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上海市特大事故案例二十例

2009-08-21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案例一 大中染料厂苦味酸爆炸事故

  1950年4月21日,苦味酸(爆炸物品)生产车间在反应锅出料时发生猛烈爆炸,死亡10人,重伤7人,炸毁厂房400平方米。由于当时在场参加生产的操作工人和管理员全部遇难,无法了解事故过程的真实情况。事后经化学工会会同染料同业公会、化工染料公司、中华化学工业会、交通大学和有关厂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调查分析,认为事故主要原因是反应锅内配料用量不准,操作温度太低,使料液部分固化硬结,在出料时因旋塞不通,工人用铁条疏通,结块的苦味酸受到剧烈摩擦冲击而引起爆炸。

  案例二 万里造漆厂苯乙烯反应缸爆炸事故

  1959年3月13日,苯乙烯车间将乙烯通入五号反应缸与苯合成乙基苯,压力从每平方英寸5磅增加到8~9磅时,反应缸破裂爆炸,产生大量白烟,仅隔1分钟左右,又发生第二次爆炸燃烧,现场有3人被烧死,3人重伤,6人轻伤。事故主要原因是反应缸不耐压又任意提高操作压力,大量苯蒸气与反应物引起容器爆炸,散发的易燃气体又遇附近明火而引起第二次爆炸燃烧。而生产现场没有一点防爆安全措施。

  案例三 上海船舶修造厂涂漆火灾事故

  1960年10月11日,舾装车间漆工3人在“吉士纳”轮第四舱旁板的保温层企口板上涂刷“水罗松”,不久又有4人相继下舱参加涂漆工作。当时有一漆工在距隔舱铁板1.5米处发现火苗,即呼喊失火。其余几人闻声后都准备抢救,但因火势蔓延迅速并冒黑色浓烟,使人不能接近,其中4人见状相继逃上甲板,还有3人因救火未能及时逃出而被烧死。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死者中有2人曾在操作现场吸烟,并将未曾熄灭的火柴梗丢落在刚漆过“水罗松”的木板上而引起燃烧。该项涂漆工程原定用“水柏油”涂刷,后为加快进度改用了“水罗松”,增加了操作危险。

  案例四 天原化工厂液氯钢瓶爆破中毒事故

  1966年7月1日上午,有一只1吨液氯钢瓶放在四号磅秤上计量灌装,当磅称计量在920公斤时液氯充不进去,包装工抽真空时真空管上结霜增多。经与整瓶工联系共同检查,未发现该瓶有异常现象,就将该钢瓶入库,事后只作了口头交班。到了傍晚用户来厂提货,就将这只钢瓶吊上卡车,当时发现钢瓶漏气,又从车上吊下。仅隔几分钟,该钢瓶突然爆破,氯气大量冲出,现场有多人中毒昏倒,并殃及附近工厂职工及居民、行人。共造成3人死亡,1人重度中毒,142人受到毒害。事故主要原因是包装工未想到新磅秤会失灵而造成灌装过量,险情没有及时排除。钢瓶在存放过程中,液氯随着温度升高压力急剧增加而导致钢瓶爆破。

  案例五 上海第三钢铁厂钢水钢渣爆炸事故

  1973年8月2日,转炉车间一号转炉夜班工人接班后,忽视上一班被迫停产检修,炉内尚有1吨多钢水和约5吨钢渣的情况,只看到炉膛开始发黑,为加快冷却以便及时修炉,经车间领导同意,采取向炉内浇水冷却的办法。水浇了约1小时左右,炉内突然发生爆炸,大量的高温蒸气和钢水、钢渣、炉衬耐火材料以及冷却水箱一起冲向操作平台,致使在平台上、仪表室内的工人、干部15人严重伤亡,其中4人死亡,3人重伤,8人轻伤。事故主要原因是违章冒险作业,造成炉内灼热的钢水、钢渣遇水淋而爆炸。

