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

2009-10-13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一、树立消防意识

  同火灾作斗争是每个企业和单位的重要工作,只有提高大家的消防意识,消防安全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这里所说的消防意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要有火灾意识。对你的岗位和环境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火灾,要有一定的忧患感和警惕性,用火用电时就要想到,用得不当就可能起火而造成危害。第二,要有防火意识。要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注意预防火灾的发生,因此要对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和预防火灾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自觉地遵守消防法规和各种防火安全制度或安全规程,对发现的火灾隐患要有一种将其尽快消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第三,要有灭火意识。一旦发生火灾,要知道向消防队报告火警的方式方法,并协助消防队进行扑救,在消防队到来之前,要根据起火点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去扑灭火灾,以防止火势扩大。第四,要有自救与救人的意识。火灾时,在力所不及时,既要知道自己如何安全逃生,也要自觉地帮助他人逃生或组织在场人员安全疏散。如果缺乏消防意识,平时麻痹大意或存在侥幸心理,极易引起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就会措手不及而惊慌失措,既不懂报警和灭火方法,也不懂得自己和在火场上被困的其他人员如何才能安全地疏散,就可能发生难以想象的后果。例如:1997年6月21日广东某县一商行发生火灾,二楼住宿的4名人员因门窗全部被铁篷罩死,首层及顶层出口铁门也被上锁,无法逃生,被活活烧死。居民家庭火灾案例表明,有些火灾的发生和严重后果就是由于缺乏消防意识造成的。比如:用电不遵守防火要求;随意私自拆、装、移动燃气灶具;向下水道倾倒液化石油气残液;吸烟者漫不经心乱丢烟头或在沙发上吸烟;室内装修使用大量可燃材料;向垃圾道倾倒未熄灭的可燃物;在楼道内、阳台、房前、房后等处堆放易燃可燃杂物;起火时,不会使用消防器材,不会报火警,不会自救逃生等。又如,1999年12月7日某市一洗浴中心发生火灾,因不懂逃生知识,7人被熏死在桑拿浴室中。因此,树立消防意识是保证消防安全的重要思想基础。人们有消防意识,才会认真地掌握防火灭火知识,自觉地预防火灾。

  二、熟悉身边(周围环境)的物质火险特点

  在生活当中尤其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生产、储存、加工的物质种类繁多,为保证防火安全,人们必须了解身边物质与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有关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和防止火势扩大蔓延的措施,以及发生火灾事故后应采取的救急方法。

  火灾、爆炸事故有的是由化学原因引起的,有的是由物理原因引起的,有的是由这两种原因引起的,但多数是由化学原因引起的。因此,预防物质燃烧或爆炸的基本道理,是防止燃烧要素的同时存在和结合。这可以说是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种种措施之根本。

  为衡量和评定身边物质的火险特性,从下述两个方面去考虑问题。

  1、掌握物质发生火灾、爆炸的主要特性

  (1)物质的自燃点是衡量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特性指标。自燃点越低,着火危险性越大。对于低温下遇空气能自燃的物质或者生产中物质受热温度超过其自燃点的工况时,应考虑隔绝空气、控制温度不超过物质的自燃点,如果由于工艺要求加热温度超过自燃点,则要注意防止物料泄漏发生自燃,并要防止物料含水发生沸溢着火事故。

  (2)两种物质接触,混合引起着火的特性。对于遇空气能自燃的物质,遇水能自燃的物质,遇酸、遇碱能分解燃烧、爆炸的物质,应分别采取隔绝空气、通风散热、防水防潮、互不接触的措施。

  (3)物质受外界作用能引起着火的特性。外界作用主要是指受热分解,撞击、摩擦的机械作用,或者是两种物质混合,遇酸、碱作用引起分解生热等。此类物质要防止外界作用。

  (4)物质的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和熔融性固体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特性指标。闪点低的物质,火灾危险性要大,一般来说,闪点低于45℃的易燃液体,要防止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5)点火能量是衡量可燃气体和蒸气的火险特性指标。可燃气体和蒸气着火所需的能量越低,其火灾、爆炸危险性越大。例如乙炔、氢的最小点火能量仅为0.02 mJ,大部分可燃蒸气的最小点火能量不超过2.0 mJ,只有个别的可燃气体和蒸气超过2.0 mJ,例如氨、乙胺等。这说明可燃气体和蒸气需要的点火能量是很低的,凡是充满或散发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场所、容器、设备、管道,并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情况下,都必须防止出现任何引火源,哪怕是很微小的火星。

