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人的因素又占重要地位,因此,职业安全教育的任务,就是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以便把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或把事故的严重性降低到最低程度。
一、发生事故的三种主要原因
1.不安全的条件
1)使用有缺陷、无防护装置的设备;
2)不符合安全条件的环境;
3)设备缺乏检查、维护和保养。
2.不安全的行为
操作人员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分类,不安全行为有:
1)没有监督人员在场时,不履行确保安全的操作与接受警告;
2)用不安全的速度操作机器和进行作业;
3)使用丧失安全机能的装置;
4)使用不安全的器具代替安全器具,或用不安全的方法使用器具;
5)采用不安全的装载、配置、混合和连接方法;
6)在不安全的位置进行作业及持不重视安全的态度。
3.不安全的管理
1)管理不严,制度流于形式;
2)安全制度不完全,安全规程不具体;
3)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和防护措施,这将在以后各章中分别讨论。这里只提出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即共性的问题。有些是为了预防事故,有些则是在发生事故后采取的应急措施。
1)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的法令和规定进行建设,并取得主管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
2)在资金许可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对危险岗位实现无人操作或远距离控制。
3)选用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设备。
4)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
6)工人上岗位前经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
7)在发生意外事故时有报警设备、消防设备以及充分的防护抢救设备。远离城市的企业应有独立的水源。
8)有良好的通讯联络及交通工具,以便一旦发生事故,及时联系抢救。
9)有从上到下对安全工作重视的良好风气和责任感。
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我国对安全生产的指导方针是:"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些方针正确地反映了生产和安全之间的关系。2002年6月,我国在原有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基础上,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进一步明确规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尽一切可能为劳动者创造安全、卫生的工作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以及各种技术措施,积极克服生产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和不卫生因素,预防伤亡事故和职业性中毒事故的发生,使劳动者能在安全、卫生的条件下,顺利地进行生产。
另一方面,安全工作不仅要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要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安全工作做好了,劳动者就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生产,就能为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预防,从内容上讲有三大对策:首先是工程技术对策。即通过增加安全投入来实现本质安全;其次是教育对策,对特殊岗位的员工要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安全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是管理对策,一方面政府要进行强制监管,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控制度。从过程上讲,也有三大对策,分别是事先预防、事中应急和事后惩戒:事先预防最重要;而灾难一旦发生,就要有应急措施;最后是事后惩戒,惩戒也是为了预防。
此外还有应急预防、应急预案,对于应急预防不可掉以轻心。首先要有应急计划;其次要明确应急组织系统的建设,事先要有周密的组织,包括现场如何处理、人员如何疏散等;三是要有资源与技术保障,如消防用具、逃生的防毒面具等;四是要有良好的与外界通讯的渠道,以保证发生事故时能及时与外界沟通,组织救援。
四、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关系
在人们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后,人们也更加关心他们所用产品的安全性。美国国会在1972年通过了消费品安全法并建立了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我国1990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明确了产品质量与安全生产的责任关系。
正确规定产品的安全设计、安全结构和产品的可靠性,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全可靠的产品提高了产品的信誉和竞争能力,也提高了产品的经济效益。许多产品经过使用检验,如不安全可靠,购买者可以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这对促进改进产品设计和产品构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单纯的经济罚款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在国外由于产品设计不合理、不安全而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时,消费者在法律上有权获得经济赔偿。我国已经实行了产品合格证制度,并规定了产品实行三包等制度。家用电器还成立了检测中心,只有通过检验证明产品安全时,才颁发生产许可证。各个企业都设有检验部门,规定了只有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出厂等保障消费者安全等具体措施。国家成立的消费者协会也为维护消费者利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法制工作还不健全,对由于设计和制造中的缺陷而造成的不安全产品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尚无明确的处理办法。随着我国法制工作的逐步完善,以及人们对产品安全性能的要求日益重视,企业对产品的安全使用所承担的责任将逐步明确。在保证产品质量中,安全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上一篇:职业安全事故的原因
下一篇:个人防护用品的影响因素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