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业务合作

正己烷危害防治

2010-11-18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1正己烷的识别

  在现实工作场所,将正己烷作为商品名的公司是极少的,因此要做好正己烷的防治,我们不仅需要熟知它的危害,更需要掌握透过清洗剂、去渍油这样的商品名称去判别正己烷是否存在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减少和杜绝正己烷带来的危害。针对这两个方面笔者就曾在大型电子公司推行去“正己烷”项目积累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正己烷识别的方法。

  1.1必须建立健全化学品MSDS文件体系

  1.1.1MSDS的内容

  化学品MSDS(化学品技术说明书或物质材料安全资料表)是化学品生产商编写的化学品说明书,内容包括十六大项的内容(《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GBT16483-2008》)

  a.材料名称和生产商联系方式

  b.具有哪些危害

  c.化学成分

  d.紧急处理措施

  e.灭火措施

  f.泄漏处理措施

  g.搬运和储存

  h.暴露控制和个人防护

  i.理化特性

  j.稳定性/反应性

  k.毒性

  l.生态信息

  m.处置方法

  n.运输

  o.法规标准

  p.其他信息

  1.1.2MSDS的重要性

  这十六项内容,作为化学品的基本信息,对化学品的运输、存储、使用、废弃过程;对泄漏、火灾或者中毒等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另外对于化学品危害、危险控制以及防护都有较为详细的要求。可以说,作为非专业人员,MSDS是我们了解化学品特性从而采取相应措施的基本依据。但是在完善化学品MSDS文件体系时,还存在许多问题。

  1.1.3目前MSDS文件体系存在的问题

  1.1.3.1MSDS文件缺失: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作为化学品基本信息说明书的MSDS往往残缺不全;有的化学品有MSDS,有的没有,特别是进口化学品,进口商无法提供MSDS或只提供生产商所在国文字的MSDS。

  1.1.3.2MSDS内容有问题:即使有MSDS的化学品,其MSDS的内容有时也经不起推敲,往往是编写者抄写相近化学品的MSDS而编写的,往往有前后矛盾、数据雷同等问题。无法做到一种化学品对应一份MSDS。

  1.1.3.3MSDS不合规:MSDS的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16项内容,或者关键内容缺失,缺乏成分信息、危害浓度、毒理学等资料,还有进口化学品的MSDS在翻译过程中的偏差等。

  1.1.4完善MSDS文件体系的解决办法

  1.1.4.1排查公司所有使用的化学品,对照MSDS清单,查询缺少MSDS的化学品。

  1.1.4.2联系化学品采购人员,将缺少MSDS的化学品清单发给采购,由采购人员向生产商索要化学品MSDS,并制定时间表进行追踪。

  1.1.4.3MSDS格式审查,对不符合国家关于MSDS标准《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GBT16483-2008)》的,要求相关化学品的采购人员重新索要符合国家标准的MSDS。

  1.1.4.4MSDS内容审查:对于MSDS的内容前后矛盾、关键数据缺失或者成分不清的,需要相关化学品采购人员重新联系生产商更新MSDS。

  只有建立健全了化学品MSDS文件体系,才可以对化学品进行有效管理,为后续的危险物质正己烷的排查、预防打好基础。

  1.2正己烷排查及含量确定

  1.2.1筛选含有正己烷的化学品

  作为一般使用单位,认识所使用的化学品的特性,主要是根据化学品MSDS,而在实际使用过程是,化学品的MSDS通常是以商品名称或者代号命名的,所以查找化学品中是否含有正己烷,特别需要查阅以下几类化学品的MSDS:作为清洗剂、清洁剂或去渍油的易燃液体(通常是第三类危险化学品等有机溶剂)。主要是查看MSDS中,第三大项“化学成分”中所提到的诸如“正己烷”、“己烷”、“烷烃”、“C4~C6”等内容的,可以初步判定该化学品可能含有正己烷。

