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从事具有职业危害工作的作业人员的营养

2011-02-1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放射线作业人员的营养

  从事放射线作业工作,由于工作中经常接触放射线照射,可使机体发生辐射损伤,造成一系列生理的和病理的改变,而体内某些功能的紊乱,可使多种营养素受到破坏和消耗,甚至发生营养不良。由于消化功能受到放射线影响,往往使食欲下降,体重持续减轻,出现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不平衡。这样又可增加机体对辐射的敏感性。

  可见营养状况与放射损伤之间是相互影响的g放射线作业人员在公休期间,虽然已经脱离辐射环境,但所受的放射线损伤后果如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以及营养缺乏症,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g因此,配合药物和各种保健措施的作用,提供较为完善合理的营养,对于防治辐射损伤,改善代谢功能,促进康复,增强抵抗力,降低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2苯作业人员的饮食保健

  苯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主要用于有机溶剂、稀薄剂和化工原料,接触苯的工作主要有炼焦、石油裂化、油漆、染料、塑料、合成橡胶、农药、印刷以及合成洗涤剂等。苯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吸入体内,是一种神经细胞毒物,可损害骨髓,破坏造血功能,毒性很大。

  (1)苯作业人员在膳食上应首先保证合理的平衡膳食,在此基础上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在吸收苯蒸气的情况下,饲喂低蛋白饲料的动物其生长发育远比高蛋白组差。苯的解毒过程主要在肝脏进行,一部分系直接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结合而解毒,而膳食蛋白质中含硫氨基酸是体内谷胱甘肽的来源,因此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膳食对预防苯中毒有一定作用。

  (2)苯作业人员膳食中脂肪含量不宜过高,因为苯属于脂溶性有机溶剂,摄入脂肪过多可促进苯的吸收,增加苯在体内的蓄积,并使机体对苯的敏感性增加。

  (3)碳水化合物可以提高机体对苯的耐受性,因为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中可以提供重要的解毒剂葡萄糖醛酸。在肝、肾等组织内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易于随胆汁排出。

  (4)人体负荷试验表明苯作业人员体内维生素c贮量较普通人低。动物实验亦观察到苯中毒时血和尿中维生素c含量均降低,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故摄入量应予以提高,有人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c150毫克。为预防苯中毒所致的贫血,还应适当增加铁的供给量,并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上述维生素有促使白细胞回升的作用。

  3汞作业人员的营养

  汞的主要接触作业有汞矿开采和冶炼、仪器仪表制造、电器器材制造、化工、军火及医药等。

  汞及其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进人人体。职业中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吸人汞蒸气或化合物气溶胶。进食汞污染的食物或饮水也可引起中毒。金属汞易溶于类脂质,汞蒸气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并很快进入组织中。汞进入血液后,与血清蛋白及血红蛋白结合,蓄积在肾、肝、心、脑中,引起这些脏器的病变。汞与蛋白质的琉基(—sh)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可使含琉基的酶失去活性,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由于慢性汞中毒可引起蛋白尿,使机体不断丧失蛋白质。另外肝脏、肾脏受到的损害也需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提供修补、再生。因此膳食中应有足够的动物性食品和豆制品,这些食物含有较高的甲硫氨酸,其中的琉基可与汞结合,从而保护含有琉基的酶的活性,减轻中毒症状。

  除蛋白质外微量元素硒与维生素e对于汞中毒均有明显的防护作用。硒可维持肝、肾细胞内谷肮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能减轻中毒症状。硒还能束缚汞并与蛋白质的琉基结合,使汞不能到达靶细胞而产生毒性作用。维生素e除了能防止汞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外,还能提高硒的营养效应。有试验供给汞作业人员高蛋白、低脂肪膳食,能明显修补肝细胞损伤,防止脂肪肝,改善肝功能。含果胶较多的胡萝卜,也能使汞加速排出,减轻中毒症状。在调配日常膳食时,应选择含硒较高的海产品、肉类、肝脏等,含维生素e较多的绿色蔬菜、奶、蛋、鱼、花生与芝麻等。