  2、掌握物质火灾危险性扩大的主要特性

  (1)物质的热值

  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可燃物质燃烧发出的热量越大,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容易造成扩大蔓延而带来巨大的损失。

  (2)物质的燃烧速度

  燃烧速度快的物质容易扩大蔓延。一般地说,可燃气体在常温下就已具备燃烧条件,不管是预混燃烧还是扩散燃烧,燃烧速度都比可燃液体和固体快,因为后面两种状态物质燃烧时需要蒸发、熔化、分解等准备过程。为防止扩大蔓延,就要采取相应的隔断措施。

  除少数的可燃气体相对密度小于空气外,大部分气体和蒸气的相对密度大于空气。气体在空气中可以无限制地扩散。要根据它们的相对密度大小,考虑排除方法和防火防爆措施。

  (3)液体的沸点和蒸气压力

  有机化合物中,分子量越小,沸点越低,闪点也越低,饱和蒸气压力越大,蒸发速度越快,超过沸点时的蒸汽压力能导致容器爆裂,造成泄漏和扩散。对此应考虑容器的耐压强度,防止泄漏或破裂而扩大灾害的影响。

  (4)物质的可缩性和热膨胀性

  气体可被压缩,甚至可以被压缩成液态。在容积不变时,压力与温度成正比关系,就是说盛装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的容器受热,气体压力便会升高。如压力超过容器的耐压强度就会引起容器胀裂或爆裂,以致扩大灾害的范围。因此,贮存和使用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时,要注意防火、防热和防震等。

  (5)物质的水溶性

  有少数物质能溶于水,大多数物质不溶于水。能溶于水的物质着火,扑救时应考虑选用适当的灭火剂。而不溶于水又比水轻的物质着火,则不宜用水扑救。

  (6)物质的着火(爆炸)极限

  固体块状物变成粉末状态则增加火灾、爆炸危险性。可燃气体和蒸气与空气混合可构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下限越低和上下限之间的幅度越大,气体或粉尘爆炸的危险性越大。对于能产生可燃粉尘和散发可燃气体或蒸气的设备和场所,要采取密封、隔离引火源等防爆措施。

  (7)物质的流动扩散性

  易燃与可燃液体具有流动扩散性,能扩大燃烧表面积,加速蒸发和增加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威胁和危害。因此,在储存和使用中,要注意密闭容器,采取阻止流散等措施。

  (8)物质的带电性

  气体、液体和固体粉尘在运动中能由于摩擦而产生静电,放电产生的火花可引起爆炸事故。在抽灌、运输、喷溅和输送流动等过程中,要采取防静电积累的措施。

  三、减少和消除可燃物质

  1、用不燃或难燃的物质代替可燃物质

  在可燃构件上覆盖或涂刷防火保护层以提高其耐火性能。如在木板、纤维板、胶合板及其制品上涂上膨胀型丙烯酸水性防火涂料可大大提高其耐火性能。如果涂上无机防火涂料。上述材料的表面可膨胀形成隔热层,其耐火温度可达l 200 ℃,使可燃材料变成难燃材料,增加耐火极限0.5 h。

  用不燃清洗剂代替汽油或易燃溶剂清洗沾油机件和零件。

  生产中用不燃或难燃物料取代可燃物料。某些化下、制药生产常常使用大量易燃溶剂,可考虑通过工艺的改造以不燃的或危险性较小的溶剂代替危险性大的溶剂。

  2、防止形成爆炸性混气

  (1)防止物料泄漏和空气渗入

  生产过程中处理的液态物料具有流动性,气态物料和粉尘具有扩散性,这些物质如果在生产、输送、贮存和使用的设备、容器和管道密封不好或操作不当,就会发生跑、冒、滴、漏现象,以致会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性混气。当在负压条件下操作时,设备、管道如果密封不好,空气渗入设备内也会形成爆炸性混气。一般来说,渗漏多发生在设备主体连接处以及设备的封头盖、入孔盖、观察孔、液位计、取样口,管道和管件的连接处以及设备转轴与壳体的密封处等。

