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目的
预防、减少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保护员工职业卫生与健康安全。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车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确定及预防措施的制定工作。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估
通过对车间所有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辩识,主要有:
(一)粉尘类
1、添加剂粉尘
2、电焊烟尘
3、其它
(二)化学物质类
1、硫酸酸雾
2、其它
(三)物理因素
1、高温
2、局部振动
(四)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1、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危害因素:硫酸酸雾
2、导致电光性皮炎的危害因素:紫外线
3、导致化学性皮肤灼伤的危害因素:含酸液体
(五)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的危害因素:硫酸酸雾、紫外线
(六)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1、导致噪声聋的危害因素:噪声
2、导致牙酸蚀病的危害因素:硫酸酸雾
3、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不良作业条件
四、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一)组织管理措施
1、配备专(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日常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4、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5、为员工提供符合规定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6、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7、坚持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教育和危害告知,提高员工自我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二)现场管理措施
1、采用有效的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防护设施,如通风、排毒、除尘、屏蔽、隔离、防护等设施,消除或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者强度。定期检查防护设施的运行情况。
2、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志,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载明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用以提示并告知作业人员做好预防措施的落实。
3、配置现场报警、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以及配套的更衣室、洗浴间等卫生设施。
4、坚持“六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
5、定期检查防护设施的运行情况。监督检查生产作业现场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规范佩带。
(三)卫生技术措施
1、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
2、改进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无毒或低毒的物质替代有毒物质或改造能导致大量产生有害因素的生产工艺过程。
3、落实职业病防治计划,有计划实施整治措施,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
5、落实有害作业过程中的个人防护,作业结束后的防护措施及个人生活中的保健措施。
上一篇:黑火药职业安全及预防对策
下一篇: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