  1.2.2检测正己烷含量

  一般生产化学品厂家为了保密,产品成分一般都比较模糊甚至不写,如果要知道所怀疑的化学品中正己烷的含量的话,就需要联系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正己烷检测的一般步骤分为取样、送样、检测、获得检测报告等。

  通过排查和检测,确定所使用的化学品中正己烷的含量,为防治正己烷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2正己烷的危害控制

  常见的风险控制方法从强到弱有消除、替换、降低、隔离、控制、保护、减少暴露和纪律,下面将一一阐述以上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及效果:

  2.1消除:

  改进原有工序、工艺,从而直接消除使用化学品正己烷的工序,优点是彻从根本上消除了员工使用正己烷的健康风险,困难在于生产工艺、工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反复论证的过程,在经费允许的范围内,以不影响产品生产的前提下,消除产生正己烷使用风险的工艺或工序。

  2.2替换:

  正己烷事故频发,对员工的身体健康伤害比较大,而使用正己烷的工序无法彻底消除的情况,就需要考虑使用低毒性、低风险或无毒无风险的化学品溶剂替换正己烷。优点是消除了正己烷使用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不足之处就是产生了新的安全健康风险,同时也需要投入经费进行论证,确保产品的品质不受影响,另外需要考量的是,新替换的化学品的成本是否过大。

  笔者曾经推行过钢板清洗剂无正己烷等有机溶剂的项目,取代正己烷的是高效水剂浓缩性清洗剂,该清洗剂的优点是不含有机溶剂,挥发性小,健康危害比较小,另外有与采用了浓缩液体,用量也比较少,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使用成本及清洗效果都可以满足要求。不过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作为水剂清洗剂,虽然不含有剂溶剂,但其本身呈弱碱性,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另外作为浓缩液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以1:4的比例添加清水,需要加强手及皮肤、眼睛的防护。两弊相衡取其轻,采用了新型的水剂清洗剂,可以有效降低了职业风险,避免了人员中毒等事故的发生。

  2.3隔离:

  正己烷的挥发性强,在无法采用消除、替换的措施时,就需要考虑采取隔离的方法。使用时隔绝作业人员与正己烷的接触,包括正己烷蒸汽的吸入。

  在清洗钢板时,采用密封性好的钢板清洗机,清洗以后还自动吹干,避免正己烷挥发到空气中,危害人体健康;而一些机器设备的零件清洗时,在通风柜或者手套箱中进行,清洗完毕,晾干后才可以取出。优点:避免了作业人员与正己烷的接触。缺点是投入比较大,需要新建钢板清洗室和设备零件清洗保养室。

  2.4控制:

  将正己烷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浓度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表一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第328项正己烷,TWA(8小时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100mg/m3,STEL(15分钟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180mg/m3,为降低使用场所正己烷的浓度,可采取控制正己烷的使用量、采用密闭容器防止正己烷的挥发,加大新风量及回风换气量,以及转移使用地点等措施。同时加强正己烷浓度监测,建立超浓度报警系统等。优点:较前几种措施易于施行,论证时间比较短。缺点就是员工还是会接触到正己烷,一旦浓度过高,还是有比较高的中毒伤害的风险。

  2.5保护:

  作为保护员工不受伤害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是抵御正己烷伤害的最后防线。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也是需要参考正己烷的MSDS,以下防护要求取自一份正己烷的MSDS中第八项,暴露控制和个人防护:

  2.5.1呼吸防护:

  2.5.1.1500ppm以下:供气式呼吸防护具。1100ppm以下:连续流动供气式、全面型供气式自携式呼吸防护具。

  2.5.1.2未知浓度:正压自携式呼吸防护具、正压全面型供气式呼吸防护具辅以正压自携式呼吸防护具。

  2.5.1.3逃生:含有机蒸气滤罐之气体面罩、逃生型自携式呼防护具。

  2.5.2手部防护:

  防渗手套,材质以类橡胶、聚乙烯醇、Telfon、Viton、4H、Chemrel、Responder、CPF3、Tychem10000为佳。

  2.5.3眼睛防护:

