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业务合作

石化企业职业卫生管理

2010-12-0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职业卫生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和劳动者权益,为企业安全生产和职工健康服务的重要工程,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生产经营工作的必然需求,与生产唇齿相依。企业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形成了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直接危害劳动者的健康,因此必须加以预防。石化企业存在的有害因素种类较多,不仅有硫化氢、氨、氯、苯、甲苯、二甲苯、汽油、液化气、二硫化碳等有毒物质,而且存在粉尘、噪声、高温等物理性因素,长期接触这些有害因素,就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损害,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要树立安全卫生与生产协调发展的思想,履行职业病防治职责,建立健全劳动保护、职业卫生防护等制度,承担自身的管理责任。企业各部门要联起手来,坚持职业病三级预防原则,抓好职业卫生工作。避免一些企业不惜以牺牲劳动者健康为代价追求高额利润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使领导和职工从上到下都认识到职业危害是一个慢性积累的过程,克服重“工伤”而轻“软伤害”(职业病)的旧的思想观念,不要拿劳动者的健康生命作赌注,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职业病方针。首先要建立职业卫生三级管理网络、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从公司到二级分厂到车间都必须明确职业卫生专兼职管理人员,建立管理职责和管理规定。制订出企业的长、中、短期职业卫生工作计划,使职业卫生工作早日步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不再成为企业生产的薄弱环节,每年年初制订方针目标,年底由公司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考核,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奖惩。避免由于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职工健康危害。

      《职业病防治法》的正式实施,充分表明了国家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视,对职工身体健康的重视,使我们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有法可依,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有了保障。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劳动者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责任与义务,结合本单位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管理规定等的学习,使劳动者认识到身边的职业危害,认识到自己可能会患的职业病及不良作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因而积极主动预防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拒绝无防护措施的有害作业。同时,促使企业积极主动提供相应职业病防护措施和设施,改善职工的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健康。

      1.应急教育 发生事故及新装置开工前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卫生知识教育。

      2.普及教育 将宣传教育作为预防工作的重点,使劳动者掌握本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及防护,不良作业方式和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3.分层次教育 首先,要针对职业危害比较严重的场所,重点加强自救互救的培训,按照制订的急性化学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演练,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减少对生命财产的危害和损失。其次,要对企业的领导者、管理技术干部等安全生产的决策者,组织指挥者进行教育,加强他们对职业安全卫生法规政策的掌握和理解,使他们在决策、组织和指挥生产时不发生损害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违章行为。

      总之,无论通过何种方式的教育培训,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企业和劳动者从“要我防护到我要防护”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自觉主动进行防护。使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职业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作用和长期效应,树立健康教育是生产力,是综合效益、是安全生产源头的观念。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和不被他人伤害。

      据调查分析,由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与预防职业病的资金投入之间的比例为7∶4∶1,即如果企业发生职业病和职业性损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7,那么在发生这些损害之前就对生产中的职业性危害因素进行治理,所需投资只有4,如果企业在新建时就将预防职业危害的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考虑,其投资仅为1。因此,加强建设项目的预防性卫生监督是消除和控制职业危害的根本措施。从源头控制职业危害主要有四项措施,职业危害预评价,即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进行预测性评价;落实“三同时”制度,即建设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设计审查,确保将预评价提出的防护措施建议和要求落实到建设项目的设计中;竣工验收评价,建设项目在试运行期间,通过对建设项目存在的苯、硫化氢、氨、氯等化学毒物,粉尘及噪声、振动、辐射等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进行测定,对除尘、排毒、通风、照明等各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辅助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管理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