  4高温作业人员的饮食与营养

  盛夏酷暑,高温条件下劳动、工作的人员,在饮食和营养方面应当多补充一些水分、食盐和水溶性维生素等。

  高温作业人员热量消耗大,出汗多,身体的生理代谢往往发生一些改变,如唾液和胃液分泌减少,胃酸浓度降低等。从事高温工作的人员每人每天出汗约3000~5000cc,最多的可达8000~10000cc(500克等于500cc),超过常人出汗量的5~7倍。由于汗液的大量蒸发,机体内所需的钾、钠、钙等无机盐以及水溶性维生素也随着汗液跑掉。汗液中含有0.1~0.5的氯化钠(食盐),高温作业人员有时一日内随汗丢失的氯化钠可达20~30克,超过了人体一日摄入量的2~3倍。如果不及时补充所排掉的水分和氯化钠,将会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出现一系列病理现象。早期有食欲不振、恶心、头昏、头晕、疲乏无力、四肢酸困、体力下降,严重时引起血液浓缩,甚至发生抽筋或中暑昏倒。

  那么,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天应该补充多少水分和食盐呢?一般来说,每人每天至少应补充水分5000cc左右,补充食盐15~25克以上(食物中含的盐在内)。补充的方法可以经常喝点盐开水,每500克水中加食盐1克左右为宜。还可以喝盐茶水、咸绿豆汤、咸菜汤和含盐汽水等等。这样既可消暑解渴,又能及时补充必需的食盐。饮水原则是多次少量,每次饮一二茶杯为好,不要喝得过多过快,这样可减少汗液排出,有利于增加饮食。

  为了保护高温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饮食与营养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平衡膳食,总热量应较一般工人高出15%左右,即中等体力劳动者每日3300~3500千卡,重体力劳动者每日4000~4500千卡。在每日的膳食中应有一定比例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或豆类蛋白。对高温作业人员的维生素供给,首先应补充维生素b1、b2、c等水溶性维生素。高温作业人员要尽可能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瓜果,可以预防某些维生素缺乏病。

  5夜间工作人员的饮食与营养

  夜班作业工作多在人工照明或光亮度低的环境中从事生产、工作或生活,比如报社夜班编辑,印刷、纺织业的工作人员等。

  有些夜班人员由于体内生物钟(昼夜周期)的改变,不能适应新的时间节奏,会感到睡不香、浑身无力、精神萎靡、吃东西没胃口。因此,在饮食安排上需要动一番脑筋,改善饭菜质量,以保证夜班工作者吃饱吃好,满足其能量的消耗。

  充足的热量

  营养学家认为,营养合理首要的一条,就是摄入的总热量必须满足需要量。成年人每日基本热量的需要量为2400千卡,一般工作者(男性,体重65 千克)大约需3000千卡左右,而体力劳动者如钢铁工人(男性,65千克),则每日热能供应需3600千卡。夜班工人除了早、午、晚餐外,还要吃一顿夜餐,为了刺激和增进食欲,在主食品种方面要多换花样。蔬菜烹调用油应以素油为主,因为荤油太腻会影响胃口。适量增加含优质蛋白质的瘦肉、鱼虾、蛋类及豆制品的供应。还可增加一些酸辣菜以刺激食欲和调剂胃口。

  多供给富含维生素 A 的食物

  上夜班眼睛容易疲劳,而维生素A 参与调节视网膜感光物质——视紫质的合成,能提高人体对昏暗光线的适应能力。维生素A 大多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特别是动物的肝脏中含量最多,其次是蛋黄、鱼子、鱼肝油、牛奶。植物性食物如胡萝卜、韭菜、菠菜、南瓜、黄豆、红薯、番茄等所含的胡萝卜素被人体摄入后,在小肠黏膜和肝脏胡萝卜素酶的作用下可转变为维生素A 。此外,夜班工人对于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 的需要量也较多,应适量补充。缺乏维生素B1,可引起食欲不振、呕吐、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谷类、果皮和种子胚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 缺乏维生素C ,可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疲倦、急躁,出现牙齿出血、体重减轻等症状。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C 。