  化学安全防溅护目镜、护面罩。

  2.5.4皮肤及身体防护:

  上述材质之连身式防护衣,工作靴。

  工作场所应提供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培训员工如何使用这些劳动防护用品,注意事项及保养要求,强化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并督促员工自觉佩戴好劳动防护用品。优点:简单易行、投入小。缺点:需保证防护用品处于有效状态,一旦失效或者使用不当,极易引起员工伤害甚至中毒。

  2.6减少暴露:

  缩短暴露时间,对使用正己烷的岗位,减少作业人员使用正己烷的时间和频率,减少正己烷对员工的伤害时间。优点:易操作。缺点:未根本上防止员工接触正己烷,一旦工作量大,员工体质降低的情况下,极易收到伤害。

  2.7纪律:

  制定正己烷操作的标准操作规程,培训正己烷使用人员,确保所有员工使用正己烷时严格遵照操作规程,避免盲目操作和冒险作业。同时注意工作场所的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消除安全隐患,降低职业危害风险。

  总之针对正己烷的危害控制,用人单位需要从公司使用正己烷的实际情况操作切实有效的方法,同时各类方法也不是孤立施行的,可以协同作用,从而取得“1+1>2”的理想效果。

  3正己烷的治疗

  3.1正己烷职业病体检

  3.1.1单位体检:单位体检分为岗前体检和年度体检以及离岗体检。

  3.1.1.1岗前体检:

  正己烷作业人员上岗前应对其进行岗前正己烷职业病体检;

  3.1.1.2年度体检:

  用人单位应组织正己烷作业岗位的员工进行年度职业病体检;

  3.1.1.3离岗体检:

  用人单位对离开正己烷作业岗位的员工,进行的正己烷职业病体检。

  3.1.2个人职业病体检:

  根据国家标准《职业接触正己烷的生物限值WS/T243-2004》,检测接触员工尿液中2,5-己二酮的浓度,浓度值高于35.0kmol/L(4.0mg/L),则处于正己烷超标的状态。正己烷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头痛、头晕、乏力、胃纳减退等。正己烷中毒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正己烷职业病体检。

  3.2正己烷中毒判定

  根据《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GBZ84-2002》对正己烷职业病体检异常着进行判定,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低于轻度中毒、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及重度中毒。

  3.2.1低于轻度中毒者:长期接触正己烷后无周围神经损害体征,但具有以下一项者:

  3.2.1.1肢体远端麻木、疼痛,下肢沉重感,可伴有手足发凉多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头昏、头痛等

  3.2.1.2神经—肌电图显示可疑的神经源性损害。

  3.2.2轻度中毒:

  上述症状加重,并具有以下一项者:

  3.2.2.1肢体远端出现对称性分布的痛觉、触觉或音叉振动觉障碍,同时伴有跟腱反射减弱;

  3.2.2.2神经—肌电图显示有肯定的神经源性损害。

  3.2.3中度中毒:

  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以下一项者:

  3.2.3.1跟腱反射消失;

  3.2.3.2下肢肌力4度;

  3.2.3.3神经—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并有较多的自发性失神经电位。

  3.2.4重度中毒:

  在中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以下一项者:

  3.2.4.1下肢肌力3度或以下;

  3.2.4.2四肢远端肌肉明显萎缩,并影响运动功能。

  3.3正己烷的治疗

  3.3.1治疗原则:

  脱离接触以及中西医综合疗法,辅以针灸、理疗和四肢运动功能锻练等。慢性正己烷中毒的治疗应使用综合疗法,包括脱离接触、保证患者有足够营养、给予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活血化瘀、通络补肾的中药、及辅以针灸、理疗和四肢运动功能锻炼等。

  3.3.2后续处理:

  低于轻度中毒和轻度中毒者痊愈后可重返原工作岗位,中度及重度患者治愈后不宜再从事接触正己烷以及其他可引起周围神经损害的工作。如需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按《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16180-2006》处理,共分为10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