  案例六 市建五公司采用升板法新工艺建设厂房时发生坍塌事故

  1974年7月20日,上海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507工程队和机械施工队施工的上海玻璃器皿一厂5层升板结构厂房,最上面的一层楼板提升到20.5米标高,5层楼板均处于临时搁置状态。当检查层面板上的一根井架缆索刚接紧后10分钟,正值雷雨前刮阵风,出现朝北倾斜,不到1分钟就全部倒坍,压死15人,受伤31人。事故主要原因是采用升板法新工艺建筑设计有错误,在施工过程中又没有采取临时加固措施,23米长的柱子处于悬臂状态,楼板提升后柱子的竖向荷载已接近受力极限,加上刮风和施工质量不好,使柱顶位移增大,导致群柱失稳而倒坍。

  案例七 上海第一钢铁厂煤气中毒事故

  1976年2月23日,第三转炉车间煤气加压站甲班5人接班后,烘包组停用煤气,15分钟后,烘包组又需用煤气,经打铃给加压站,接连打铃3次,未见加压站回铃信号。烘包组一操作工就前往联系,当走到加压站大门口时,见里面气雾弥漫,有2人倒地。当即呼人抢救,结果有15人中毒,其中5人不治死亡。由于加压站当班操作工全部中毒死亡,对当时具体操作情况难以了解。据事后现场调查分析认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加压站操作工在调低煤气压力时误操作,反而使煤气压力升高而冲破水封,造成煤气大量外泄,迅速将计器室包围起来,引起加压站的5名操作工在处理事故时相继深度中毒死亡。

  案例八 上海隧道建设公司第一工程队轮胎爆炸事故

  1978年10月19日,104施工队吊车司机、起重工、电工共5人进行“海港72型”轮胎式起重机的大修工作。电工在车厢上装灯,司机和起重工为校正行走制动器在拆卸右前轮盘时,突然发生轮胎爆炸,司机和起重工共3人腹部、头部分别受到剧烈冲击,不治死亡。由于事故瞬息发生,没有目睹者,事后经分析判断,事故的主要原因是3人在拆卸吊车右前方轮盘过程中,由于内外钢圈的分离,使内胎的张力超过了钢圈的紧压力而引起爆炸。

  案例九 上海市住宅建设总公司一公司高处坠落事故

  1981年11月3日,住宅一公司103工程队承建的共和新路永兴路口高层住宅三号房工地,7名工人在降模平台浇注第二十层东北角一间屋面混凝土。当料斗卸完此平台最后一罐混凝土时,降模平台西北角吊杆联接螺栓断裂,降模平台倾侧,西南角、东南角吊杆受冲击相继脱落,只留下东北角一根吊杆拉住已倾卸掉全部荷载后的降模平台,致使在平台上施工的5名工人连同平台上建筑材料从屋面56米高处坠落至25.2米高处的第十层楼面上死亡。同台操作的另2名工人,因迅速用手抓住滑模模板及槽钢,幸免于难。事故主要原因是悬吊降模平台用的吊杆部分是利用旧的,由于改制加工不当,剪力板未能进槽,孔对不准,工人在安装吊杆时上面一只螺栓装不上螺帽,只吃进1~2圈丝牙,紧固螺栓失去作用,承受不了降模平台的重量,导致平台倾翻。

  案例十 上海市五四农场化工二厂硝酸高位槽爆炸事故

  1982年4月8日,静电防止剂操作工3人上班未对设备检查即投料开车。在将塑料桶内硝酸用真空泵吸入高位槽时,吸了3~4分钟,仅吸1公斤硝酸。当时发现硝酸进反应锅的管道旋塞未关闭,就把旋塞关好,再用两台泵抽了10分钟,仍只抽入硝酸8公斤。几分钟后硝酸高位槽发生爆炸,冲击波炸掉屋顶,炸毁部分设备,在场的2名操作工被炸死亡。事故主要原因是由于硝酸高位槽出料开关和反应锅进料液倒入硝酸高位槽,与多量硝酸反应生成硝酸异丙酯爆炸物,再进一步激烈反应而发生爆炸。