  防止渗漏的措施:

  1)正确选择连接方法。设备与管道的连接、管道之间的连接应尽量采取焊接方法。如果使用法兰连接,衬垫应严密,螺栓要拧紧。

  2)正确选择密封垫圈。选用密封垫圈要考虑工艺温度、压力和介质的要求。普遍采用石棉橡胶垫圈。在高温、高压与强腐蚀介质中,可采用聚四氟乙烯塑料或金属垫圈。

  3)设置检测仪器。在可能渗漏的部位应装设泄漏检测器,物料注入和排出较频繁的设备或容器,可装液面检测仪表,以防物料因充装超量而外溢。

  4)严格安全操作要求。设备不得在室内放空,应使用放空管将气体排出室外。若不能直接向室外排空时,必须采取强制通风措施。

  5)平时注意维修、保养。在岗位巡回检查中,如发现配件、填料破损要及时维修和更换,经常紧固松弛的法兰螺栓。在易泄漏液态物料的部位,应设置接受泄漏物的托盘或接槽等。

  6)检漏试漏,保证密封性。设备系统投产前,大修后开车前,应结合水压试验用压缩空气或氮气做气密试验。

  (2)防止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的滞留

  在能够散发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的场所,为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应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

  1)采用自然通风。大量处理可燃气体和液体的设备和装置,应尽量采取露天布置或安装在半敞开的建筑物内。如果采取室内布置时,应尽可能将窗、门敞开,保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

  2)采取强制通风。在处理可燃气体或液体的通风不良的场所,如门窗少的建筑物或较密闭的设备内以及排液沟等处,在喷漆、洗涤等工序,在开敞状态下处理可燃粉尘的场所,在研磨、粉碎、磨光等能产生可燃粉尘的场所,为了及时清除设备上的粉尘,应设置送风和排风的强制通风机械装置。散发可燃气体、蒸气的场所内的空气不可再循环使用时,其排风送风装置应独立设置;散发有可燃粉尘或纤维的生产厂房内的空气,需要循环使用时应经过滤尘净化处理。

  3)防止可燃粉尘悬浮、飞散和堆积。厂房和设备的结构应考虑不易堆积粉尘,并易于清扫和清除沉积的粉尘;配管弯曲部分和连接部分以及防护罩等处的结构应是易于清除沉积粉尘的结构;为防止粉尘大范围飞散,在开敞条件下处理粉尘的设备时,应在必要的地点设置隔离墙。

  (3)严格清洗或置换设备和管道

  对于加工、输送、贮存可燃气体的设备、容器、机泵和管道等,在进气前必须用惰性气体置换其内部的空气,防止可燃气体进人时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停车前,同样需要用惰性气体置换掉设备内的可燃气体。特别是检修时需要动火或出现其他引火源时,设备内的可燃气体或蒸气,必须经置换、分析合格后,才能进行检修。

  对于盛放过易燃、可燃液体的桶、罐、容器以及其他设备,动火焊补修理前,必须用水或水蒸气将其中残余的液体及沉淀物彻底清洗干净。置换、清洗操作和动火分析均应符合操作规程的要求。

  (4)采用惰性介质保护

  用惰性介质保护是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重要措施。生产中常用的惰性气体有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烟道气等。在防火技术上,惰性气体常在以下几种场合使用:

  1)易燃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筛分、混合及粉末输送装置和设备,可采用惰性气体保护。

