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冲压作业中的危险性识别(下)

2003-12-1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一、作业危险与事故风险

    由于各种作业危险性的客观存在,人们对冲压作业产生畏惧心理是必然的。然而这些危险是否都必然会转化为伤害事故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一般来说,上述危险只是冲压作业系统中潜在的事故源,它们并不可能都转化为事故,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危险才会变为事故。而危险向事故转化的可能性与系统的安全性(安全措施)有关。我们将这种可能性叫做系统的事故风险,则它与系统潜在危险成正比,但与系统所采取的安全措施成反比,即:

    风险=潜在危险/安全措施

    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可以进行量化计算:

风险(事故损失/单位时间)=事故概率×损害大小。

式中,事故概率=事故起数/单位时间;损害大小:损害量/单位事故

    可以看出,当事故概率为零或没有损害时,系统的事故风险为零。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系统的高危险性并不一定意味着事故的必然性。当客观条件使得系统的危险性具有转变为事故的可能时,我们就说这个系统具有一定的风险。就同一冲压作业系统而言,其本身所具有的风险,对有的人来说可以永远不会转化为事故;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危险则会使他们付出血的代价。这是因为前者对系统有着充分的了解,能识别出并能有效地控制住系统的危险性,且始终遵循安全第一、质量第二、生产第三的冲压作业原则,可以保持长时期安全生产而不出事故。而后者则往往不安心本岗位生产,作业时不能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系统没有深入的了解,更不能识别和控制系统中的潜在危险,可能上岗不久就会发生事故。  

    二、危险源的标识管理

    如何提高作业人员对危险的识别能力呢?除了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和专门的冲压安全技术培训以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外,较容易做到的工作就是对冲压作业系统中的危险源进行标识管理。一般标识工作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车间标识:对于集中作业的冲压车间应进行专门的安全管理,车间要有明显的安全警语和安全标志牌,并制订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这些规章制度力求简明扼要,用醒目文字展示于车间合适的地方。

    2.区域标识:按国家有关标准要求,车间通道和作业场所应以区域线分开。车间通道用白色粗线按标准要求划出,划出的通道应保持畅通,不得任意挤占。作业场所用黄色区域线划出,范围应以作业点为中心,以操作空间大小为基准,划出合适的作业区域。

    3.设备标识:冲压设备形式多样,一般可从其吨位大小、运行速度、综合安全性能考虑进行分类挂牌标识。分类办法可采用ABC分类管理方法,对综合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挂红色A牌,次之挂蓝色B牌,一船不易发生事故的设备挂绿色C牌,并让职工了解三种牌子的含义,使职工一上岗就可看出设备的危险性。

    4.模具标识:可按国家标准要求,对使用的模具分明涂红、黄、蓝、绿色。对无防护装置而手又经常要伸入模具间的危险模具涂以红色;一般模具涂黄色;已附有防护装置或可用辅助送料工具的模具涂蓝色;安全模具涂绿色。为方便模具管理和易于识别,色标应涂在下模底和正前方。

    5.工艺标识:根据有关工艺制定标准规定,冲压作业工艺制定应考虑到职工操作时的安全。对工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要编写相应的工艺措施,并在工艺卡上标出。但目前不少冲压加工工艺人员没有做到这一点,某些不合理的危险工艺也是导致事故的原因。因此,在制定加工工艺时,必须对所用设备和模具以及所用材料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限于条件必须要采取一些危险的工艺步骤时,必须要在工艺文件上突出标明其危险,并对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作出具体要求。