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提供发展的基础,历史给我们必须的借鉴。只有踏实地“继往”,才能有效地“开来”,下面是对我国近代安全生产发展历程的追溯。
1.20世纪初期的劳动保护(1921年-1949年)?
背景:在20世纪初期,我国对劳动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以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八小时工作制,保护妇女、童工的利益为目标开始了早期的劳动保护工作任务。?
组织建设:1921年,成立了劳动组合书记部。?
重要事件: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劳动大会。1925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劳动大会。?
文件建设:1922年的8月间,提出了《劳动法大纲》,1931年11月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举措任务:《劳动法大纲》要求企业主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条件等。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其中提出在“工厂设立医院及其他卫生设备”、“保护女工及儿童”的要求。会议提出八小时工作制、反对一切虐待、改善女工生活、取消包工制、实行劳动保险等要求的劳动保护的要求和任务。《共同纲领》中提出:我国实行8-10小时工作制,保护青工、妇女的特殊利益,实行矿工监察制,改进工矿企业安全卫生设备等。?
世纪初期的劳动保护工作任务,朴素而实在,为保证国家的建设和维护人民的利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保护(1949年-1952年)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劳动立法为主体的劳动保护工作方向得以确立,职业安全卫生事业迅速地得到发展。?
背景:私营企业主惟利是图,“只顾赚钱,不管工人死活”的现象普遍存在;国营企业缺乏经济管理经验和对劳动保护工作意义的认识不足,“重生产、轻安全”的做法非常普遍;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恶劣的劳动条件得不到迅速改善的状况下,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相当严重,1951年的千人伤亡率高达1.85。?
组织建设:1950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了劳动保护部;政府部门、产业部门和工会组织三个系统中分别建立了劳动保护机构。?
工作方式:实行综合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劳动保护政策。?
重要事件:1951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劳动保护会议;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把“安全”与“生产”统一起来,提出了“安全生产”的口号。1952年,国家领导人对劳动部的工作报告中指示:“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是错误的。”?
有效的作法: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宣传劳动保护方针和政策的活动。发动群众开展了全国安全卫生大检查。各级劳动部门和产业部门陆续颁布了一些有关劳动保护的行业法规和制度。?
工作成效:劳动保护工作方针在全国范围得以贯彻。“只顾赚钱,不顾工人死活”、“重生产、忽视安全”的错误思想和观点受到批判。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开始为人们所了解。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劳动保护政策水平和思想水平有了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劳动安全工作的开展。经过这一时期的工作,旧社会留下来的恶劣劳动条件有了很大改变,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发病率大为减少。以人身伤亡事故为例,死亡人数1951年比1950年减少10.7%;1952年又比1951年减少39.1%。?
这一时期的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在前苏联模式影响的基础上,已开始迈出了我国特色的步子。?
3.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时期(1953年-1964年)
背景:1953年起,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
工作方式:1954年,劳动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了劳动保护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明确指出了企业领导人必须做到“管生产必须同时管安全”的责任制原则。?
重要事件:1954年我国首次颁布的《宪法》中,列进了有关劳动保护方面的条款。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著名的三大规程:《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从1953年开始,较大的企业每年都把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列入生产技术财务计划,作为生产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完成。1954-1957年间,由国家颁布的劳动保护法规就有15种,由中央产业部门和各地区分别制定的规章制度,多达300余种。这一期间,国家为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方面的重大问题而拨出的专款,达四亿九千多万元。?
有效的作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和健全了劳动管理机构,小型企业一般也配备了职业安全卫生专职人员。此外,不少产业部门,还颁发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普遍建立三级安全教育制度,特殊工种安全训练制度,安全检查和交接班制度等。防尘工作,开始列入了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议事日程,并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来抓。?
工作成效:安全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对加强劳动保护管理、改善劳动条件、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起了很大作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职工伤亡事故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又显著减少。1957年比1953年下降近一半,是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史上的黄金上时期。?
