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环境保护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2010-08-30   来源:西安日报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也是能源资源消费高增长期。就西安市而言,由于受传统产业布局及结构特征的制约,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居高不下,高耗能生产方式依然表现突出。比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4倍,按照现行模式发展下去,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将达到30亿立方米。但全市的水资源总量为23亿立方米,且可利用量只有16亿立方米,加上境外调水,水资源实际可利用量只有23.6亿立方米。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到2020年,西安城市人口将增至1000万以上,届时水资源短缺矛盾会更加突出。2009年,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04天,居全国113个重点城市的倒数第11位。到2020年,西安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势必会飞速发展,而降低用煤等能耗的空间十分有限。这些都将对西安市的资源及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资源难以承受、环境容量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就必须抓住环境这个核心。

    历史把环境保护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环保部门就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发挥好职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具体讲,环境保护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应当在以下八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把好项目入口关。要严把环评审批关,将不符合国家要求的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项目拒之门外。要从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审批、环境监理、“三同时”执行、试生产到环保验收的全过程,监管企业达标排放,监督企业按核定量排污。强化餐饮企业环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油烟污染问题。近期,西安将清理并着力解决餐饮企业取得工商证照但未经环评审批而引发环境污染投诉的问题。

    (二)逼退落后产能。由于历史原因,西安市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仍不尽协调。为此,必须加大关闭高污染、高排放工业项目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闭部分煤电机组,加快西郊热电厂 “上大压小”进度;强力推进小造纸厂、“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关闭。目前,要重点开展城乡接合部环境整治工作,在关闭26家污染小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摸清底数,采取果断措施,彻底取缔高污染、高耗能、危害群众健康的各类小企业。

    (三)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要在研究和制定中水回用政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制定政策,建立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通过项目引导,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目前,西安经开区建设清洁生产工业园区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要积极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在新技术和新工艺设计、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借鉴江苏、浙江农村环保新技术、新工艺的成功做法,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抓紧学习碳减排方面的知识,开展碳排放监测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做好专业技术力量的储备。除广泛宣传低碳经济,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低碳生产和生活习惯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还要抓一批碳减排方面的典型,为下一步推广做好准备。

    (五)切实抓好污染减排。对西安市来说,当前在结构减排方面,要尽快关闭户县热电厂,协调、督促西安热电有限公司“上大压小”项目向前推进。对个别造纸企业出现的污染反弹苗头和不稳定因素,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违法企业,要坚决逼退,直至关停。

    (六)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一是保护好秦岭。秦岭是陕西的生态屏障,在我市境内绵延5235.7平方公里。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为先、有序开发的原则,保护森林、矿产、植被等自然资源,充分依托秦岭山脉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屏障。二是治理好渭河。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加快,渭河规划为城中河。目前,西安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各类项目集中投入建设,城市人口逐年递增,污染排放强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要坚持环境整治与污染治理并重,建设完善严格的生态考核补偿机制,确保渭河水质进一步好转。

    (七)统筹城乡环保工作。相较城市环境管理,西安市农村环保工作还有一定差距。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畜禽养殖污染、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等问题亟待有效解决。为此,在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时,要配套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持续减轻化肥、农药等各类污染物对水源地水质的污染。在安排农村建设项目时,同时考虑垃圾、污水等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杜绝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防止重金属污染。

    (八)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强化环境管理、严格环境执法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因此,今后的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否则环境保护就无法完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性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