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挂钩,产业转移,现实的环保课题摆在了苏北人面前:是否有污染企业染黑了苏北这片净土?
记者在苏北大地上采访,心中的疑惑渐渐化开:道路在变,厂房在变,惟独不变的,是苏北的生态环境: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郁郁葱葱的树木偎依在连片的厂房周围——苏南苏北人已用行动共同做出了嘹亮的回答:生态苏北,底色未变。
招商之问:是招商办还是招污办
自南北挂钩以来,关于环保的追问就一直没停止过。甚至有人还把苏北的“招商办”戏称为“招污办”。事实果真如此?
苏北一位市领导坦言,随着苏北投资环境向好,环保准入门槛不断提高,那种对项目饥不择食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环保是高压线,谁都不敢去碰。”苏宿工业园一位官员坚定地说。
省委省政府的态度更为明确:决不让一个污染企业转移到苏北去!
2005年,省里发出《明确苏北地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的通知》,对新建制革、化工、印染、电镀、酿造等项目作出严格规定,杜绝“南污北移”。
而对于污染严重的化工项目,更是铁拳高举:县及县以下不再新批化工集中区;化工项目准入门槛从2000万提高到5000万元……新政的背后,是遏制污染漂移的决心。
徐州某县工业园拟引进一个投资达3000万美元的蜂窝复合板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9亿元、利税2.5亿元。经考察得知,该项目废水排放量大,环境污染较重。权衡再三,该县最终放弃了该项目。
这样的抉择几乎每天都在苏北上演。7月10日,大丰市委书记丁宇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我们刚刚拒绝了一个两年税收可达5亿元的大项目,就因为它的可研报告过不了环保坎。”
环保风暴,令行禁止。徐州每年挡在门外的污染项目,占到申报项目的1/4;淮安近年来先后否决300 多个生产工艺落后、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而根据连云港市环保局提供的资料,该市近年来因环保不达标而拒绝的投资达100多亿元。
“绝不做破坏青山绿水和遗祸子孙后代的事情。”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说,将污染的项目挡在门外之后,苏北地区却崛起了工程机械、光伏光电、风力发电、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等一批层次高、规模大、无污染的产业集群。
路径之问:先发展后治理还是先治理后发展
7月4日,淮安市振达钢管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旭,带着记者来到该企业的一个废水排放口。任旭指着排放口上方一个监控摄像头说:“我们每个排放口都装有摄像头全天候监控,另一端连着市环保局电脑,一旦排放有一点超标,他们就会有显示。不出十分钟稽查人员就会来到。”
其实,在废水排放口装上监控设备并算不得新闻,记者在苏北五市采访获悉,环境的监测网络已把摄像头伸向每个有排放的企业。
“我们已经吃足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苦头,绝不允许苏北地区重蹈苏南的覆辙。”大丰市副市长、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查亚强说:“苏北要的是绿色生态GDP,而不是那种发黑的GDP。”
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扳着手指向记者罗列了一大堆“治污数据”:去年该市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扩建3座,总投资3.14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25万吨,新增污水主管网91公里,使污水处理厂总数达到11座,总规模达到日处理废水28.3万吨,实现每县(区)都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与此同时,宿迁还建立了环保储备项目库,对入库项目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目前已有一批项目入库,涵盖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区域性流域性污染治理、重点污染源搬迁和关闭、污染源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等方面。
无锡新沂工业园管委会主任邓泉明告诉记者,在工业园建立之初,项目一个还没有,他们就花了一年的时间,先行规划并建设了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厂。“企业落户后一旦建成投产,污水处理系统马上就可以发挥作用。”记者看到,无锡新沂工业园工业废水通过120公里雨污分流管网,与污水处理厂相连接,集中收集、集中处理。
“新的污染坚决不要,老的污染加快治理。”徐州市委常委、徐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秦景安告诉记者,苏北人选择了一条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发展和治理同步进行。他们正在创建苏北第一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累计投入资金达2亿元。
宿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惠民反复强调,苏南的教训记忆犹新,苏北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大海之问:如何保持海更清天更蓝
沿海大开发终于纳入国家战略,让盐城人感到又喜又忧。
盐城机关干部孙平告诉记者:“喜的是盐城迎来大发展的‘国字号’机遇;忧的是海边那几只小鸟和一头畜牲的命运又将如何?”
孙平所指的是丹顶鹤和麋鹿。曾几何时,不少盐城人还在抱怨,它们拖了盐城发展的后腿。而如今,它们却成了这里独有的生态品牌。
盐城人的担心隐含着苏北共同的疑问:在这场大开发中,我们能否坚守“生态高地”,把干净的大海留给子孙后代?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江苏沿海开发,要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重要湿地、饮用水源地的保护。7月11日,盐城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一系列关于沿海环保的激烈问题抛向了市长李强。
“沿海开发绝不会破坏沿海生态环境。”李强这样回答众多媒体记者的提问,“目前盐城正在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以建设国家湿地生态公园为突破口吸引外资;在数百公里的海岸线上,规划的都是风电等环保产业。”
让大海更清更蓝,连云港同样在行动。6月初,在灌南县政府牵线搭桥下,位于灌河沿岸的8家企业与南京小桥流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委托协议,这标志着灌河的污染防控交由第三方运营管理。灌南县委书记吴立生这样解释这一做法:“灌河直接流入东海,防控灌河污染其实就是保持大海更清更蓝。”
生态环境,一直是苏北的优势资源。不光被外来客商们看中,如今苏北人自己也倍加珍惜起来。依托优越的环境优势,苏北人开始做起了生态产业。
连云港着重培育临港生态工业,如建设特色园区,形成医药、材料等地方产业企业群体等。在徐州市,以绿色循环为特征的清洁产业正在向纵深发展,形成产业基地。去年3月,总投资4亿美元的凯迪(徐州)节能环保产业园落户开发区。
记者驱车行走在宿迁大地上,满眼是参天的大树。“白天看不到村庄,夜晚看不到灯光。”是该市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目前宿迁拥有杨树1.2亿株、活立木蓄积量约1000万立方米。
在宁宿徐高速公路宿迁出口处,记者看到一个巨幅广告牌上,赫然写着宿迁的城市定位:“生态为归宿,发展为变迁。”其实,这不光是宿迁的愿望,更是所有苏北人的集体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