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经济增长与污染减排 地方两会让人感受到什么?

2009-02-25   来源:中国环境报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指标的决心,体现的不仅是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更是对于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近段时间各地召开的地方“两会”,让人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各级地方决策者对于污染减排工作认识的深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威胁,保增长成为各地今年的重要任务和严峻考验。在2009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全力为此谋划自不待言。然而,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各地在今年预期目标的设定中,除了提出经济增长速度外,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污染减排的要求纳入其中,并强调污染减排指标是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

  据报道,各地政府在提到2009年的工作要求时纷纷表态,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增后劲、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09年GDP增长8%的目标充满信心,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对2009年的GDP预期增长没有一省低于8%。

  同时,各地对于实现“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也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北京市提出,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和3%;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重力争达到71%;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2009年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分别下降1%;河北省明确,今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要减少5.5%,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减少5%;内蒙古自治区表示,今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分别控制在27.9万吨和141.12万吨以内,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总量的90%和80%。

  将经济增长作为预期性目标,将污染减排确定为约束性指标。各地“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没有给完成污染减排工作留下退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面对扩内需、保增长的巨大压力,各级政府即便强调经济增长速度,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综观许多地方政府“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硬指标的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污染减排比例。这一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近几年来污染减排工作力度的加大,在让地方政府感受到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污染减排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质量,更使各地在推进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对产业进行理性选择和科学布局,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消除了环境安全隐患,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加快,也使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在整体上更上档次和水平,发挥出综合效益,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提高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正是这一系列效益的显现,使各级地方政府日益认识到污染减排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生产生活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对于他们来说,污染减排不再被认为是一项可能和经济发展相抵触的工作,而是一项完全能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相促进的基础性工程和长远任务。这样的认识,成为各地加快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的动力源泉,而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良好效应的显现,更进一步激发了各级政府加大污染减排力度的积极性。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如何渡过难关?很显然,单纯依靠加大投入或多上项目刺激工业复苏来实现增长,绝不是唯一和最佳的选择。实行环境优先,以加强环境保护为切入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依靠环境质量的改善,拓展环境容量,提高承载能力,增大发展的空间和后劲。由此,保护环境成为必由之路,而实现“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成为这条必由之路上的第一块重要基石。

  山西省作为资源型大省,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和推动发展转型的多重挑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山西省毅然提出,今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30.4万吨,减排量3.4万吨,比上年削减2.6%,提前一年完成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34.9万吨,减排量1.3万吨,比上年削减3.6%。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的话斩钉截铁,要坚决打胜这场环保攻坚战役,如期完成约束性指标,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今年的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无论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预计都将成为会议热议的重点话题。地方“两会”上的这一亮点,为国家更好地做好这两项工作不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将提供更加丰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