  2)处理有火灾爆炸危险物料的系统,当其开车、停车、动火时,可用惰性气体置换。

  3)具有着火爆炸危险的工艺装置、贮罐、管路等处应配有惰性气体管线,以备在发生危险时使用。

  4)易燃液体可用惰性气体压送。

  5)在有爆炸危险的场所,非防爆电气设备、仪表等可充氮进行正压保护。

  6)几种物料混合、反应易形成爆炸混合物的时候,其混合器和反应器可充入惰性气体进行稀释保护。

  7)当易燃易爆物料泄漏或跑料时,可用惰性气体冲淡、稀释,着火时用于灭火。

  在使用惰性介质时,应根据不同的物料系统采取不同的供气系统和惰性介质,值得注意的是,必须谨防危险物料窜入惰性气体系统。

向有爆炸危险的气体或蒸气中充填保护气体时,应防止保护气体的漏失或空气的渗入。

  3、控制溢料和泄漏

  生产过程中防止溢料和泄漏,是防火防爆的重要措施。造成溢料的原因很多,大都与反应物料的构成、反应温度、加料速度、物料发泡性质等因素有关;造成物料泄漏的原因,可能有设备损坏,管道破裂,人为操作失误,反应失控等。为控制溢料和泄漏,避免和减少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要在工艺指标控制、设备结构形式等方面采取措施:

  1)采取两级控制。为防止一些容量大的设备、容器或重要的设备发生物料泄漏事故,对重要的阀门应采取两级控制。

  2)设置远距离遥控断路阀。对于危险性大的装置,为在装置发生异常时能立即与其他装置隔离,应设置远距离遥控断路阀。为防止误操作对重要控制阀的管线应涂色,以示区别,或采取挂标志、加锁等措施。仪表配管也要涂上颜色加以区别。各管道上的阀门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防止管线振动。振动往往导致管线焊缝破裂。振动是由于机械性能原因和流体脉动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气液相变化造成。如输送气体时,有时因流量和温度等的变化引起冷凝液急速流动,会造成液击现象,从而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故。因此,管线安装要牢固,尽量减少机械振动和液击现象。

  4)排放要注意安全。在生产过程中,为使装置正常运转,要进行排水、采样、抽液、排气等操作。操作时,要把气、液排放到装置外的安全地点。有些有机物,如硝基苯、硝基甲苯、苯胺、苯酐等蒸馏残液,有火灾爆炸危险,因此对此类有机物的排放应采用氮气或水蒸气保护。

  5)设备保温材料要有防渗漏的措施。保温材料不密闭,有可能渗入易燃物,在高温下达到一定的温度或遇明火就会发生燃烧。生产中保温材料采用泡沫水泥砖、膨胀蛭石、玻璃纤维、聚氨酯泡沫等材料,外涂水泥或包玻璃纤维布。这种结构易损坏,保温效果不良。一些有机物泄漏后易渗到保温夹层中,久而久之逐渐积累是很危险的。在苯酐生产中,物料由于渗入保温层中,曾引起爆炸事故。因此,对可能接触易燃物的保温材料要采取金属薄板包敷,或用塑料涂层等措施。

  四、控制或消除引火源

  引火能量来源常见的是热能,还有电能、化学能、机械能和光能。这些能量对可燃物与氧化剂的作用,最终是以热能形式表现出来。

  为了预防火灾或爆炸事故,最重要的是防止可燃物质着火,这是基本防火措施,因此,事前要十分熟悉引起物质着火的引火源有哪些,必须结合具体场所制定和执行对引火源的适当管理方法。

  1、控制和消除明火焰

  生活中常见的明火焰有煤火焰、木材柴草火焰、蜡烛火焰、液化石油气火焰;生产中常见的明火有加热用火、蒸汽锅炉、加热炉、反应炉的火焰,维修用火等明火源。

  这些明火焰点燃可燃物质的能力是很强的,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火焰与可燃物接触,可燃物都会在这种强烈的热源作用下,经过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都很短)而发生燃烧。其理由是一般火焰的温度均在700℃以上,而一般可燃物的自燃点均低于火焰的温度。因此,在使用明火焰的时候,一定要控制火焰不要窜出设备、炉灶,防止直接接触可燃物质引起火灾。在有可能泄漏和散发可燃气体、易燃和可燃液体蒸气的场合严禁出现任何明火源。

