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活着的和逝去的——孙家湾“2·14”矿难带来的思考

2005-06-10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人的本性,在特殊时期、特殊场合,就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一览无余。

——记者手记

 

 

矿难后“富裕”起来的人

2月25日中午,孙家湾矿海州立井显得很静,整个矿区都很静,静得你不敢高声。救援工作已经结束,214个矿工兄弟走了,整个矿山像一个受了重伤的狮子,失去了往日的生气和活力。

王德印家大门口还贴着红红的春联,春节的喜庆气息,在这个普通矿工家门口凿凿地昭示着。这家的主人王德印在以后余生中,不知道每个春节将如何度过,特别是正月初六,阳历2005年2月14日那个下午。在这个下午,他惟一的儿子王雷和他的弟弟王德福死于矿难,而他被烧成重伤,现在正躺在阜新矿总医院的病床上,幸运的是他脱离了生命危险(进入医院时医生认为他只有20%生还的希望),和死神擦肩而过。

王德印家的故事是徐世刚老人向记者讲述的。徐世刚先给我拿出了外孙王雷过去的照片,那是一张彩色两寸标准照片,照片上年轻人很帅气,带着几分清秀,散发着一股青春活力。如果在路上你遇到他,你绝不可能把矿工这两个字与他联系起来。可就是他,2004年7月,与父亲、母亲一起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那个在我国很北面的小县城来到孙家湾矿上打工,为的是多挣点钱、为的是好好操办自己2005年5月1日即将举行的婚礼。

徐世刚老人看到自己外孙的照片后,泪水无声地掉了下来,掉在了破旧的棉被上。老人说,自己外孙媳妇特别好,没过门就对老人很孝敬,家里很满意未来的儿媳妇(这份孝敬,老人不知道日后能否再有权享受到)。徐世刚老人说家里出了事以后,又闹出了新的不愉快,听后令人无奈、难受、心寒。

王德印在这次矿难中,失去了儿子和弟弟王德福,同时他还有一个在矿上打工的弟弟王德兵,幸运地逃过此劫。其实,王德印一家并不是黑龙江人,而是山东人。只是前几年,投奔到黑龙江岳父徐世刚家。王德印本人还包括自己的儿子和两个弟弟,都是自己山东的本家兄弟招呼过来的,在这次矿难中遇难的山东籍矿工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个本家招呼过来的。这个本家现在很是懊悔,他很难再回到自己家乡,面对父老乡亲。

徐世刚老人止住泪水继续向我讲述了姑爷王得印的弟弟王德福的更加不幸的遭遇。遇难时王德福31岁,在8年前结了婚,可结婚没两个月,新婚媳妇突然不打一声招呼消失了,8年间他的媳妇就没有再露过面。可就在矿难发生后,这个与王德福还存在着夫妻关系,但已经身为某歌厅当红小姐的媳妇,由于交际甚广、信息灵通,突然回来了,在8年后以一个“正宗”家属的身份出现,揽到8万多元抚恤金后,又迅速地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人海之中。不知道天堂中的德福知道此事后将作何感想,“遗憾”的是他再也见不到人间这一出闹剧了。

王德印的另一个弟弟、王德福的哥哥王德兵,拿着弟弟王德福剩下的抚恤金,带着老婆孩子和捂着鼓鼓的钱包,“没有顾得上”去看看在医院里躺着不知死活的大哥王德印一眼,就急匆匆地回山东老家去了,临走时说是着急把抚恤金交给远在山东年迈的老母亲。

生活,有时显得那样无情、冰冷,让人无所适从。人的本性,在特殊时期、特殊场合,会被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一览无余。

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多是阳光满怀的,像王德福媳妇那样的人毕竟不是我们生活主流,古哲冯梦龙说得好:劝君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灵。在我们现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关爱、互相帮助的,这种爱在矿难发生后不断地涌现着,让我们感动,足以涤荡去我们心灵深处刚刚萌生的不快和阴霾。

矿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黄菊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对此次矿难作出重要指示,并委派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到现场进行指挥抢险和慰问。国家安全监管局和辽宁省、阜新市各级领导,都到现场进行抢险和指挥。

在阜新矿总医院五楼一间病房中,伤势较轻已基本痊愈的老矿工刘运海,指着床头柜上几袋奶粉对我说:“小伙子,你看看这是五龙矿一对退休老俩口,给我们送来的(礼品),这真的让我很感动!比给我们啥都强,这真的让人感动啊!我问他们名字,他们什么也不说,我真的很感动!”刘运海一口气说了三个“感动”,我的心里顿时暖乎乎的,一股热流在涌动。

