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市民的饮水安全,环保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可记者在花溪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地看到,许多游客一边听着“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内游泳、划船……”的广播,一边在河中游泳、捕鱼、划船。
贵州省是工程性缺水的省份,缺水人口达1000多万,地下水的开采使用是现实的解决途径。但监测数据表明,贵州省地下水正面临着减少和污染的严重威胁。
据统计,贵州省现有大型饮用水源地12处,中型水源地20处,另有小型水源地6处,主要位于贵阳、遵义、安顺、水城、凯里、都匀等大中城市和瓮福磷化基地等国家重点工程布局区。贵州省的地下水开发总量为25.031亿立方米/a,占可采资源量的18.03%。而目前,经省和当地政府批准使用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有142个,其中,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就达36个,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这还未包括一些单位的自备水源及一些地区的分散式供水点。这些贮存于地面以下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地下水,已经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成为我省城市和工农业生产的战略性经济资源。
然而,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和有效的保护,贵州省的地下水资源量正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从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凯里等几个主要开采区近年来的监测数据看,由于年降雨分布极不均匀,“瞬时”降水量大,地表径流快,不利于地下水的入渗补给,再加上不合理的开采,区内地下水位表现出以下降为主的特征。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凯里,这五个城市的162个监测点中,表现出持续下降的水点有95处,占监测点的58.64%,其中缓慢下降的占48.42%,中速下降的占33.68%,急速下降的占17.89%。在贵阳、遵义的群井开采地段还出现了区域性降落漏斗。
与此同时,贵州省地下水资源还受到污染的严重威胁。
贵州省现有工业结构为化工、电力、建材、冶炼、采选、食品加工、酿酒等行业。贵州省上报国家考核的1930户工业企业中,大部分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治理基础比较薄弱,多数工业锅炉、炉窑和各类生产装置无污染治理设施,已有的污染治理设施缺乏有效管理,没有起到很好的治理作用。部分企业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工业“三废”排放严重超标。大气污染严重,酸雨频率偏高;工业废气等物质对大气产生严重的一次性污染,而这些污染化合物又降落到地造成二次污染。铁合金,磷化工,建材等行业因缺乏资金和可靠治理技术而带来的结构性污染更为严重。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及垃圾堆放成为次于工业污染源的又一重要污染源。很多城市的贯城河成为纳污沟;无序堆放的生活垃圾在雨水的冲刷淋溶下,有毒有害物质直接进入地表水或地下水系统,威胁着水环境。
贵州省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其中约一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贵阳和凯里两个城市的中度至重度污染面积有所扩大,遵义、安顺和六盘水3个城市地下水中度至重度污染面积虽有所减少,但污染仍较为严重,情况不容乐观。污染严重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城镇周围区,排污河道两侧,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及引污水灌溉农田地区。
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科技进步犹如一把双刃剑,农药化肥的施用所带来的面源污染,是目前农业工作者和环境保护工作者都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在贵州省一些地区,由于特殊自然环境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天然背景值不良,在贵州省突出表现高氟水、高砷水等,这些地区的人直接饮用不符合标准的地下水。
贵州省地下水污染面临着由点污染、条带状污染向面上污染扩散,由浅层污染向深层污染渗透,从城市向周围蔓延的严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