  对于传热介质是固体的场合,火焰可通过固体的导热来点燃周围的可燃物。这种情况也是实际中较为常见的。例如,一个室内发生火灾,火焰通过墙壁导热使邻室可燃物发生着火。又如,房屋的烟道距离可燃材料很近,烟道中的火焰或高温烟气会通过较薄的砖层点燃可燃材料而发生火灾。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厚隔热层或用不燃材料保护靠近用火设备的可燃材料,或使用火设备与周围可燃结构、物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防因用火设备的导热、辐射引燃可燃物造成火灾。

  2、防止高温物体与可燃物接触

  高温物体一般是指在一定环境中能够向可燃物传递热量,导致可燃物着火的具有较高温度的物体。生产中常见的高温物体有:烟囱表面、电炉、电烙铁、白炽灯泡表面、铁水、熔渣、载热的金属零件、水蒸气管道和散热片、热油管道、高温反应器和容器表面、干燥设备表面、机动车排气管等。温度高、体积大的高温物体因散发热量多,一般可点燃大部分气、液、固体可燃物质。

  高温物体点燃周围可燃物的难易程度取决于高温物体的温度(可称为点燃温度)、周围可燃物的自燃点、高温物体与可燃物的间距以及散热条件等因素。在高温物体与可燃物直接接触的条件下,其点燃过程比较迅速,这时高温物体的温度是决定点燃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在高温物体与可燃物相隔一定距离时,点燃的难易程度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净换热量,也就是说,可燃物接受到的热量越多越容易着火。下面分述各种高温物体的点燃能力,以便预防此类引火源引起着火事故。

  1)铁皮烟筒的表面温度。由实验得知,对于一般烧煤的炉灶,连接炉灶的烟筒表面温度在靠近炉灶处最高可达500℃,甚至更高。在烟筒垂直伸到屋内天棚处时,烟筒表面温度有时也能达到200℃左右。所以,室内若晾晒的衣物不得靠近烟筒,否则便有被点燃的危险。实际的火灾案例中,由烟囱烤着衣物或屋面木板等可燃物引起的火灾也是很多的。

  2)发动机排气管的温度。汽车、拖拉机等运输或动力工具的发动机是一个温度很高的热源,燃烧废气经过排气管排出。发动机燃烧室内的温度一般可达2000℃,排气管的温度随管的延长逐渐降低,到达排气口处,温度一般还可能高达150~200℃。除了排气管温度较高能够成为点火源之外,排气管还会喷出火星(燃烧产物中炽热的碳粒),也能成为引火源。所以,在汽车进入有可燃气体及易燃物品的场所,一般要根据防火规定,在汽车排气管口处安装火星熄灭器(俗称防火帽)。

  3)烟头(无焰燃烧)对可燃物的点燃。无焰燃烧的烟头是一种常见的引火源。实验测得一般的纸烟烟头,其中心部位温度在700~900℃左右,表面温度在200~300℃左右。一般的烟头能点燃沉积的可燃粉尘、锯末、纸张、可燃纤维、二硫化碳及乙醚蒸气等。实验和火灾案例表明:烟头丢在含有12%水分的松木锯末堆上,开始阴燃,经2 h左右可转为有火焰的燃烧。因此,要求吸烟者不得随意乱扔未熄灭的烟头;在禁烟的场所不得吸烟。

  4)烟囱火星的点燃能力。烟囱内飞出的火星是燃烧中产生的微小炭粒及其他复杂的含碳化合物,在某种场合下,会引燃周围的可燃物。因此,在其周围不得堆放可燃物,或采取能防止火星飞出的措施。烟囱火星引燃可燃物的前提条件是火星在接触可燃物时温度在350℃左右,并且应具有一定的热量(体积应足够大),当火星粒径小于1.2~2.5mm时,一般不能点燃可燃物。

  5)高温金属焊渣的点燃能力。钢铁在气焊气割时产生的熔渣,温度约为1 500℃;在电焊时产生的熔渣,温度要超过2 000℃,在焊割作业现场若有可燃物位于焊割部位的周围,可燃物便有被点燃的危险。熔渣接触可燃物时的温度取决于熔渣的大小(即热容量的大小)、飞散或落下的距离等。

