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必须掌握作业环境中所存在的不良条件状况及其危害特点。作业环境的不良条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业环境中的设备、材料、物品布置不合理,作业环境脏、乱、差,或安全标志的设置不符合要求;二是作业环境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前者可诱发安全事故,后者将引起员工的职业病危害。
1.作业环境布设的不良状况
作业环境布设的不良状况主要表现在物、信息、卫生条件等方面,具体如下。
(1)物布置不合理
如设备布设不合理;材料、物品的布置与堆放不符合要求等。
(2)现场物流规划不合理
如生产场地、通道、物流路线、物品临时停滞区与交验区、废品回收点等的布置不合理。
(3)安全距离不足
物和现场布置不合理的各种表现中,安全距离不足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实际生产经营现场中常常因安全距离不够而导致事故。厂房间距、设备布局、间距等,都应符合安全规定要求。
(4)作业环境安全标志不符合要求
主要表现在不按安全生产要求设置各类安全警示标志。
(5)作业环境安全信息设置不合理
如对物、通道、物流路线、危险与有害作业点不进行标识;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信息没有目视化等。
(6)作业环境卫生条件不良
如由于生产设备存在跑、冒、滴、漏,使得生产现场脏、乱、差等。
2.作业环境有害因素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这些因素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不同作业环境所存在的有害因素类型也不完全相同,但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1)化学性因素
①生产性粉尘
据有关资料,由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中,尘肺约占60%。在有粉尘产生的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长期在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条件下作业,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发生尘肺病。粉尘中的有害化学因素为游离二氧化硅、硅酸盐等。根据接触不同成分和浓度的粉尘,尘肺又可分为矽肺(游离二氧化硅所致)、硅酸盐肺(如滑石肺、石棉肺,系硅酸盐所致)、煤肺(煤尘所致)、金属粉未沉着症、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②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化学毒物可引起急、慢性职业中毒。作业人员可能接触到的生产性毒物类型很多,取决于实际生产条件。常见的生产性毒物有:氮氧化物、硫化氢、一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氟、氯、溴、二氧化硫等刺激性气体;正己烷、苯、三氯乙烯、二氯乙烷等有机溶剂;铅、汞、砷等金属毒物和类金属毒物。毒物引起中毒是有条件的,与机体健康状态,毒物的性质和剂量,以及作用方式、接触时间等都有关系。
(2)物理性因素
①不良的气象条件
生产场所的气温、气湿、气流及热幅射构成了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在强烈热幅射、高气温、气湿等不良气象条件下作业,可能引起中暑。而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工作,不仅可引起冻伤,还可增高感冒、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的发病率。
②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引起物质原子电离的射线或微粒子,如α、β、γ射线和中子等,可引起生物分子结构的破坏。
而非电离辐射引起的伤害是灼效应,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无线电波电磁场等。高频和无线电波电磁场对人体的作用主要由电磁场能量所转化的热量对人体器官造成伤害。高频电磁场和短波电磁场主要是引起中枢神经失调,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候群,如头晕、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等症状。强烈的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可引起职业性眼病。如接触到较大量的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主要见于各种电焊、气焊、氧气焰切割金属、电弧炼钢、紫外线太阳灯、水银灯的应用;冬天在冰雪上工作或行路,在沙漠、海洋上工作或航行,也有大量紫外线反射到人的眼部,引起紫外线所致的角膜结膜炎。微波和红外线可导致眼的热性白内障,红外线来自高热物体,如融化的钢铁和电弧等。
③噪声和振动
在生产过程中,噪声和振动通常同时存在。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损害听觉,可引起职业性耳聋。振动也影响人体健康,可以引起振动病。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大小是决定振动对人身健康危害大小的主要因素。
噪声和振动还可引起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等神经衰弱症状,常影响人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④高气压与低气压
人们在正常大气环境下生产、生活,人体的内部压力与大气压力处于平衡状态。但在某些作业中,如潜水作业、航空飞行等,有时却须在短时间内,在高气压或低气压下进行工作,此种气压与大气压相差甚远。当人体从正常大气压状态进入气压降低或升高的状态时,由于人体内部压力与周围气压的压差变化或由于周围气压降低导致氧气含量降低,将引起人体生理系统功能的一系列变化,严重时可引起病变,如高山病、潜函病等。