  补充蛋白质

  夜班工人劳动强度高,能量消耗大,应注意蛋白质的补充。动物蛋白最好能达到蛋自质供应总量的一半,因为动物蛋白质中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这对保障夜班工人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都是很重要的。

  合理安排用餐时间

  以夜班时间为晚上10点到次日清晨6点为例,早餐的时间可安排在6:30~7点,午餐的时间为11~12点,晚餐的时间为下午4~5点,夜餐的时间为子夜12~12:30 。有些工人因贪睡而放弃午餐是不合理的。

  6受噪音影响的建筑工人的营养保健

  打桩工人接触高频噪声,噪声不但能引起听觉损害,还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可出现头昏、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易激动、耳鸣、耳痛、心悸、心律不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职业性噪声性耳聋。打桩工人要提高抗噪声能力,因此,这类人的饮食营养也很重要。

  ⊙ 平时应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肉类、蛋类、禽类,每日可选食一两种,还可选食豆类(黄豆、绿豆、红豆)或豆制品。

  ⊙ 多食富含维生素C 的水果,如柑、橙、草梅、猕猴桃、山楂、刺梨和新鲜蔬菜以及富含 B族维生素的胡萝卜等。

  ⊙ 适当饮用含咖啡因的茶、咖啡、可乐等,这类饮料有保护听觉系统的作用,可减轻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7辐射环境饮食营养

  急性放射病是在短时间内大剂量的射线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损伤范围广,伤情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受照剂量越大,伤情越重。主要表现为造血功能障碍、出血、感染及代谢紊乱,故称造血型或骨髓型放射病。若照射剂量过大,超过10gy以上,除有造血功能严重障碍以外,最主要的损伤发生在胃肠道的胃肠型放射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型放射病。有关内容可参考骨髓移植。

  一、营养素平衡:各营养素之间的适当配比,即供给平衡饮食,是发挥营养效用的关键,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生热营养素在总热能摄入量的分配比不合适时,可能影响氮代谢。因此,既不能因为碳水化物和脂肪对蛋白质利用有节约效能,就降低蛋白质的必需供给量,也不能在碳水化物和脂肪热能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蛋白质营养而使体内蛋白质不能被充分利用。辐射损伤时,营养素平衡更为重要。动物试验表明,过低或过高供给蛋白质或脂肪都会使动物辐射损伤加重或恢复延迟,甚至死亡率升高。营养素比例以碳水化物55%,蛋白质15%~20%,脂肪25%~30%,氮热比值以1:0.63~0.84mj(150~200kcal)为宜。除生热营养素间要保持适当比例外,各种维生素之间也要维持营养平衡。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pp与热能代谢有密切关系,这几种维生素需要量常随总热能消耗量升高而增高。仅增加其中任何1种维生素,都不能得到预期的营养效果。矿物质的营养平衡问题尤为重要,体内钾、钠、钙、镁等离子浓度须合适,否则不能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轻者损害健康、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元素与其他营养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锌对许多营养素包括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谢都有重要影响。辐射损伤时,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在内,过量或不平衡,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饮食选择:在配制饮食时要注意食物的量,不能超过病人的耐受量,否则易引起消化吸收不良,特别是假愈期病人食欲较好,饮食量更应注意逐渐增加。同时要注意饮食性质,以少渣极细软的高蛋白半流质饮食为宜,可给予牛奶、鸡泥、蒸蛋羹、氽小肉丸等,各种食物均应切碎煮烂,不用易产酸产气的、生冷的、油煎炸的及粗纤维多的食物,以减少对消化道刺激。烹调方法采用蒸、煮、氽、烩、炖、焖等。匀浆饮食呈糊状,极易消化吸收,且渗透压不高,对胃肠粘膜无刺激,可起到保护胃肠道的作用。在选择食物方面可选择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以及对辐射损伤有防治作用的食物,如牛奶、蛋、肝、花菜、卷心菜、茄子、扁豆、胡萝卜、黄瓜、番茄、香蕉、苹果、酵母等。适量饮茶,有助于抗辐射。