  熔渣粒径的大小一般在0.2~3 mm。电焊过程中生成的熔渣粒径偏小,气焊或气割过程中生成的熔渣粒径偏大,有些场合要远远大于3mm。电焊中产生的粒径在0.2~0.5mm的熔渣数目一般可占总熔渣粒子数的80%~90%以上(熔渣粒径范围大约在0.2-3 mm之间)。

  熔渣水平飞散距离一般在0.5 m之内,最远可在1 m左右。若施工在高处进行时,熔渣会飞散得很远。例如,某一实验在20m高处气割9 mm厚的钢板,在风速为3~4 m/s的空气中,熔渣顺风飞散的最远水平距离达15m。

  在实际场合中,因熔渣点燃可燃物而造成的火灾是很多的,因此在焊割焊接施工中应注意将附近的可燃物移走,或采取用不燃物覆盖可燃物等措施。

  除了上面介绍的高温物体之外,其他常见的高温物体还有很多,例如电熨斗、电灯泡、暖气管道及暖气散热片等。

  电熨斗的额定功率一般为200~l 000W,工作表面的温度根据织物的不同,大体在60~230℃之间,工作表面的温度由常温升至200℃时所需要的时间在8~12 min左右。如果电熨斗放在木板台案或织物上长时间通电的话,则木板或织物就会受热着火。

  电灯泡长时间通电时,尤其是功率(俗称度数)较大的电灯泡长时间通电时,如果电灯泡与衣物、纸张等可燃物很靠近,就有点燃这些可燃物的危险。实验证明,200W的白炽灯在一般散热条件下,灯泡表面温度为160-300℃,灯泡与棉被接触大约5 min,棉被便会着火。

  暖气管道和暖气散热片一般温度在100℃以下,而工厂中的暖气管道和暖气散热片根据生产需要有时会超过100℃。如果在暖气管道上堆积或散落有易燃物时,在长时间蓄热条件下就有可能使易燃物着火。仓库内存放的易燃物品距离暖气散热片或管很近时也有被加热点燃的危险。某些易燃物质如二硫化碳蒸气自燃点很低,约为112℃,在靠近热蒸气管线时就有可能被点燃。

  在使用上述高温物体时,要注意防止此类高温物体贴靠可燃物。

  3、防止撞击火星和控制摩擦热

  一般来说,两个表面粗糙的坚硬物体当互相猛烈撞击或摩擦时,有时会产生火星,这种火星可认为是撞击或摩擦下来的高温固体微粒。若火星的微粒是0.1 mm和1 mm的直径,则它们所带的热能分别为1.76mJ和1 760 mJ,足能点燃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

  工作岗位如有爆炸物质、可燃气体、蒸气以及可燃粉尘等易燃物质的情况下,操作人员不得用工具随便敲击设备或使用铁质工具,以防产生火花发生危险。

  4、防止电火花和静电放电

  电火花是一种电能转变成热能的常见引火源。电火花大体有:高电压的火花放电,当电极带高压电时,电极周围的部分空气被电击穿,产生的电晕放电现象;短时间的弧光放电,一般指在开闭回路、断开配线、接触不良、短路、漏电及灯泡破碎等情况下发生的极短时间的弧光放电;接点上的微小火花放电,一般指在自动控制用的继电器接点上或在电动机的整流子或滑环等器件上,随着接点的开闭而产生的小火花放电。通常的电火花能点燃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火花能量较高时也能点燃堆积的可燃粉尘、杂草、棉花等可燃物质。在有这些物质的场合,要用防爆电气设备和开关或将非防爆的电气设备和开关用墙壁与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隔离开来。

  静电放电火花,它也是一种危险的引火源。例如,某厂一车间工人们用汽油和锯末擦洗地面,由于使用拖布拖、扫帚扫,因摩擦产生静电火花而引爆汽油蒸气,使在场的21人无一幸免(死1人、重伤16人、轻伤4人)。由于静电火花能够引燃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也能引燃一些火炸药,所以在使用、生产、贮存此类物质的场所,必须采取防静电的措施。

