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害品的危害及防治——氢氰酸
2006-04-13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氢氰酸又称氰化氢,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苦杏仁味,易挥发。可由甲烷与氨和空气作用,或由甲酰胺受热分解,或由浓的氰化钾(或氰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后蒸馏而制得。
分子式:HCN。相对分子质量:27.03。熔点:-13.4℃。沸点:25.7℃。饱和蒸气压:53.33kPa(9.8℃)。闪点:17.8℃。自燃温度:538℃。临界温度:183.5℃,临界压力:4.95MPa。相对密度(水=1):0.69,相对密度(空气=1):0.93。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甘油、苯、氯仿。
本品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爆炸极限5.6%~40.0%(体积分数)。若遇高热,可发生聚合反应,出现大量放热现象,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
危险货物编号:61004,UN编号:1613,CAS号:74-90-8。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丙烯腈、丙烯酸树脂及杀虫剂等。
健康危害表现 本品属剧毒化学品,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均可吸收。能抑制呼吸酶。高浓度吸人可引起骤死。急性中毒表现
前驱期,有黏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及咽部麻木、流涎等。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脉搏弱而慢、皮肤黏膜呈鲜红色等。
惊厥期:出现全身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昏迷、呼吸浅而不规则,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生理反射可消失。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患者深度昏迷,呼吸、心跳可随时停止而死亡。
皮肤接触浓氢氰酸引起皮肤灼伤。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可引起皮肤损害。
急救措施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时,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吸人中毒时,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给吸人亚硝酸异戊酯。误服者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预防措施 生产过程严加密闭,局部充分排风和全面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
中国卫生标准(MAC):1mg/m
3。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和事故现场处理要戴空气呼吸器。穿相应防护眼。戴防化学品手套。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更衣。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和抢救药品(如亚硝酸异戊酯、5%硫代硫酸钠溶液等)。有关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发生泄漏事故时,要立即疏散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应急处理人员戴空气呼吸器,穿特殊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不要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沙土或其他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于密闭容器中做好标记,等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