  8铅作业人员的饮食保健

  铅及其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冶金、蓄电池、印刷、陶瓷、玻璃、油漆、染料等行业。铅作业的危害主要是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蓄积在体内,主要以不溶性正磷酸盐沉积在骨骼系统中,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损害。

  (1)由于铅可促进维生素c的消耗,使维生素c失去其生理作用,故长期接触铅可引起体内维生素c的缺乏,甚至出现齿龈出血等缺乏症状。在与铅接触时,若能同时给予大量的维生素c,则可延缓铅中毒的出现或使中毒症状减轻。这可能是由于大量维生素c补充了体内维生素c由于铅所造成的损失,并可与铅结合成浓度较低的抗坏血酸铅盐,降低铅的吸收,同时维生素c还直接参与解毒过程,促进铅的排出。铅作业者每日维生素c的供给量应为150毫克。

  (2)蛋白质供给量需充足,因为蛋白质不足可以降低机体的排铅能力,增加铅在体内的贮留和机体对铅中毒的敏感性。而充足的蛋白质,特别是富含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等的优质蛋白质,对降低体内的铅浓度有利,可减轻中毒症状。故蛋白质的供给量应占总热能的14%-15%,并需要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

  (3)膳食脂肪摄入量应适当限制,以免脂肪促进铅在小肠中的吸收。

  (4)接触铅的人员还应当多摄入水果、蔬菜,其所含的果胶、膳食纤维等降低肠道中铅的吸收。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应增加这些维生素的供给。

  9接触化学毒物作业人员的营养需求

  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常存在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其中有许多是有害有毒的化学物质,如农药、粉尘、铅、汞、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化学物质长期、少量进入机体,就会引起各种毒性反应,破坏机体生理功能,甚至发生严重病变,并将影响胚胎发育,导致畸变或死亡。

  在生产环境中接触有毒化学物质作业人员的营养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可能发生职业中毒,出现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症状。而机体的营养状况与化学毒物的作用及其结果具有密切的联系,许多毒物如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二氧化氮、氯乙烯等均可形成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引起生物膜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结构,使之失去功能甚至发生癌变,但是,多种营养素具有一定的解毒、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由此可见,合理的营养措施,能提高机体各系统的抵抗力,增强对有毒化学物质的代谢解毒能力,减少毒物吸收并使其转化为无毒物质排出体外,有利于康复和减轻中毒症状。同时应该注意,当从业人员已与有毒化学物质脱离接触,但以前进入机体的化学物质如硅尘、铅等,或蓄积在体内继续发生毒性作用,或身体各系统器官由于受到毒物的损害而尚未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因此仍然需要提供合理营养,针对毒物的化学性质、配合药物和保健措施,采取饮食营养手段进行排毒。

  10农药作业人员的营养

  常用的农药为有机磷和有机氯,人在从事农药(特别是有机磷)的生产、包装、搬运、配药、喷洒和播种等各个环节都可因接触到农药而引起中毒。农药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侵入体内,在体内蓄积引起一系列急、慢性中毒症状,损害神经系统和肝、肾等实质性脏器,出现倦怠、食欲不振、头痛及震颤等全身症状。

  蛋白质对农药毒性有明显的作用,蛋白质供给不足,可加重农药的毒性。膳食中蛋白质充足时可提高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加快对农药的分解代谢。碳水化合物对农药的作用是间接的,它通过改变蛋白质的利用率和避免蛋白质作为能量而分解,而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体内的脂肪组织可蓄积一定量的农药,缓解中毒症状的出现,但并不能降低农药对机体的损伤作用。

  维生素与农药毒性有关。维生素c能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此外维生素bl、维生素b2、尼克酸、蛋氨酸和叶酸对预防或减轻农药的毒性也有一定作用。

  11高温环境中怎样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

  水和无机盐

  高温环境中保持各种体液的正常含水量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和良好的耐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高温营养中水和无机盐的代谢及其补充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高温环境中的出汗量因当时的湿度、劳动强度和个体素质差异而不同,最多一小时出汗可达1.5升,一天可达10升以上。由于汗液中99%以上为水分,约0.3%为无机盐(成分主要为氯化钠)。氯化钠,主要是钠离子,对保持体液的渗透压和体液平衡,维持肌肉的正常收缩和保持酸碱平衡都有重要意义。因出汗而大量丧失水盐时,可引起电解质平衡的紊乱,如不及时补充,即可出现一系列失水和失盐的症状。

