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中国古长城风沙区建起一道“绿色长城”

2010-02-21   来源:新华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2月16日,陕西省林业厅日前展示的2009年8月和2000年8月的两张卫星遥感图像显示,10年间,陕西省的“绿色版图”从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市向北扩展了约400公里,榆林市境内古长城沿线的“千里风沙区”由黄变绿。

  已从事林业工作20多年的榆林市林业局局长李俊治说:“无论是遥感图像还是人们的感受都说明,经过坚持不懈的造林绿化,榆林古长城风沙区已建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其许多地段位于中国北方沙漠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上,风沙侵蚀加上人为破坏,到本世纪初,保存完好的已不到一半。

  为了遏制北方荒漠化的南移,中国政府1978年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建设范围东西长约7000公里,古长城周边的“万里风沙线”基本包括在这一工程区域内。受益于大面积造林绿化,现在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陕西北部的古长城风沙区,东西绵延约500公里,曾是陕西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出生在古长城脚下的陕西省定边县农民杜芳秀说:“20年前,我们这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每次大的风沙经过,地面上会像下雪了一样盖上一层沙。春天种玉米,因为经常被沙埋,有时候要播种两三次才能出苗。”

  10年前,杜芳秀看到政府鼓励、支持农民参与生态建设,便开始举家造林治理荒漠。如今,他已投入上百万元,在荒山造林0.8万公顷。

  榆林市林业局局长李俊治说,在榆林市,像杜芳秀一样的治沙者还有很多,他们一度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投入造林治沙,成为长城沿线风沙区“绿色长城”建设的骨干。被中国政府授予“治沙英雄”称号的定边县农民石光银,先后利用自有资金和政府补贴上千万元投入荒沙治理,营造防风固沙林1.3万公顷。

  陕西省林业厅厅长张社年介绍说,西部大开发10年来,陕西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国家和地方累计投入218.6亿元,完成造林683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0%增长到现在的37%。

  据统计,经过近年大规模治理,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保存造林面积133万公顷,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0%左右,同时还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处,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使53万公顷流沙中的45万公顷得到固定、半固定。

  如今,榆林市每年沙尘天气由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20多天,减少到不足10天,古长城风沙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0年前的冬天,横贯榆林的公路上,时常可以看到密密的细沙像流水一般漫过路面;如今的隆冬季节,这条公路上很难看到流沙的身影,”李俊治说,“以往常见的沙子压路、压房、压农田的景象也很少出现了。”

  正如陕西古长城风沙区的变迁一样,中国坚持实施30多年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已经在中国北方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区域,当地群众在走廊北部长达1600公里的风沙线上,建起了120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控制流沙面积20多万公顷,使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侵害。

  宁夏回族自治区从2008年起高标准建设包括贺兰山东麓百万亩防护林、灌区百万亩特色经济林、沿黄百万亩湿地防护林、中部干旱带百万亩枣树经济林、毛乌素沙地百万亩防沙治沙林、六盘山百万亩水源涵养林在内的“六个百万亩”生态林工程,构筑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

  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潘迎珍说,目前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现在的10.51%;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