  5、防止日光照射和聚焦作用

  对低温下能够自燃的物质要防止日光照射;防止盛装可燃液体和压缩气体、液化气体的容器受日光照射;注意防止日光的聚焦作用。

  6、防止和控制绝热压缩的作用

  空气压缩时,若压缩比V1/V2大于10,则被压缩的空气温度会达到463℃以上。这时被压缩的气体如果含有自燃点低的可燃气体或蒸气,就会被点燃而发生化学性的爆炸。

  某人造纤维厂,曾经从高处把大量粘胶液注入反应器,粘胶液中由于含有空气气泡,受冲击发生绝热压缩,因而产生的高温点燃了滞留在反应器底部的二硫化碳蒸气而引发爆炸事故。

  五、采用限制火灾爆炸扩展的措施

  一定范围内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如果不加阻止,会向更大的范围扩展、蔓延,招致巨大的危害。火灾爆炸事故扩展、蔓延的途径和方式,大体上有空间的火焰热辐射作用、火焰区域的冷热气流的对流和风力作用,大量物料泄漏和流淌、火焰顺可燃物质或管道蔓延等等。这些扩展途径和方式说明了火灾爆炸扩散、蔓延是有条件的。只要按照火灾爆炸扩展的自然规律,事先采取有效的阻止措施,可以达到减轻灾害的目的。

  火灾爆炸发生后,阻止其扩大蔓延的限制措施,在企业开始设计时就应重点考虑,诸如企业选址、厂区布置、厂房设计、工艺布置、阻止液态物料流散措施等等,这不仅有利于工艺要求、运营管理,而且有利于把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的危害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有爆炸危险的装置、设备和设施,宜露天敞开布置或布置在半敞开式的建筑物内;有爆炸危险的生产设备和建、构筑物应布置在厂区的边缘。

  综合确定防火间距。工业、民用建筑物之间,厂区内、居住区内的建筑物之间都应有防火间距。具体的防火间距应按有关防火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

  明火设备应集中布置在生产区的边缘,放在能散发可燃气体、蒸气设备和厂房的侧风向或上风向。

  有火灾、爆炸危险的设备、机械、容器管线之间,应配置防爆泄压装置和阻止火势蔓延的技术措施。防爆泄压装置包括安全阀、爆破片、防爆门和放空管等;阻止火势蔓延的技术就是采用阻火隔断装置,主要采用安全液封、水封井、阻火器、单向阀、火星熄灭器等。

  防爆泄压装置是为防止设备由于压力升高受到破坏的保护方法,即一旦发生爆炸,防爆泄压装置可迅速把爆炸压力泄放掉,对发生爆炸设备本身起保护作用。

  爆炸事例证明,火焰沿着充满可燃性气体的管道能迅速蔓延,有时因火焰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气体动力效应能使快速的燃烧更加剧烈,以致最后常常转为爆轰,造成巨大破坏。在设备和管道上配置火焰隔断装置可将火焰阻隔住,使之不致通过管道传播到另一设备之内,由此可大大减轻火灾爆炸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六、建立防火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火灾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内在因素,如发生燃烧的要素,又有外在因素,如促成燃烧的条件及引发燃烧的一些人为因素等等。为了预防火灾、爆炸事故,必须依据各类物质的火险特性和周围环境的特点,遵循火灾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防火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消防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作用是,调整人与消防安全的关系,建立保证消防安全的正常秩序,规范人们在消防安全活动中的行为,以确保本单位、本岗位、自己家庭的消防安全。因此,大到国家小至工作岗位都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消防规章制度,生产岗位要建立安全操作规程,这是做好消防工作的重要的基本措施。因此,消防安全规章制度是职工、干部、公民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

  1、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是按照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管理和保证消防安全的要求,对消防安全的管理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所做的规定,是指导职工群众开展各项消防活动的准则和规范。它主要包括建立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防安全教育制度、用火用电安全制度、易燃易爆物品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检查制度、消防器材配备管理制度以及消防安全奖惩制度等。

  2、生产经营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是针对某种比较复杂的生产经营过程所做的具体规章制度,即对有火灾、爆炸危险物品的使用和储运,对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修,对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工艺流程,所提出的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发生事故时的紧急处理程序和方法等。总之,安全操作规程是指导员工进行生产经营、技术活动、消防安全活动规范化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