某些物理、化学性职业性因素还可导致职业性损伤,如异物可导致眼的机械性损伤,强酸、碱可导致皮肤和眼的化学性损伤以及热烫伤。另有些职业性因素可引起职业性皮肤病,如长时间接触柴油、机油、润滑油等的工人可患职业性座疮及接触性皮炎。
(3)生物性因素
包括各种细菌和病毒,如布氏杆菌、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状热”,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所致的传染病。该菌为革蓝氏阴性小球杆菌,共有6个生物种,即羊布台氏菌、牛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犬布鲁氏菌、森林鼠型布鲁氏茵及绵羊附睾型布鲁氏茵,各生物种又可分若干生物型,共18型,均以内毒素致病,以羊型致病力最强,猪型次之,牛型最弱;犬型偶使人致病,未见森林鼠型及绵羊附睾型使人致病。布鲁氏菌可在各种动物间转移,当羊型茵感染牛时,对人特别危险。布鲁氏菌在自然条件下,可使60多种动物感染,传染源以羊、牛、猪等为主,尤其以羊最重要。猫、马、驴、骡、驯鹿、牦牛、禽类也可成为传染源。人与人间传染机会极少。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通过粘腹、眼结膜和皮肤(尤其是破损皮肤)细菌进入体内。此种方式是牧业人员及某些职业人群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经呼吸道吸入带菌的飞沫尘埃也可造成感染,此为加工皮毛等有关企业中职工发病的主要途径,也是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方式。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炭疽杆菌为革蓝氏染色阳性需氧芽孢菌,可产生强烈的炭疽毒素而致病。主要引起草食性动物发病,但细菌也可经不同途径传给人类和肉食动物。临床上有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脑膜炭疽及炭疽败血症等不同类型。以草食动物牛、马、羊、骆驼为主要传染源。人类在接触病畜的血、皮毛、骨粉、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时,病菌经损伤的皮肤侵入人体而致皮肤炭疽;或吸入带芽孢的尘埃、气溶胶而致肺炭疽。或进食带菌的病畜血、肉而患肠炭疽。
森林脑炎又称苏联春夏脑炎、远东脑炎、蜱媒脑炎,是钩虫媒病毒乙群、远东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由蜱传插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然高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及上肢、颈部、肩胛肌瘫痪为特征。病死率约30%,部分人可留有后遗症。因本病主要见于林区采伐工人,与职业有密切关系,故被列为职业性传染病。森林中野生脊椎动物尤其是野生啮齿类动物及鸟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借硬蜱叮咬而传播。全构蜱为远东地区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
根据卫生部门公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它们是:
①粉尘类(矽尘、煤尘等);
②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③化学物质类(铅、汞及其他有毒化学品);
④物理因素等(高温、高或低气压、局部振动等);
⑤生物因素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等);
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硫酸、沥青等);
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氮氧化物、紫外线、激光等);
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噪声、铬及其化合物、氟化氢等);
⑨职业性肿瘤的职业危害因素(苯、砷、石棉等);
⑩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氧化锌、二异氰酸甲苯酯、棉尘等)。
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机体的影响,与劳动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数量、接触时间的长短、侵人体内体的量;以及劳动者个体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性别、年龄、敏感程度等均有直接关系。由于人对环境因素的耐受力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是否导致职业病发生,还要综合机体内、外多种因素而定。
3.通风所涉及的有害物(因素)类型及一般来源
通风的任务是控制和消除作业环境中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创造良好的气候条件。因此,通风所涉及的有害物(因素)主要有五种类型:
(1)粉尘: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有害蒸气:液体蒸发或固体升华而形成的气体,如苯、汽油蒸气,熔磷时的磷蒸气。
(3)有毒有害气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氯气、氨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4)放射性气体:能自发衰变,并放出辐射能的气体及其子体,如氡。
(5)热湿上述五种类型的有害物(因素)不是所有的作业环境都存在,取决于作业环境中所存在的有害物(因素)源。这些有害物(因素)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不同性质的生产过程,所存在的有害物(因素)也不同。一般,在化工、造纸,纺织物漂白、金属冶炼,浇铸、电镀、酸洗、喷漆等过程中,均产生大量的有害蒸气和有毒有害气体;在冶金、机械,建材、轻工,电力等许多工业部门的生产中均产生大量粉尘;加工或生产含放射性物质的场所,可产生放射性气体危害;在铸造、锻造、轧钢、炼焦、冶炼车间都有热辐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