  案例十一 上海海运局“大庆53号”油轮爆炸事故

  1982年5月5日,上海海运局油轮公司所属“大庆”53号油轮,在为上海石化总厂陈山码头卸油后空放秦皇岛途中,经山东省石岛附近海域时,该油轮轮机部领导未经船长批准,布置焊工在机舱补焊活水蒸汽冲洗管(补焊孔仅有米粒大小),焊工先在活水泵旁的一块铁板上试了三下后,即在冲洗管上烧焊。焊工二次焊补后拿下面罩时,发现活水管阀头处冒出烟火,当他刚走几步,就听到一声爆炸声。接着又发现被焊的冲洗管在剧烈抖动,约3~5分钟后,又一次发生爆炸。船体顷刻向右倾斜,火焰直冲天空百余米。约过50分钟后,船体全部沉没。49名船员随船落水,其中41人被山东省长海县海洋岛公社两艘渔轮救起(有12人已经死亡),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438万元。据分析,冲洗管与油舱联通,因此冲洗管内随时充满可燃性气体,只要接触明火,管内的可燃气体就会延烧到油舱内,引起油舱爆炸。这次油轮爆炸是在动火前把管内残水放掉了,油舱爆炸时又炸通了货泵间,波及其他各舱引起第二次爆炸。

  案例十二 上海水产供销站硫化氢中毒事故

  1982年7月20日,鱼品厂咸鱼加工场三十一号池进行清除池底渣脚。先由1人下池,舀满1桶污水后即由他人起吊。当时下池者感到臭味难闻,两眼灼热刺痛,无法忍受,曾两次离池休息。后由另1人协助一起下池工作,瞬时两人同时晕倒在污水中。在场的其他工人发现后立即呼救,经3人下池抢救也都相继晕倒。此时施救人员多人立在池中扶梯上形成救人的传递线,下面的人被救出后,在扶梯下端的施救人员也晕倒在池内,几分钟内交替下池,下去一个晕倒一个。最后经戴上防毒面具下池,才将池内晕倒人员全部救上来,前后历时10分钟左右,造成4人死亡,4人重度中毒,6人轻度中毒。事故主要原因是池内腐败的鱼品分解出硫化氢积存在池底,操作人员和施救人员不懂毒物知识,未用防毒面具致发生多人连续中毒。

  案例十三 吴淞化肥厂浴室热水箱爆炸事故

  1983年8月13日晚,二车间乙班下班前,当班副值班长按常规打开进热水箱的蒸汽阀加热,为工人下班洗澡作准备。19时10分女浴室有9人进入洗澡。19时25分副值班长发现热水箱放空管蒸汽大量冒出,在去关蒸汽阀的途中,突闻一声巨响,置于女浴室屋顶的热水箱发生爆炸。屋顶7块空心水泥预制板被震裂坍落。正在此浴室洗澡的9人被压伤和烫伤,造成2人死亡,3人重伤,4人轻伤。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锅炉供汽压力升高未及时调节,加之热水箱进汽管原为1英寸管,后经改为2英寸管,与透气管不相匹配,造成受压爆炸。

  案例十四 上海崇明县第三航运公司521船沉没事故

  1985年2月8日,上海崇明县第三航运公司521船在纪文路内河装卸区装运钢材后,于2月9日凌晨1时45分启航开往崇明。因途中遇大风,造成舱里钢材移位,导致船舶倾斜进水沉没,船上6名船工落水后全部遇难。经查,这起事故的客观原因是遇到大风,主观原因是该船装舱不合理,影响了船的稳定性,当遇到风浪冲击时,舱内部分钢材移动,导致船体倾斜进水。该船也没有配备通讯报警设备,当船遇难,船工落水后未能得到及时抢救,6名船工落水后冻死。

  案例十五 志丹路污水泵站硫化氢中毒事故

  1986年4月7日上午8时45分,志丹路污水泵站一排水工为排除闸板下面的一粒石子,因用力过猛,将闸板抽出,大量污水流出,随即污水中的硫化氢气体也大量溢出,1名操作工当场中毒昏倒。在场的其他职工在毫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奋力抢救,一连4人又相继中毒倒下。其时,恰有一民警路过此处,在他指导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下去抢救中毒者才避免再扩大伤亡。这起事故有5人中毒死亡。据分析表明,由于企业平时缺乏对职工进行事故应急救护的培训,污水泵站虽备有防毒面具,但职工均不会使用,在紧急情况下,更不知道要戴着防毒面具下去抢救,而是凭着一股热情盲目施救,由此扩大伤亡。

