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害品的危害及防治——苯胺
2006-04-13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苯胺俗称阿尼林油,是无色或微黄色油状液体,有强烈气味。由硝基苯用铁与酸催化还原,或由硝基苯气相用铜作催化剂直接加氢而制得。
分子式:C
6H
7N。相对分子质量:93.12。熔点:-6.2℃。沸点:184.4℃。饱和蒸气压:2.00kPa(77℃)。闪点:70℃。临界温度:524.6℃,临界压力:5.30MPa。燃烧热:3389.8kJ/mol。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苯、乙醇、乙醚。
在碱性下,能与盐水化合成盐酸盐,与硫酸化合成硫酸盐,能起卤化、乙酰化、重氮化等反应。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其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可发生爆炸。爆炸极限:1.3%~11.0%(体积分数)。
危险货物编号:61746,UN编号:1547,CAS号:62-53-3。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染料、医药、橡胶硫化促进剂等,本身也用于染黑色和测定油的苯胺点等。
健康危害表现 本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经皮肤吸收而侵入人体。苯胺的毒作用主要是使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而造成组织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其他脏器损害。
急性中毒:患者出现口唇、指端、耳廓发紫,有恶心、呕吐、手指发麻,精神恍惚等;重度中毒者,皮肤黏膜严重青紫,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抽搐甚至昏迷、休克;还可出现溶血性黄疸、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肾脏损伤。
慢性中毒:患者有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伴有轻度发绀、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肾脏损伤。
慢性中毒:患者有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伴有轻度发绀、贫血和肝、脾肿大。皮肤接触可发生湿疹。
急救措施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5%乙酸清洗污染的皮肤。再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眼睛接触时,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吸入中毒者,迅速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吸入氧气。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误服者立即漱口,饮水,洗胃,后口服活性炭,再给以导泻。就医。
预防措施 生产设备严加密闭,加强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进行工专职改革:以往用铁粉做催化剂进行液相还原时,催化剂的活性只有一周左右。要经常停车清除废铁泥。铁泥带有苯胺,工人要直接接触苯胺,每次清除废铁泥时工人都会发生中毒。后经工艺改革,以铜做催化剂,采用硝基苯气相加氢工艺,共不再直接接触,从根本上消除中毒的可能。
中国卫生标准(TWA):3mg/m
3(皮)。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佩戴防毒面具。穿紧袖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工作前后不能饮酒。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发现肝、肾疾患、贫血、神经系统疾患者应调离苯胺作业。
泄漏事故时,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到安全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应急处理人员戴好空气呼吸器。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沙土混合,逐渐倒入稀盐酸中,放置24小时,然后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