  汗中无机盐除氯化钠外尚有钾、钙、镁等几种盐类,大量出汗也引起这些元素的显著丢失,近几年提出缺钾可能是引起中暑原因之一,因而高温作业者的补钾问题应引起重视。

  高温环境中由于出汗丢失一定量的铁、锌、铜、锰、硒等微量元素,在某些情况下,可加重微量元素的缺乏,如在高温环境中抽纱车间女工常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婴幼儿和青少年,在夏季高温中,出汗过多,而引起锌的不足。因此,在高温条件下,也应该考虑到微量元素的营养平衡。

  高温作业食盐的供给量要增加,每人每日15克—25克,由于高温下因出汗致使钾丢失较多,所以除必要时直接口服氯化钾外,平时膳食中应增加含钾高的食物,如豆类及其制品,各种蔬菜瓜果及鱼类;也可补充含钾的复合无机盐片,使钾的供给达到每日3200毫克,可防止钾的缺乏。因高温环境下人的出汗量较平时呈数倍增加,可出现口渴、疲乏无力、尿少、脉搏加快、体温升高等,因此必须注意水的补充,以少量多次为宜。同时应注意不能单纯补水,要同时补充一些无机盐,否则不但不能改善机体的失水状况,还会加重电解质的丢失。

  维生素

  高温环境中,绝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可随汗排出,尤其是维生素c,其次是维生素bl和b2,有人测定5000毫升汗液中损失维生素c 50毫克,维生素b10.7毫克,核黄素也不少。

  特别是对维生素c研究较多,有人认为维生素c参与了机体的体温调节。热应激时常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和肾上腺维生素c降低,提示在高温环境中维生素c消耗增加。维生素bl和b2,也由于出汗、热能代谢加强和增强高温作业者劳动能力的需要,其消耗量增加。相应的其需要量也应增加。另外,高温环境中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也应该增加。膳食中维生素主要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每人每日供给150毫克—200毫克,维生素bn 2.5毫克—3.0毫克,维生素b2供给3毫克—5毫克,维生素a供给5000国际单位(1500微克视黄醇当量),基本满足机体需要。

  12低温环境作业人员的物质代谢与补充

   温带人到寒冷地区工作后,发生明显的生理变化。短时间暴露在严寒中引起应激变化,也有对长时间在低温条件下气候适应过程的改变。寒冷地区食品生产供给特点,饮食和营养的较大改变,也可对机体生理状态发生影响。为适应寒带地区人员所出现的特殊生理变化,应对其营养和饮食加以调整。

  一、热能:越接近地球两极,气温越低,冬季也越长。我国高纬度地区气温在10以下称为冬季。寒区总热能需要量较温带同等劳动强度者要高,可因寒冷程度、防寒保温情况和体力活动强度不同,最高者可达23.01~25.10mj(5500~6000kcal)。热能需要高主要是基础代谢升高,环境低温使体温放散加速和防寒服装增加体力负荷的影响;基础代谢在寒冷条件下可增高10%~15%。外界低温对热能需要增高有较大影响。低温下出现寒战和不随意动作,也是造成热能需要量增高的因素。如20min寒战,体温可升高0.6~0.8℃,肌肉温度接近中心体温。笨重的防寒服装,增加5~10kg负担。防寒服装不仅增加负重,且活动受限,行动呆笨不协调,使热能消耗增加。

