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2010-06-17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能够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一、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对劳动者的健康,劳动能力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统称为职业性损害。一般可归纳为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工伤三大类。

  1.职业病 系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医学上通称职业病。我国l988年1月实施《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公布的法定职业病共9类99种。其中包括:职业中毒(51种)、尘肺(肺尘埃沉着病)(12种)、物理因素职业病(6种)、职业性传染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7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病(2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7种)等。

  职业病有如下特点:①病因明确。②存在剂量一反应关系。③多为群发性,但也不可忽视个案病例。④不少职业病无特殊治疗方法。⑤可以预防的。

  职业病的诊断依据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职业接触史。②临床检查资料。③现场调查资料。

  职业病的治疗一般分为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三方面。

  我国从1989年1月起实施由卫生部发布的《职业病报告办法》。职业病的报告工作是国家统计工作的一部分。

  2.工作有关疾病 由于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职业因素只是该病发病的许多因素之一,对工作环境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发病率。本类疾病不能享受劳保待遇。

  常见工作有关疾病有:①心理精神障碍,如引起紧张性头痛、神经衰弱综合征等。②心血管系统疾病。③溃疡病。④骨骼及软组织损伤。⑤慢性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3.工伤 系指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二、职业病三级预防的原则

  (一)一级预防 亦称病因预防:即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1.技术措施 以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使用远距离操作或自动化、半自动化操作,防止有害物质跑、冒、滴、漏;加强通风、除尘、排毒措施。

  2.组织措施 合理组织、安排劳动过程,建立、健全劳动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卫生法规。

  3.卫生保健措施 做好就业前体格检查,发现易感者和就业禁忌证;做好卫生宣传、健康教育;注意平衡膳食和保健食品供给i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病损的发展。

  1.对职业接触人群,开展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2.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立即采取防制对策。

  (三)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使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得到及时、合理的处理,防止疾病恶化及复发,防止劳动能力丧失。对慢性职业病患者,通过医学监护、预防并发症和伤残。通过功能性和心理康复治疗,做到病而不残,残而不废,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