  现在这个时候各地的村干部,都在走访五保户问寒送暖,张世连这时也正忙忙碌碌的为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准备钱、酒和米面。灾难一年之后,晓阳村终于开始回归正常的生活。而新的希望,正在这种艰难的回归中悄然孕育。

  孩子

  张世连过去在广东打工的时候,每个月能挣三千多元,现在当上了村支书,他每个月工资只有两百元。但张世连告诉我们,他喜欢现在的工作。晓阳村,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村民,也在用勇气和努力,重建曾经失去的家园。他们不会离开这里,他们要在这里重新找回希望。

  11月到12月间,晓阳村先后有七个在井喷事故中失去孩子的家庭新添人口,就在张旭出生后的十七天,谭祖科也生下了一个女儿。

  2004年12月底,当记者再次见到谭祖科的时候,他正抱着刚刚满月的女儿。

  他笑着说“醒了 你想干什么”

  就是这个稚嫩的小生命,成为谭祖科现在最大的安慰。只要在家,他几乎就一直抱着孩子不愿撒手。

  “晚上老哭,白天还行”

  其实就连谭祖科自己,晚上也常常睡不好,每每听到自己小女儿的哭啼,他常常想到在井喷中失去的三个孩子。

  他说“睡也睡不着,到时晚上十二点就醒了,有时还梦见他们,到现在还梦见他们那肯定了,最近两三内年肯定是丢不了的”

  但在白天,谭祖科是幸福的。看着怀里的孩子,谭祖科和他的妻子满脸微笑,新的生命像希望一样,在一天天成长,过去的伤痛虽然难以忘怀,但正在渐渐淡去。

  村支书张世连是晓阳村另一个刚刚当上父亲的人。为了让小宝宝的第一个冬天过得更暖和一些,张世连特意买了一个电暖气,这几乎花掉了他一个月的工资。过去打工的时候,张世连和他的妻子习惯了省吃俭用,但现在,他们觉得钱并不重要。

  何先春(张世连的妻子)说“因为以前我们在外面打工,家里出事没在家里,所以想到这些东西,就不愿意他出去打工了,不愿他出去打工了,打工经济条件好,是经济条件好,但是钱再多,对我们现在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最关键的是需要自己家人团聚在一起你觉得现在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

  张世连的妻子何先春紧紧抱在怀里的就是他们2004年12月1日刚刚出生的儿子,为了生下这个孩子,36岁的何先春成了晓阳村第一个剖腹产的高龄产妇。家里没了老人,张世连在外面又很忙,何先春一切都是自己打理。但对于这夫妻俩来说,再累再苦都是幸福的,因为这个孩子的诞生真正为他们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张世连的家里,我们没有看到一张照片,也找不到任何过去生活的影子。而张世连本人,也不愿回忆井喷前的生活,更不愿多谈和井喷有关的话题。

  张世连说“想过就是,他们毕竟已经去世了,失去了也不能复生,只是我们包括所有的遇难者家属活着的应该好好地活着,坚强地活着”

  张世连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有阴影的环境里,这个环境充满阳光,他给儿子取名叫张旭。

  他说“井喷过后 中年得子,就说我们的一切,也是从头开始,就好象那个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从头开始”

  (2004年11月到12月的两个月间,晓阳村有七户在井喷事故中失去孩子的家庭新添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