教训及问题:1958年以后,由于强调了大搞群众运动,生产中冒险、蛮干、瞎指挥风逐渐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受到破坏,工伤事故开始大幅度上升,1960年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事故高峰,伤亡率比1957年上升了三倍多,高达1.1‰。
4.文化大革命期间(1965年-1975年)
背景:把劳动保护诬蔑为“活命哲学”,以破除管、卡、压为名,对安全监察机构及有效的规章制度横加鞭笞,劳动保护工作继1958年大跃进之后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
重要事件:1963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即“五项规定”;197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通知》。?
有效作法:党和政府对“左”倾路线对安全生产的干扰作了坚决抵制。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劳动保护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1958年以来由于生产建设上指挥的错误,使劳动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冲击的教训,着重从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产定期检查以及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等五个方面提出加强劳动保护管理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了“查思想、查纪律、查制度、查领导”的四查活动。?
教训及问题:“文化大革命”破除安全监察机构及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安全工作遭到严重破坏。1972年出现第二次事故高峰,伤亡人数达到历史上最高点(愈6万人),千人伤亡率高达1.18。
5.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改革开放时期(1976年-1991年)?
1976年至1991年间,是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健康、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背景:党和国家拨乱反正,扭转了“左倾”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
重要事件:党、政府和工会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劳动保护工作的正反经验,提出了加强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新措施;1978年及1982年修定的《宪法》,1979年制定的《刑法》,也都列入了劳动保护方面的专门条款;重新制定和进一步完善了诸如:《微波辐射暂行卫生规程》、《工业企业噪声标准》、《工业卫生设计标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条例》、《消防条例》等条例、规程及标准;1983年成立了中国劳动保护科技学会;1985年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
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研究、统筹、协调、指导关系全局的重大安全生产问题,组织重要的安全活动;1985年国家教委把“安全工程”列为高校试办本科专业;1987年劳动部成立了科技委,并制定了全国劳动保护科技评奖办法。?
有效作法: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了“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我国的工业安全事业正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科学管理、系统工程的技术和理论已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安全生产事业在以下五个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1)安全法制建设已有明显进步。除了在国家的《宪法》和《刑法》中有关于劳动安全的条款外,安全生产法已在起草中。1980年开始至今国家已批准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标准近百项。(2)建立劳动保护监察系统。在这一时期,国家决定将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由过去的以行政管理为主,改为以实行国家监察为主,在加强国家立法的同时,建立、健全了劳动安全监察制度,加强了安全监察机构,形成了企业负责、国家监察、行业管理和群众监督四方共建共管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从组织上保证了安全生产不断加强。(3)建立检测检验系统。从1980年开始至今国家已批准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标准近百项。从1985年起,已经开始在一些地区劳动部门建立了检测检验站,专门从事这项业务。(4)建立情报信息系统。作为管理和决策的基础,劳动部已建成了中国职业安全卫生情报信息中心,从1994年起,可与国内国外的一些信息机构进行联网检索。(5)建立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已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上建成了完善的安全工程教育体系,已形成成人教育、学历教育的安全专业人才的完整培训体系。全国已有40多所大学开办安全或劳动卫生工程专业;各地先后建立了60余个劳动保护教育中心;全国已有4000多个企业建立了劳动保护教育室。(6)建立劳动保护科学研究系统。目前,劳动部已成立了劳动科学研究院,在劳动部门已有18个劳动保护研究所,专业科技人员达4000余人。?
主要成效:在1978年到1991年的十余年间,我国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有了稳定、长足的发展,在安全组织机构建设、安技队伍建设、安全教育工作、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制建设、安全科学管理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有的方面甚至是在历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因此,十余年间,我国劳动伤亡事故发生率年年递减。成为建国以来劳动安全事业最为辉煌的时期。
6.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1992年-2000年)?
背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历着企业经营机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对于我们传统的安全管理和运作方式,带了巨大的冲击。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怎样适应这种新的经济体制?这将是我们安全科技及安全管理人员在世纪之交的年代中面临的挑战。?
法规建设: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进展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劳动法》、《矿山安全法》、《消防法》等经过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法律得以颁布实施。?
