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绿色中国——开拓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8-07-15   来源:中国信息报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第二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颁奖大会日前在京隆重举行。以“新建铁路青藏线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为代表的10个工程项目获得了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最高奖——“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称号。这是环境保护部自成立以来命名的第一批国家环境友好工程。
  中国过去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凸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我们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发展新能源以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是中国的根本出路。早在2002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就指出,人口众多的中国应选择“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统一协调”的“绿色发展”之路。
  如何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刚评出的10大国家环境友好工程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环境优势转变的成功实践对“绿色发展”之路作出了诠释。
  可持续发展呼唤战略环评
  2002年世界首脑会议达成共识:经济、社会、环境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可持续发展。中国已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战略。中央近年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正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在国际学术领域,被认为是“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初创者、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先生说:“由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人类迄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要不了多久,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这个发明了造纸术与火药的民族,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中国若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楷模。”可见,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根据我国现有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要从决策入手,从宏观角度出发,制定出适合我国长期发展的各项政策。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于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包括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从制度体系上看,以前只注重对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但建设项目只处于整个决策链(战略、政策、规划、计划、项目)的末端,所以建设项目环评也只能补救小范围的环境损害,无法从源头上保护    环境,也不能指导政策或规划的发展方向,更不能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的宏观影响、间接影响、二次影响、累积影响。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确定了战略环评的地位。该法明确要求对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开发规划和10类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是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大完善。
  战略环评制度产生于美国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80年代末,战略环评开始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加拿大《关于政策和计划建议的环境评价程序》规定所有联邦政策和计划,都必须经过战略环评。英国、荷兰、丹麦、瑞典等许多国家也都建立了战略环评系统。1993年,欧盟发布文件规定,今后凡有可能造成显著环境影响的开发活动或新的立法议案必须经过战略环评。在亚洲,韩国环评法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实施各种政策与计划时必须进行战略环评。日本出台了一整套“计划环境评价体系”,专门用于区域开发计划中的战略环评。实践表明,战略环评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宏观、抽象概念到实际、具体方案的桥梁,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
  缺少环境考虑的规划与决策必然带来深刻的教训。由于我国在过去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较少考虑可能将产生的环境后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例如由于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环线路网带给城市交通、市民居住、环境安全的负面影响,如今已使大都市交通长期拥堵不堪,城市布局像“摊大饼”一样地无限扩张,加剧了城区内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再如中西部省区在做能源、电力、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发展这些重污染行业必会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尖锐矛盾,尤其是区域内有限的淡水资源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开发活动,已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据环保部信息,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第二大石油和电力消费国。能源、原材料产量的增幅已远远高于同期GDP增幅。资源、人口、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
  战略环境评价以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有利于打破部门界限与地区界限,解决条块分割和部门分割,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变过度开发为适度开发,变无序开发为有序开发,变短期开发为持久开发。也有利于促使各部门将相关政策整合起来,创建更加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因此,对战略环评必须加以重视,战略环评的理论与技术必须加以研究,战略环评的制度须付诸实践。战略环评应进入宏观经济决策程序。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换来了这样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共同方向;发展必须要有战略,发展战略必须能够可持续,衡量发展战略是否可持续,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就是标尺之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具体的发展战略通过战略环评来落实;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靠战略环评来缓解;战略环评需要决策层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部门间的协作与交流,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践行绿色中国之路的启示
  国家环境友好工程是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我国工业现代化,走绿色中国之路的典范。获奖的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各有特色,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他们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示范作用。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井文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大国家环境友好工程评价带给我们三点重要启示: 
  第一,科技进步是推动绿色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国家环境友好工程获奖项目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科技创新,以科技进步推动工程建设,减轻了工业增长的环境代价;以科技进步提高能源效率,构建从污染物产生的源头到排放的系统减排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将生态保护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生态修护和保护,保障生态安全。例如,不同燃煤发电技术的污染物排放是不一样的。美国亚临界机组和超临界脱硫技术相比较,超临界技术脱硫效率是亚临界机组的8.6倍。像华能玉环电厂在采用超临界技术之后,其能耗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又如,汽车制造厂的污水治理,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完全可以达到零排放。东风本田污水利用率达84%,它可以把本厂的全部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经过处理达到综合利用。这样的技术,根据目前我国的技术水平,在一些行业中完全可以做到污水零排放。
  第二,重视环境保护投入。环境保护工程的投入是工程建设投入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决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国家环境友好工程项目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他们为全国树立了榜样。这次获奖的10个项目当中,环保投资最高的占工程总投资的15.55%。我们应明确政府在环保投入的主导作用和建立长期稳定的环保经费增长机制的同时,还要明确企业必须承担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成本,这是企业的责任。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的实践证明,最重要的是预防污染、先期投入,否则要付出昂贵的代价。比如,上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国家公园由于土壤酸化导致森林枯死,建筑物由于酸雨的腐蚀受到很大影响。而酸沉降是从英国、东德、西德、捷克飘临到北欧的。瑞典是最终受害者,瑞典湖泊酸化PH值达到了4。要治理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状态,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
  第三,重视环境风险的管理,确保生态安全。环境风险管理是任何一项工程必须考虑的问题,不仅要考虑人为因素的环境风险,也要考虑自然因素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
倡导环境友好
  推动绿色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院长感慨地说,近年来倡导绿色中国,推进环境友好工程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并显示出五大特征: 
  见证了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实际是由三个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第一个基本元素是寻求发展的动力,第二个元素就是要寻求发展的质量,第三个元素非常重要,就是寻求发展的公平。怎么样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公平,有一个做不到,科学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地得以实现。而国家级的环境友好工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首先体现了寻求发展的动力。这个动力,就表现在应用先进的制度、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推进企业或者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发展本身从广义的范围内体现了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质量实际上就是环境友好工程本身落实了联合国一再倡导的CDM——清洁生产,也就是从源头到末端整体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注意了它在整个自然环境中、生产环境中的和谐和互融。因此,国家环境友好工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是见证了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
  加速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步伐。牛文元列举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AAP)最近一项报告中的数据后指出,中国在发展中对资源能源消耗的数量以及对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本身的消耗是严重的。在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我们要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要供养未来14亿-15亿的人口,要使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整体经济发展形成一种协调的状态,还任重而道远。但是,通过加速建设国家级的环境友好工程,能够使我们在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迈出更快、更坚实的步伐。  
  获取发展红利的巨大源泉。什么叫发展红利?发展红利定义非常广泛,简单地说,假如你少用了资源,保护了环境,而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的话,这样就是通过发展红利的获取来达到的。如果通过推行国家环境友好工程,企业引领国家走上这条发展之路,那么,环境友好工程本身就会起到极大的促进发展红利的作用。发展红利就保护了生态环境,保护了生产力。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是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企业通过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改良了品牌,吸引了投资,提高了信誉,赢得了市场。实际上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双赢的。
  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
文明体现了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综合协调人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二是体现了维持生态服务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发扬共生、循环、高效、再生的生态精神,我们通过以上的生态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体现生态文明,而国家环境友好型工程的推行,正是我们在生态文明这条道路上,能够扎扎实实取得成效的活动。
  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创新方向。企业文化是软实力,但是这种软实力本身将会对我们企业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在整体人类文明协调过程中,把生态的企业文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新阶段。
  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彻底改变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绿色战略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