  案例十六 上海市化工物品运输公司槽车氯气外溢事故

  1986年5月16日,上海市化工物品运输公司1辆槽车到天原化工厂为和丰织造厂装运次氯酸钠,结果误将盐酸当次氯酸钠装运到浦东和丰织造厂,当盐酸从槽车内放入次氯酸钠池时,引起剧烈反应,一股强烈的氯气从池内溢出,致使职工和附近居民60余人受到氯气吸入的侵害。据查,这起事故的原因是槽车在装运过程中,从开票、凭票发货、出厂查验货票单据、收货单位的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必要的手续均未严格执行查验手续。

  案例十七 上海铁路局第三工程公司触电事故

  1986年6月17日,沪杭外环线嘉定段工程指挥部一辆15吨卡车到真如料库装运圆木。当时第三工程公司用1吨吊机协助吊装,并请随车来的民工一起帮助推吊车。由于直接的通道被堆存的方木堵塞,吊机只能绕道从高压线下通过。当吊机行经料库北侧道路由西向东推进时,吊机的起重臂顶端碰到了裸露的1万伏高压线(高9.68米)移动吊机的8人当即触电倒地,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4人轻伤。事故主要原因是料库道路不畅,高压线两侧没有防护设施和警标,吊机司机在移动吊机时又未将吊臂降落,致与高压线相碰造成触电。

  案例十八 内环铁路曹杨路道口火车与汽车相撞事故

  1987年4月18日凌晨4时16分,一辆63路公共汽车通过道口时,正好遇上一辆开来的火车头,发生相撞,造成4人死亡,8人重伤,32人轻伤,公共汽车报废,交通中断1小时39分,直接经济损失20余万元。这起事故是由于道口员疏于职守,当班时打瞌睡,火车头通过道口时未放下拦杆。

  案例十九 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炼油厂小梁山球罐区爆燃事故

  1988年10月22日,夜班操作工在14号球罐开阀放水时,将液化气与水一起排出。保安人员发现车间有异常气味当即找当班班长询问,当操作工关闭脱水阀门时,液化气已外溢约9.7吨。保安人员再次找到班长要他处理,同时又向保安队书记反映,再经保卫科、值班室给班长电话询问,如此转来转去,贻误了处理时机。凌晨1时17分通过污水池扩散的罐区西墙外民工工棚的液化气与明火相遇,在连续爆炸声中,南北约30米,东西约220米的地带腾起熊熊大火,造成26人死亡,15人受伤。事故主要原因是焊工违章操作,按规定放水时进口阀应切换开关,可是操作时阀门却全部打开,跑气后班长又未及时处理;现场有15个瓦斯超标报警器均未投入使用,失去了早期报警手段;球罐区民工棚内设有明火炉灶也无人制止,终于酿成巨祸。

  案例二十 上海船厂二氧化碳外泄窒息事故

  1990年1月22日下午1时许,浦西分厂船体车间装配工2人登上即将完工的“青松岭”轮,准备继续进行上午尚未完成的厨房油罩移位工作。在行至甲板右舷第五货舱附近时,看到同组的1个外包工坐在后桅屋的二氧化碳灭火站室内,就一起进入。当带班装配工正向外包工布置任务时,发现同行的装配工在推动二氧化碳控制瓶瓶头阀操纵杆,立即呼喊不要乱动。与此同时,气控瓶头阀已被开启,随着“蓬”的一声,机舱灭火系统的128只钢瓶中的93只钢瓶的二氧化碳气体迅速通过管道系统和布置在舱内的33只喷嘴,施放到机舱各个部位。当时在机舱内工作的共有39人,纷纷向舱内扶梯等出口跑离。由于气体在瞬时形成一片白雾,有18人未能及时跑出,昏倒在机舱里。约经3刻钟,昏倒在机舱内的18名作业人员和7名抢救人员被全部救出,结果有7人死亡、18人受伤。事故主要原因是要害场所钥匙未认真交接管理,人员可以随便进入;装配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任意拨弄安全设备而肇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