机构建设:200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组建了副部级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并明确了“三定方案”,国家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起草安全生产方面的综合性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规,拟定有关政策及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规章、规程和安全技术标准;综合管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分析和预测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拟定全国安全生产工作规划,依法行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权,指导、协调和监督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承担的专项安全监察、监督工作;依法行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职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设九个职能司(室),国家对于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得以加强。国际劳工组织在1999年4月召开的第15届世界职业安全卫生大会上,已把我国列入发展中国家伤亡率较低的国家之列。?
7.进入新世纪(2001年以来)?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卫生事业将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将创一个崭新的局面。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四部分第八点有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一段中对安全生产问题作出了专门阐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这表明了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这是前所未有的。?
在2002年的国家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明确了我国近期安全生产工作思路,即“三件大事”、“五个支撑体系”和“五项创新”工作。?
“三件大事”是:第一,依据国家赋予的基本职能,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煤矿安全监察要做实,安全监管要到位。煤矿安全监察实行的是全国统一、垂直的管理体制,煤矿安全工作搞得好不好,事关工矿商贸企业安全形势的好转。目前,煤矿安全监察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下一步关键是要提高执法的水平和效能,强化执法的权威,增强执法的效果。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到位,就是要全面履行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能,并在实施监管中树立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权威。第二,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和安全监察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监管和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工作的水平,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第三,以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为契机,推动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促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抓住《安全生产法》出台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和各项配套法规、规章,全面修订各行各业的安全规程、安全标准,对过去法律法规中不相适应的内容加以修改、完善,尽快形成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各个方面的安全生产行为。?
“五个支撑体系”是:一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就是要抓住《安全生产法》出台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和各项配套法规、规章,做到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安全信息工程体系。这是分析安全生产形势,及时掌握安全动态,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保障。要加快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建设,疏通各种信息沟通的渠道,加强信息的统一管理,搞好安全生产数据的调度和统计,形成上下贯通、反馈快捷、客观真实的安全信息网络体系。三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要加强安全生产的科研工作,明确安全科技攻关的主攻方向,提高安全监管的科技含量。要加强安全设备、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认证和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检验检测机构和中介组织的认证认可和管理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四是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围绕提高安全监察人员和企业经营者安全管理水平以及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建立功能齐全的安全培训基地,逐步将培训机构、考核标准、证书管理、培训大纲、师资和教材建设等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构建辐射全社会的安全生产宣传网络,提高宣传教育的整体效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五是特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包括矿山事故和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救援。要对现有的应急救援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有选择、分区域建立若干个基地,配备必要的现代化装备,加强人员的技能训练,对特大事故能够及时实施有力的救援和处理,从而把事故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围绕构建这“五个支撑体系”,我们要尽快就体系框架提出总体方案,同步考虑充分利用中介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力量,以形成支撑体系的有效延伸。?
“五项创新”是:一是思维定式的创新。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明确定位,正确履行职责职能。要跳出习惯思维和传统套路,把主要精力放在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上来;放在监察执法上来;放在加强法规、政策的调查研究上来。要重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支撑保障和服务体系。二是事故防范机制创新。要把安全监管和安全监察工作的立足点始终放在防范事故上,坚持打主动仗。围绕着如何做到关口前移,有效预防各类事故,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对策办法。三是安全生产监管手段的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为此,要下决心健全和完善安全监管和监察执法机制,依法强化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把行政执法作为我们的基本职能,依法规范各行各业和各方面的安全生产行为;要重视发挥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从实际出发,研究和探讨一些切实管用的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杠杆调动企业抓安全的积极性;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302号令,加大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特大事故的行政责任追究力度,促使各级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四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方式的创新。要扭转安全生产被动局面,必须强化对非公有制小企业的安全监管,探索和采取得力的监管措施。五是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必须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要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从我国国情出发,研究制定安全科技发展规划,明确安全科技攻关的主攻方向,积极推广和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增强安全生产的综合防御能力,提高安全监管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