据报道,矿难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解囊:清河门矿捐款15万、某多种经营公司捐款20万、某下岗职工捐款20元……

爱,在矿难后无声地传递着……

 

灾难后的选择

打车去海州立井,路上巧遇几辆挂黑纱的车,匆匆驶过。

“去采访的吧?”出租车司机问我。我点头应是。

“一个东北小山村,两次轰动全球”。

小山村?我不解。

“对呀,那年艺苑歌舞厅着大火烧死200多人,美国电视报道说东北一个偏僻小山村火灾,死了200多人”。

我这才意识到司机说的是1994年发生在阜新市艺苑歌舞厅的特大火灾事故。1994年11月27日13时20分,阜新市艺苑歌舞厅由于刑某使用报纸燃火点烟,不慎致使沙发起火,而后施救不当,造成火势蔓延、然后扩大,当时舞厅内有304人,其中71人幸存、233人死亡。

十多年后,这个“小山村”又一次轰动了全球。灾难过后,除了带给我们创伤,还有冷静地思索,灾难之后我们应更好地总结什么?反思什么?

出租车司机说:“真的很惨啊!几十人同时火化的时候,得排多长一排啊?每年正月十五,阜新是最热闹的,今年很多活动没搞,你看道两旁的树,每年都挂彩灯的,今年没有了!”车子在颠簸中前进着,在一个铁路道口前停了,有一列小火车拉着煤缓缓地驶过,煤是阜新的经济支柱,在阜新很多人都与矿有关,阜新人有句谚语“百里矿山,千里井下”,一说在东西一百华里长的阜新市有很多矿山,二说这些矿已经开采了很多年,很多竖井都很深,开采越来越来难。阜新这个辽宁省转型的代表城市之一,目前还离不开煤。煤在这座城市有着特殊意义,可就是因为煤,阜新又一次轰动全球。

从海州立井采访回到阜新市区已经华灯初上,我住的宾馆对着一个很大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毛主席雕像,这样的雕像在东北很多城市能看到。“咚、咚、咚……”一阵鼓声把我吸引到窗前,很多老人穿着秧歌服开始聚集,没多久这些老人随着鼓点开始舞动,伴着大红绸子很好看。广场上人流穿梭、灯火辉煌,俨然一副热闹景象。

转身打开电视,阜新矿业集团电视台正好播出矿上的新闻,主要是报道这次矿难救援和安抚家属的情况,电视中矿领导强调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今后的要求。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节目播出时我看到最后一排一个与会者,已经低着头,睡去了……

住在海州立井附近的李大姐和丈夫,在附近的露天矿负责拣煤工作,每个月俩人工资加在一起才有400多元,有时扣去各种费用还不到,最惨的一次一个月两人扣去各种费用后剩了9元钱。我问他们为什么不下井呀?下井挣钱多啊!李大姐说,她不想让自己惟一的闺女早早没了娘、没了爹,听起来让人觉得心酸。在阜新当地电视台看到一条广告说,阜新矿正在大规模招工,条件不高。在矿难发生后,很多矿工纷纷背上行李回老家了,造成了一时“民工荒”。李大姐不能走,她的家在这,她要守候自己快倒塌的屋子。有关部门3年前就开始搬迁矿井附近的居民,李大姐说看着自己左右邻居一个个都搬走了,很着急。因为没人没钱“走关系”,她只能看着邻居一个一个搬走。用她自己的话说,现在我们的搬迁不是整块整块地搬,而是搛小苗式地搬迁。对刚刚发生的矿难,她不想多谈,她说她只想拣好煤、供女儿上学、等待搬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怎样经营一座城市,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在讨论。可是否有人在讨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场灾难后,该如何营造一种氛围,并不刻意地制造一种萧杀的冰冷,而是对一次灾难的集体哀思和反思,让这座城市(这个地区)的灾难很好地被铭记,以至后人不再步其后尘呢?莫斯科发生劫持学生事件后,很多市民自发走上街头在遇难者遇难的地点献花、默哀。欧洲足球五大联赛风靡全球,如果遇到不幸事件,球赛开始前会全场默哀,有时为纪念某英年早逝的队友,球员们会全体臂缠黑纱。这是一种纪念、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文化。这里绝对不是说我们人民不善良,中华民族的善良品质是几千年的传统,这样的血在我们身体里一代代流着。可一场大灾难过后该如何去面对?是木然,还是我们手牵手、彼此相依呢?这里讲的是一种意识,一种对逝者的尊重的意识。那么,我们每个公民该如何身体力行?政府该如何导向?我想非一日之功,但是日后的必然。(文中人物均用化名)

上一篇:盲井之“盲”

下一篇:走进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