  二、生热营养素:高脂肪饮食虽可提高机体对低温耐受力,但应注意机体能否适应高脂肪饮食。食物总热能为17.57mj(4200kcal),脂肪含量60%时,如提高劳动强度,使热能代谢为负氮平衡时,尿中有酮体排出。对寒冷经过适应后,机体利用酮体作为热能来源。低温时大量增加饮食脂肪量时,必须注意碳水化物含量。寒冷地区饮食脂肪含量可略高,但不宜过高,为总热能35%~40%。美国武装部规定体重70kg轻劳动者,寒区饮食热能为10.25~13.39mj(2450~3200kcal)/d,脂肪占36.6%,碳水化物占48.8%,蛋白质占14.6%。前苏联规定70kg轻度体力劳动时饮食热能为14.23mj(3400kcal)/d,其中脂肪占35%,碳水化物50%,蛋白质15%。寒区蛋白质供给应充裕,不论饮食蛋白质含量高低,突然接触低温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都增加,蛋白质分解加速,极易出现负氮平衡。故寒冷地区蛋白质供给量应适当提高,应占总热能13%~15%,最高不超过20%。应保持合理的必需氨基酸构杨比例,故蛋白总量中动物蛋白应占50%~65%。必需氨基酸可提高机体耐寒能力,蛋氨酸特别重要;因代谢适应过程中,蛋氨酸起作重要作用。

  三、维生素:寒区营养调查发现寒冷条件下,维生素需要量均显著提高,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和维生素d。前苏联曾对寒冷地区居民维生素供给量提出建议详见下表:

  寒冷地区居民每天维生素供给量(mg)

  劳动强度vavb1 vb2vcvppvb6

  中等强度1.52 2.57015 2

  重劳动 1.52.53 100  20 2

  极重劳动1.53 3.5120  25 2

  青年  1.52.53.57025 2

  北极地区维生素需要量比温带地区约增加30%~50%,提高饮食脂肪比例,可使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和维生素b6在体内贮存量减少;表明对维生素需要量增加。东北地区人群维生素c饱和试验,达到饱和需要量比温热带地区高得多,提示有维生素c缺乏。这种缺乏可能因寒冷地区提供维生素c食物较少,同时低温本身也可有直接作用。寒冷刺激后肾上腺肥大,其中维生素c含量也降低,而大量摄入维生素c可缓解此种变化。用豚鼠试验发现维生素c营养水平高的动物暴露于低温下时,直肠温度下降较少,表明对急性低温暴露的耐受性较高,对低温适应过程较快。但寒区新鲜蔬菜水果较缺乏,仅靠天然食物不易满足需要,可在某些食品中加维生素c或直接用维生素c片。维生素a也影响机体耐寒能力,缺乏时大鼠在5℃存活时间缩短。在5℃下生活的动物需要补充维生素a100ug,才能保持长期存活,而25℃时只要5ug;氧化磷酸化也需要充足的维生素a。其他维生素需要量寒区人群每天应摄入泛酸10~15mg、维生素b22~3mg、叶酸1~2mg、生物素200~300ug、胆碱0.5~1.0g、维生素e15~20mg、维生素k200~300ug、维生素p50~70mg和多不饱和脂肪酸5~6g等。

  四、矿物质:寒区容易缺乏的主要是钙和钠,寒区骨折病人骨痂形成速度显著较温带地区缓慢;南方移居北方的居民,血液和骨组织中钙含量降低;外来居民骨组织矿物质组成较世居当地居民为差,可见矿物质代谢对寒冷气候也有适应过程。寒冷地区蔬菜和水果较少,如无充分奶类供给,则很容易导致缺乏矿物质;食盐对寒冷地区居民特别重要。调查表明低温环境中食盐摄入量增加,大量摄取食盐,可使机体产热功能加强。北纬72°居民,每天食盐摄取量冬季29.6±1.8g,夏季27.2±1.4g,相当于温带居民的2倍左右,并未发现血压上升。

  13在粉尘中工作的建筑工人的营养保健

  搅拌工、水泥混凝土工接触水泥、粉尘,长期吸入水泥、粉尘可导致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气管炎,严重的可发生水泥尘肺。要减少水泥、粉尘的危害必须注意饮食营养。

  多吃富含 β-胡萝卜素的果菜,如胡萝卜、南瓜、木瓜、西兰花、芹菜等。

  多食猪血、黑木耳、发菜、海藻、紫菜和银耳等有助于防止水泥、粉尘的危害。

  多食含维生素A 较丰富的动物肝脏、蛋类,可保护呼吸道细胞少受粉尘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