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完成

2010-03-11   来源:人民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3月10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场专题记者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就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答中外记者问。

  九措施推进今年减排;“十二五”环保规划将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种类

  本报记者首先提问,“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完成的情况怎样,“十二五”节能减排有哪些考虑?

  解振华回答说,“十一五”以来,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截止到2009年底,“十一五”的前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4.3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了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了13.14%,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完成。

  解振华说,节能成效与“十一五”规划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任务还相当艰巨。

  今年主要采取以下九项措施: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实行问责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今年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的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产能600万吨,水泥产能5000万吨;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500亿元左右,支持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切实抓好重点领域,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流通服务业、农村和农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的推广,今年要出台节能汽车、电动机等产品的财政补贴推广办法;完善经济政策,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和环保的收费改革,以支持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增强企业节能减排主动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法规,严格执法;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张力军说,今年是实现“十一五”目标的最后一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10%的目标。同时,“十二五”污染减排有以下四点初步考虑:第一,污染减排指标领域上,适当地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种类,要把农业污染包含在内;第二,具体措施上,要更加注重结构减排,通过环境保护、通过污染减排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政策措施上,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场机制和长效机制;第四,进一步坚持和强化污染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

  环境质量仅局部改善,总体还在恶化;环保部成立两年来作用积极

  在怎么看待两项主要污染物下降上,张力军说,两项主要污染物确实是在下降。但在环保界、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环境质量仅是局部改善,总体还在恶化。

  这是因为污染物不仅仅是两项主要污染物。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情况看,我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这两年下降了,但是氮氧化物和氨氮没有多少变化,而且氮氧化物还在增加。由于氮氧化物的增加,使得二氧化硫削减对酸雨的控制效果不是很明显。这说明我们仅靠两种污染物的总量控制要改变中国整体的环境质量是不够的。

  关于环保部组建以来的积极变化,张力军说,环保部成立两年以来,起到了积极作用,环境保护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环境保护参与宏观决策和综合协调的能力。二是增强了环境统一执法监督和综合管理的功能。三是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能力,着力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的、危害群众健康的一些突出环境问题。

  已有100多个国家支持哥本哈根协议;中国将尽最大努力促成今年墨西哥会议成功

  有不少记者关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展问题。解振华说,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挑战,大家都应该在挑战面前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做出各自的努力。现在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支持哥本哈根协议,有70多个国家已经公布了自己的减排目标或行动方案,应该说对哥本哈根会议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协议给予了支持。但是它是一个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政治文件,还要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巴厘路线图的授权、根据公约及议定书的要求进行谈判。

  解振华说,哥本哈根协议虽然是一个政治文件,但是长期目标、资金、核查、透明度等主要问题,现在都已经取得了共识,有了继续谈判、取得积极进展的基础,我们希望今年墨西哥会议能够取得积极的进展。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促成这次会议的成功。

  中国将每两年向国际社会公布采取减缓行动、政策措施和取得效果的情况

  有记者问,有人认为对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应该实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三可”制度,怎么看这一观点?

  汪光焘说,发达国家接受“三可”是应该的,因为它们200年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了整个排放的80%,现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要解决贫困、要发展,是生存、发展排放。中国带了一个好头,自觉地提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和目标,现在自觉地减少、控制排放的国家要被“三可”,而一些已经承诺减排的国家,却仍然在增加碳排放,我认为应当重点对这些国家执行“三可”。

  解振华说,今后,我们按照哥本哈根谈判中取得的共识,会通过国家信息通报的形式,每两年向国际社会公布中国采取减缓行动、采取政策措施和取得效果的情况。我们也可以根据国际上“三可”的指南(这个指南还要继续谈判),在国内自己进行统计、监测、考核,然后把结果向国际社会公布。愿意和其他各个国家就这个问题进行磋商、分析、对话、合作、交流。

  有记者问,目前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还存在着争议和分歧,怎么看这个问题?

  汪光焘说,这是应对气候变化讨论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哥本哈根会议前后,许多人都在讨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准确程度。引起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到底有多大?有的说是80%、90%,有的说没有这么多,这个问题可以让科学家继续进行讨论。更主要的是要从每个人做起,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首先应该做的。改变能源结构、应用可再生能源来减少碳排放、通过增加绿化来增加碳汇能力,这些工作是应该做的,而且是必须要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